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燃一代人记忆的电影《高考1977》目前正在全国上映,一群知青将改变人生的转折点全寄托于一场高考,令经历那个年代的观众在看电影时无不动容落泪。导演江海洋透露,当初选王学兵做男主角就是因为“他有一张思考的脸”——
采访过王学兵的记者都知道,他是个慢热的人,打开话匣子得聊到一小时以上,总是在想,表达并不十分流畅。而这次关于电影《高考1977》的采访,“慢热”的王学兵却颇为动情。
《高考1977》在上海高校做宣传时,王学兵一身浅色西装,满脸笑容,上海的大学生说他“已经没有《将爱情进行到底》那时的稚气,黝黑的脸上蓄着胡须的他,看起来更显成熟”。电影在长沙做首映活动时,王学兵潸然落泪,那张照片在各大网站上转载,发生了什么事情令王学兵如此动情?后来,从王学兵的朋友那里,偶然间听到一段有关他父母的经历,猜想当时动情,或许是电影勾起他很多回忆。采访中向王学兵求证,他惊讶地问:“你怎么知道?”本来就语速很慢的他,又沉默了,片刻后,他徐徐回顾起父母颇为罗曼蒂克的爱情。
“我父母不是知青,但是他们支边过。我母亲出身不好,姥爷在解放前出国了,她和父亲是大学同学,因为出身不好,所以更渴望到艰苦的地方去锻炼,支边的热情很高。我父亲本来可以留在城里工作,但他尊重母亲的选择,一起去了新疆。我母亲是可以当老师的,但就是要到工厂里干活,电焊等都是一点点现学的,怀着我的时候,还要参加拉练。我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家里是完全分不开的,相对于同龄人,我挺关心过去,很容易被那个年代的事情触动。在长沙做点映时,有一位知青讲他当年写了一首知青之歌,写知青想家,我当时听着就很有感触。”
虽说是“慢热”的人,但聊到触动感情的事,王学兵也很话密,他开始断断续续地讲述自己的家庭故事。“我父亲非常‘左’,小时候经常和他‘作斗争’。他有那一代人的很多观念,包括信仰。斗争其实就是出于不了解,但是,谈斗争,他们那一代人是过来人,小时候不明白,现在想来,和家长斗争,就是和真理斗争。例子就是:我和我哥一直认为,我爸过于本分、过于老实,由于过于老实变得过于僵化,但后来我不再斗争了,我想明白一件事,他学问比我大多了,我有什么资格对他的生活指手画脚。”
王学兵在家里排行老三,前面有一个哥哥,一个姐姐,“我哥哥比我大6岁,他喜欢文科,但我爸妈坚持认为,学理科更安全,我姐姐没上大学,就直接进了技术学校。但我们家也在不断‘修正错误’,有我哥哥姐姐的前车之鉴,所以,我父母不太限制我向什么方向发展。”因为家长选择走“修正路线”,王学兵成为家里的特殊教育试点,小学时比较淘气,“小学时带来很多麻烦,小学老师太爱请家长,老师请家长特别绝,要把家长和学生一起叫到讲台上批评,你不能因为学生犯了错误,训家长像训学生一样啊,我们班经常是父子俩、母女俩在讲台那里站着一起挨老师训,想想父亲站在身边那滋味,真挺难受的。”问他既然如此难以忍受,为什么还不知错就改,屡屡给父亲惹麻烦?王学兵将当时的顽童心态脱口而出,“防不胜防啊,每次错的不一样,有时作业的问题,有时因为旷课,防不胜防。”本报记者金力维J187 CFP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