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羊城晚报》:冯小刚千万别“挥刀自宫”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3月30日13:59  金羊网-羊城晚报

  游戏文章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文/童月

  冯氏贺岁片是电影界的春节晚会,总结过往一年的社会病症,最焦点的事件、最怵目惊心的现象、最流行的广告都融入其中;可千万别为了“腆着脸追香港观众”而变成一个电影界的东方不败,中不中,西不西,内地不内地,香港不香港。

  华语电影展望论坛上,冯小刚爆粗口指责香港观众“看不起”他那些卖座片。“我的片子在内地一天卖2000万元,在香港只卖十分之一,因为香港观众觉得台湾电影比内地电影牛×,他们看不起我们,那么,我们为什么还要腆着脸去追他们呢?”

  这个“追”字用得相当传神,制片方与观众的关系,有如谈恋爱,制片方为男,观众为女。一方面当今社会男女比例失控,只有娶不到媳妇的汉,没有嫁不出去的婆姨;另一方面,就如“成功男人”往往掌握多过常人的女性资源,大量的观众也只为少数有号召力的导演或演员担纲的影片付费。

  不过冯小刚大可不必为香港观众不买账而郁闷。内地市场远比香港市场年轻貌美、家底丰厚。1981年-1992年,香港电影市场用了11年时间攀升,最终达到12.7亿港元的产值高峰,随之又用11年跌至谷底。2003年CEPA(《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签订后,合拍片便成为港产片的主要存活方式。为了迎合内地市场,港产片不得不改变形象,甚至“挥刀自宫”。港产片没了“港味”,但有了票房———《韩城攻略》内地票房是香港的8倍,《神话》内地票房是香港的10倍。这两方面构成一个循环———只是谁也说不好是恶性还是良性。

  冯氏贺岁片是电影界的春节晚会,过往一年最焦点的事件、最怵目惊心的现象、最流行的广告都融入其中。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是“讲了一个让观众心里非常温暖的故事,切合中国人想看喜剧的心情。”用学术套话来说,是演绎社会流行病症,迎合普通民众的心理趣味和道德倾向。因此,俺特别担心冯氏电影为了“腆着脸追香港观众”而变成一个电影界的东方不败,中不中,西不西,内地不内地,香港不香港。

  当今的电影力求做“大”。大投资,从两岸三地加上好莱坞圈钱;大卡士,中日韩明星齐上阵;大市场,全球发行,美元法郎英镑来者不拒。但这种“大电影”基本上少有民族文化色彩,吴宇森《赤壁》,故事来自《三国》,但风格上就是一部好莱坞电影。“大电影”每年数量只有几部,但是票房却占据了80%以上。电影正常的生态,应当是“两头小,中间大”,即大投资和小成本电影各占两极,起到中流砥柱作用的是中等成本投资的电影。冯氏最经典的贺岁片,大部分是中等成本。对于这部分电影来说,不妨就本土特色一把。反正内地市场足以赚得盆满钵满,就为内地观众拍片,那又怎么啦?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更多关于 冯小刚 的新闻

相关博文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