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十四城记》昨日公映,导演贾樟柯忙着全国点映和新书的撰写。接受记者采访时,身在重庆的贾樟柯告诉记者:“上午刚完成《中国工人访谈录》新书的收尾。”在谈到影片时,贾樟柯盛赞吕丽萍奉献特别大。至于近日他与赵涛的结婚传闻,他颇是无奈:“我只跟记者讲拍电影是个流浪的工作,自己有建立家庭的愿望,这本身是好事,但电影上映前谈这个不好。希望大家不要再给赵涛带来困扰。”
记者在亚贸兴汇影城观看后多少有点失望,虽然电影与早前宣传的“国企改革”没有多大关联,但仍然承袭贾樟柯早前作品一贯对社会底层的关怀,不过贾导显然对这部电影有些漫不经心,或者资本介入力度过强,与其将影片视作一部电影,不如将它视作一部超长的楼盘广告片,就连电影片名也是取自成都某楼盘,而且出现了楼盘卖盘等相关情节。
本报记者柯美杰
陈冲扮演剩女值得一看
影片由多段访谈形式串联而成,其中吕丽萍、陈冲分别演50年代、70年代工人,吕丽萍从沈阳远迁至成都,在奉节丢失了自己年仅三岁的儿子,为工厂奉献一辈子,但晚年颇凄凉;陈冲则扮演因住房紧张,与两个姐姐挤在一间小阁楼的上海姑娘,主动要求分配至成都的顾敏华,因漂亮被称“标配件”,即“厂花”。两人分别以访谈的形式,从个人视角讲述420 厂的变迁。赵涛则代表年轻一代,扮演420 厂80 后子弟娜娜,不爱读书但会做生意,开甲壳虫,做阔太太们的香港买手。
三个角色间全无交集,但又有千丝万缕的关系,其中吕丽萍最早出场,当她提着吊瓶,从宿舍区迎光走来,气场十足。陈冲则延续上海女性的精致和妩媚,生活坎坷仍能掩泪以对,细腻的面部表情和随情绪起伏的手部动作,都说明她不愧影后,当然观众们也不会忘记她在影片中被工友们称作“小花”,因为顾敏华“特别像陈冲演的那个小花”;而赵涛开着甲克虫,在二十四城记楼盘后面一块油菜田里,颇有意境,不过这种画面显然对影片没有太多帮助,稍纵即逝,随后赵涛返回子弟中学的破旧教室开始怀旧,虽然赵涛也是优秀的演员,但与前两位演技派女星相比,还略欠火候。
除了这三位女星,陈建斌也以420 厂总经理办公室副主任一职出境,在一间小小的会议室,讲述他作为大厂子弟的少年时光及初恋,陈建斌谈到《血疑》及幸子头,显然对于中国60 后、70 后们有着特别的意义,当他抱球出现在篮球架下,也有着某种不敢忘却青春的仪式感。
除了演员们的出镜,贾樟柯本人则以采访者的身份现“声”,很真实,给人深刻的印象。不过,再真实也真实不过那些以真实身份接受采访的人们,每个人讲起自己的工厂和过去都潸然泪下,令人心酸。
林强的配乐值得一听
虽然整部影片,就主题与形式和内容,对于普通观众,尤其不是大厂工人或大厂工人子弟来讲,有点不关痛痒,也就是说对于中国的某些特定人群来讲,必然引起极大共鸣,乃至成为他们生命中重要的一部电影,当然前提是去掉强行介入影片的地产商的影子。但对于其他人群来讲,或许会在影院里流泪,但一想及这部电影由地产商以这种形式介入,而且贾樟柯还努力地使它看上去像一部电影,恐怕对它的评价就高不到哪儿去。
不过,影片的配乐或许能抵消部分对影片的反感。台湾音乐人林强曾与侯孝贤有过多次合作,并曾推出侯孝贤电影配乐专辑,他的《往前走》也曾影响台湾许多青年,他与贾樟柯的合作让观众可以认识另一面的林强:深沉而博大的林强。为配合人物背景,影片先后出现齐秦的
《外面的世界》、电视剧《血疑》主题曲《我对你说我爱你》、电影《小花》主题歌《妹妹找哥泪花流》以及叶倩文的广东歌,但都不及林强创作的主题曲《未来往哪里》更令人印象深刻,所以影片结束时不要着急离场,听完林强的歌再走不迟。
影片并引用了大量诗歌,如叶芝的诗歌等,以补充说明影片试图表达的人文情怀。
总的来说,贾樟柯仍是眼下最能温暖和打动中国人的导演,他仍试图接近中国百姓最真实的痛楚与悲伤,但影片的不足在于他显然用心不够,手法过于简单,而更要命的是地产商的介入过于直白,它是唯一的植入广告,但它显然已不是广告那么简单,它像一个买家一样存在,令所有人胃口败坏,也不排斥有观众会因此失去对贾樟柯的敬意。
看电影学历史:420厂
1958年,当时代码为“111”的沈阳飞机发动机修理厂奉命内迁西南,前往成都组建名为“420”的大型国有工厂,即后来的“成发集团”。建厂初期,约有4000工人从“111厂”和他们的家属告别沈阳,来到了成都东郊,天南地北的人会于一厂,形成了420独特的“厂话”。50年中,420厂成为有近3万职工、10万家属的大型军工企业,也历经辉煌和低谷。2005年,420老厂区840亩土地以21.4亿元卖给房地产商兴建商业住宅区,工厂迁往新都三河镇成发工业园,组成420新厂“成都发动机(集团)有限公司”。
贾樟柯称新片是转型之作:不希望给赵涛带来困扰 翟永明的帮助特别大
长江商报:我们都知道剧本由您跟翟永明(诗人)合作完成,翟老师对您有着怎样的帮助?
贾樟柯:她对我的帮助特别大,在拍摄这个电影前,我们有过漫长交谈,交谈中从一个大观念上把握这个故事,呈现什么,一起寻找了主题。
最终觉得要表达:无论在哪个时代,危机与困难一直伴随着大家,关键是怎样面对。在完成剧本时,里面一些女性特有的东西是她的功劳。
长江商报:有国内媒体评价说,这是您最好的一部影片,您认同吗?
贾樟柯:还不至于,应该说是我有特点的转型之作,是尝试。以前更关注中国当代现实,这是我第一次跟历史有直接关联。
长江商报:但也有人说影片煽情,像贾樟柯版《鲁豫有约》?
贾樟柯:访谈是纪录片常用的方式,当然也是电视节目常用的。但还是有些电影特有的,如影片有四个虚构的影像,而虚构的影像是种经验上的真实,是我在采访了90个工人的基础上创作而成。
长江商报:纪录给予更多真实感,但会否模糊影片与纪录片间的界限,普通观众可能很难理解?
贾樟柯:从点映情况看,越是普通观众,越放松,更感性。在实际创作上我们是逐步完成的,刚开始只是想拍纪录片,但掌握许多细节后会有想象,想发展成剧情。我们用明星,正是表明这部分是虚构的,否则跟以前一样用几个不知名的演员,普通观众也不知情。影片中女性、男性讲述者都有,但在访问过程中,女性访问质量更高,更自然,而男性讲述大多与个人情感无关。得到极大的解放
长江商报:影片上映前,也有人说您为房地产商拍片,甚至管您叫贾老板,您如何看?
贾樟柯:我能理解,影片重要情节老工厂被卖给地产公司,很快就成了商业楼盘。这对我拍电影是莫大的动力,整个楼盘作为电影归属也很重
要。但我相信观众看完电影后就不会有这种感觉,电影没为楼盘说一句话。
长江商报:那么您希望观众如何理解这部影片?
贾樟柯:不管我拍什么类型影片,
当代的还是古代的,或者说科幻还是纪录片,都希望自己的电影与大多数中国人现实状态相关,能反映中国当代生活。但还没想过去做商业导演,不同类型导演有不同市场,去拍更娱乐的电影也不是没可能,但不是眼下的事。
长江商报:有消息说,《二十四城记》在国外已收回投资,这是否也令国内上映的压力减少许多?
贾樟柯:从回收成本来说,已没有压力,我们已经向30 多个国家卖了版权,但我会配合争取把国内宣传做好,让更多观众去观看这个类型电影,努力寻找这类电影的市场空间,让这个市场慢慢成熟。这一切都需要有人去推动。
长江商报:《二十四城记》的全国公映与《三峡好人》的公映相比,是否上映银幕数和档期更令人满意?
贾樟柯:档期比较合适,我们去年5月完成制作,之后发生地震,放弃宣传,随后又到了贺岁档,过完年就能上映已经不错了。与《三峡好人》相比,从个人精力消耗来说,得到极大的解放,这次宣传与发行是两家专业公司在做,他们分担了很多我不擅长的工作,让我自己专心在创作上,上午还完成了《中国工人访谈录》收尾工作。新片5月开机
长江商报:您曾担任《荡寇》的监制,但也有香港记者说,您为何监制那么烂的一部电影,您觉得这种评价是否有点过?
贾樟柯:这有点过了,应该说这是一部特点与缺点都很鲜明的电影。
长江商报:据说您今年有两部新片开拍,包括《双雄会》么?
贾樟柯:《双雄会》今年不会拍,我5 月会有一部电影开拍,叫《上海传奇》,是一部反映上海晚清到现代变迁史的纪录片。
长江商报:有点奇怪的是,像您是第六代导演中的旗手,但宁浩出来后,虽然他很年轻,但大家却不称他是第七代导演,而只以卖座或不卖座,成功不成功去标识他,您是否认为,第六代和第七代其实已成为华语导演的过去式?
贾樟柯:第六代的称谓本身就有问题,从1990年到现在都叫第六代,哪有跨度这么大的。特别是现在导演在选择与创作上更多元,这样划分不科学。“代”的印记也不能概括这个时代的导演。比如说第五代导演,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征,成长于文革时代,拍片在改革开放,造成他们很多相似的记忆,比如知青。但到了上世纪90年代后,多元化、个性化色彩更加浓厚。有的导演是看录像带开始拍片,有的成长于正规电影学院,有的是半路出家,他们风格不同,个性化色彩更浓了。
长江商报:关于您和赵涛结婚的事儿,我们照例需要向您求证。
贾樟柯:可能是我讲的一些事情让记者误解了,我是说拍电影是一个流浪的工作,有建立家庭的愿望。本来这是个好事,但现在来说不大好,特别是在新片上映时期。
长江商报:那能不能说您很喜欢赵涛?一些采访过您的记者都说能在您的言谈中感觉到这点。
贾樟柯:有记者想象成分在里面,大家还是回到电影中来,我不希望给她带来困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