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贾樟柯要用《二十四城记》寻找认同感(组图)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3月05日20:09  新浪娱乐
贾樟柯要用《二十四城记》寻找认同感(组图)

《二十四城记》海报

贾樟柯要用《二十四城记》寻找认同感(组图)

贾樟柯要用电影寻找认同感

  策划:圣烟 撰文:鼎闻战队

  贾樟柯一直走的都是小众路线,但从《世界》开始不仅视野变大了,而且连观众群也渐渐扩大了。带有怀旧和寻找色彩的《三峡好人》和《满城尽戴黄金甲》来了一场大PK。而他的新片《二十四城记》胃口则更大,老年人能够从中看到记忆,中年人能从中看到生活,青年人能从中看到思想历程,少年人则能从中得到传承。贾樟柯这次是老中青少四代通吃,想要所有的观众都从《二十四城记》中得到认同感。

  老年:未被记录的英雄

  五十年代那些新中国的第一批建设者,如今已经鬓角斑白,数着曾经的那些勋章,过着平淡有闲而又充满了味道的日子。并不是所有的建设者都是彪炳史册的英雄,大部分的建设者只是普普通通的一员,不被历史所记载,更不被人民所铭记。贾樟柯通过《二十四城记》的镜头,真实地记录着这些普通英雄。

  经历过那段时期的人都会记着三线建设。所谓的三线建设,是毛泽东为了抗御外敌而提出的战略构想:全国分为前线、中间地带和战略后方,分别简称为一线、二线和大三线。其中大三线主要是指中国腹地以及西部崇山峻岭的广大地区,建设目标是使这里成为军工、重工集中发展的地区。国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到这个建设中来,很多重要工业工厂都搬迁到了这里。各地的建设者也都响应国家的号召来到大三线,他们也成了新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批移民。

  贾樟柯在《二十四城记》中讲述的是三线建设中420工厂的故事。这个工厂在大三线建设中由东北沈阳搬迁到成都的。作为第一代移民,420的工人们的体验是前所未有的。他们满揣着建设共和国的热情来到这里,却也同时带着背井离乡的遗憾。影片中跟随父母来到成都的小女孩已经成了鬓角略带银丝的妇女,在她的回忆中母亲离家14年才能再踏上归乡的路——首先是成都的家放不下,其次也是回不起。

  但420的工人以及那个时代所有的建设者们应该都是骄傲的,他们当年的工作打下了整个新中国的基础。今天的幸福生活也都是从他们那里来。作为建设者,这些工人们也对自己的这份“荣耀”格外看重,也因此,他们用老一辈革命家留下的开拓革命的精神来经营自己的这份事业。艰苦奋斗仍然是他们恪守的本分。其中一个步入中年的工人回忆起自己的老师傅,说师傅是一个十分节俭的人。他用的工具总是用很长时间,坏掉了就重新拿来车一下继续使用,就这样一直重复到彻底不能用。

  《二十四城记》中记录的“英雄”大多都是这个样子,他有可能是你身边一个破败楼房中住的沧桑老人。看多了主旋律影片中高大全的英雄,这样普通的人反而更让人心生崇敬。这些曾经的建设者们,都能从贾樟柯的镜头中看到久违的生活和尘封的记忆。《二十四城记》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填补了银幕普通英雄的空白,老一代的人看了之后定会收获不一般的感动。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声明:新浪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更多关于 《二十四城记》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