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邓稼先》:震惊世界的谜底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4月04日23:02  大众电影

《邓稼先》:震惊世界的谜底

《邓稼先》海报

  “如果60年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

  ——邓小平

  如果不是拍摄电影《邓稼先》,这部电影的主演巫刚、刘蓓、汤镇宗,像绝大多数观众一样,只知道邓稼先是“两弹元勋”,对他的事迹并不了解。这个情景和十年前,导演王冀邢,编剧钱滨和钱道远刚刚接触这个题材时的情景一模一样。然而随着电影的开拍,所有人都被这位科学家的事迹深深震撼。因为有无数邓稼先式的科学家的默默奉献,中国的国防事业才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华民族的和平崛起才有了坚实的基础。1996年,中国宣布停止核试验,标志着中国的国防科技水平迈上了新的台阶,邓稼先这些人的名字,因此越来越多地被公众认知,但关于邓稼先的传奇人生,电影《邓稼先》可谓是第一次全面“解密”——

  被保密的历史

  不过邓稼先的命运,确实与国家特殊时期的命运紧紧相连。

  1945年,美国在广岛和长崎投放原子弹,这一举动加速了日本的投降进程。但此后,美国自恃核优势,将核威胁和核遏制上升为国家策略。在朝鲜战争和台海冲突中,美国多次扬言要对没有核武器的中国动用核武器,并写入“统一作战行动计划”。 正是在这样一个国际背景下,中国决心发展自己的核力量。面对美国的核威胁,新中国最现实的选择是争取苏联的援助。甚至早在新中国成立之前的1949年8月,刘少奇秘密访苏期间,就曾提出参观苏联核设施的请求,但被斯大林拒绝了。随着新中国建国,中苏两国缔结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中,明确表示了核保护的意味,但这并不等与核援助。1952年底,中国核物理专家钱三强为首的中国科学院代表团访问苏联之前,苏联科学院院长涅斯梅亚诺夫院士向苏共中央政治局建议,只向钱三强等人介绍一般性质的科研工作。当钱三强提出苏方是否能提供有关核科学仪器和实验性反应堆时,中方得到的回答是外交辞令“可以通过外交途径解决”的委婉拒绝。所以说,原子弹对于当时中国的战略意义非比寻常。陈毅甚至说:“把裤子当了,也要造出原子弹。”

  邓稼先的故事,不仅仅属于邓稼先。它或许是一代老一辈科学家们共同的故事。彭恒武、王淦昌、朱光亚、程开甲、郭永怀、陈能宽、钱三强、何泽慧夫妇……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他们中年龄最大王淦昌的不过41岁,最小的邓稼先,只有25岁。一批人正是年富力强,该出成绩的时候,他们不约而同地放弃了国外的优越生活和珍贵的学术前途,回到祖国。在之后的许多年里,世界核物理学术期刊上再也看不到中国专家的论文,他们好像集体从人间蒸发了。这是极不平常的现象,国际物理学界的同行们一致猜测,中国一定在秘密研制原子弹。

  可是,任何人也没想到,中国的核物理研究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开始的。

  四川。绵阳。中国核武器研究院(以下简称“九院”)。一块黑板,一张桌子,几把椅子,几本外文书籍,中国原子弹的研究就是这样简陋的环境下进行的。1958年,中苏关系破裂,苏联专家突然撤走,留给中国的仅仅是一个核爆大气压的数字。邓稼先在周光召的协助下,通过夜以继日的严谨计算,推翻了苏联专家留下的数字,解决了中国原子弹试验成功的第一道关键性难题。数学家华罗庚曾评价这次计算为“集世界数学难题之大成的计算”。在电影《邓稼先》的剧本中,对此景做出了生动而诗意描写:“机关枪般清脆急促的算盘声响彻夜空,智慧的幽灵在黑暗中飞翔。”

  在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后,中国用两年零八个月创造出氢弹。同样的过程,美国耗时七年零四个月。从原子弹、中子弹、氢弹,到电脑模拟的核极限,有评价说,邓稼先那一代人完成了别国五代科学家的任务。

  由于美国的核研究的开展比中国早很多,他们设计水平已经接近理论极限。美国科学家已经把大小远近、天上地下,甚至水里的试验都完成了。他们已经可以达到用实验室模拟,以取代实际的爆破试验的程度。这也就是说,美国已经可以不用再搞核试验,仅用计算机和实验室的模拟实验就能得到通过爆炸试验所需要得到的一切数据。到了这一步,美国开始遏制技术尚未成熟的国家进行核试验,来保持他们核技术的领先地位。邓稼先所处的时期,正是中国的核事业正处在十分关键、敏感、脆弱的阶段。这个过程一旦受到了干扰和迟滞,就会产生功亏一篑的严重后果,对国家造成不可弥补的巨大损失。中国何以在如此短暂的时间内,在一穷二白的情况下自主完成原子弹和氢弹的爆破。

  这个秘密直到1986年方才揭晓。1996年7月29日,我国特意选择邓稼先逝世10周年的日子,爆炸了最后一颗原子弹,并在次日宣布参加核禁试。自此以后,我国的核试验进入实验室。

  邓稼先和杨振宁的两样人生

  《邓稼先》的剧本原来的名字叫做《东方守望》,后来改成了《东方西方》。在此期间,《邓稼先》还有一个更为文学化的副标题叫《关于两位物理学家生活片断的一种剪辑方式》。在电影《邓稼先》创作的十年历程中,邓稼先始终与杨振宁的名字紧紧相连。他们不仅是发小,还是同乡、同学、同考去美国深造物理专业的天之骄子。毕业之后,杨振宁留在美国继续研究,而邓稼先在毕业仅仅九天,就乘船回到祖国。两人的命运在这一刻开始分道扬镳:杨振宁于1957年获得诺贝尔奖。2004年,杨振宁高龄迎娶了年轻的翁帆为妻被传为佳话。在2007年出版的《曙光集》里,他这样描述他儿时的朋友:“在我所认识的知识分子,包括中国人和外国人,他是最有中国农民纯朴的人”。如果说同样的天赋和刻苦,美国优越稳定的环境,是杨振宁取得现在的学术成就的重要保证。那么邓稼先身上的属于共产党员的坚韧意志和纯朴无私的精神,是中国能在如此恶劣的研究环境和如此短暂的时间内创造奇迹的谜底。

  在电影《邓稼先》开拍以前,编剧钱滨和钱道远再一次来到邓稼先生前工作过的九院进行采访。他们惊奇地发现,十年过去了,属于邓稼先那个时代的淳朴气质仿佛凝固在九院。他们不约而同地对记者表示,这种精神气氛对创作起了重要的作用:“有人说这些年已经只有生意没有主义,只有利益没有力量,可是在那些人中间你感受到的却不是这样的,说那里是净土当然很夸张,但是那里还依然有着奉献,信仰,责任、使命和情怀,是毫无疑问的。”

  一次爆炸失败后,为了找到真正的原因,必须有人到那颗原子弹摔碎的地方去,找回一些重要的部件。这时候,邓稼先站出来说:“谁也别去,我进去吧。你们去了也找不到,白受污染。我做的,我知道。”随后一个人走进了那片意味着死亡的地区。他很快找到了核弹头,用手捧着,走了出来。最后证明是降落伞,而非原子弹的问题。这一次身涉险境,也埋下了邓稼先死于核辐射的伏笔。

  两弹元勋和三个“无愧于”

  把时间的指针拨回到1950年,当时的邓稼先,由于年龄小,被人称为“娃娃博士”。回国以后,时任二机部副部长兼原子能研究所所长的钱三强交给邓稼先一个神秘的任务——制造中国的“大炮仗”。邓稼先接到研究原子弹的任务,只是随口说了一句“我能行吗?”从此以后,就是长达十年隐姓埋名和与妻子分离的单身生活。他甚至没有告诉妻子许鹿希自己到底在从事什么工作。许鹿希回忆当邓稼先与钱三强谈话当天晚上的情景。那天晚上,许鹿希随口问了一句:“今天怎么晚了?”邓稼先只是点了点头,没有回答。那一夜,他一反常态地无法安稳睡觉。后来,邓稼先说自己要调动工作。许鹿希问他去哪儿。邓稼先说自己不能说,被分配做什么工作也不能说。许鹿希问邓稼先要一个回信的信箱号码,邓稼先还是那句“不能说”。后来,二人聊起十几年前,日本飞机肆无忌惮轰炸的情景。过了一会儿,邓稼先突然说:“我的生命就献给未来的工作了。做好了这件事,我这一生就过得很有意义,就是为它死了也值得。”这是1958年的事,之后是长达六年的离别,邓稼先只偶尔回家,然后匆匆离去。直到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爆炸成功,许鹿希才从父亲那里辗转得知,震惊世界的中国的原子弹竟然是自己丈夫研发的。三十年后,许鹿希问钱三强被问及当初为什么选邓稼先去研究和制造原子弹,钱三强说道,他们当时考虑了四点因素。第一,必须是对口的核物理专业;第二,名气不能太大,以便和苏联专家相处;第三,曾经出国留学。了解海外情况,懂英文和俄文。第四,政治条件比较好,觉悟高,组织纪律性强。

  种种际遇的巧合,让研发原子弹和氢弹的任务落在了邓稼先的身上。而邓稼先也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中国核物理研究,他实现了自己“为它死了也值得”的诺言。在邓稼先的追悼会上,国务委员、国防部长、中央军委副秘书长张爱萍说:“邓稼先的名字虽然鲜为人知,但他对祖国的贡献将永载史册。他不愧是中华民族的好儿子,不愧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不愧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邓稼先去世之前还心念祖国的核物理事业,他的临终遗言是:“不要让别人把我们落的太远。”

  电影《邓稼先》结尾于2009年,中国成立60年大庆之际,邓稼先的英魂来到了天安门广场。在满天的鸽哨声中,他看到中国的和平与强盛,泪如泉涌。作为一部传记片,电影《邓稼先》回答了邓稼先,作为一个共产党员,一生默默奉献和牺牲的全部意义。 文/本刊记者 高桥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更多关于 邓稼先 的新闻

相关博文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