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张静初朗读《拉贝日记》 82岁幸存者深切缅怀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4月15日03:25  扬子晚报
张静初朗读《拉贝日记》82岁幸存者深切缅怀
张静初与小浪

  昨天下午,被誉为“中国版《辛德勒的名单》”的战争史诗巨制《拉贝日记》来到南京,在拉贝故居举行了新闻发布会。现场,王中磊、张静初和李明分别朗读了《拉贝日记》中的感人段落。在谈到与《南京!南京!》同档竞争的问题时,作为《拉贝日记》的出品人,华谊兄弟总裁王中磊亲切唤陆川为“小兄弟”,甚至连回应的话语都同陆川如出一辙——南京题材的电影不是太多而是太少!

  82岁幸存者深切缅怀拉贝

  昨天上午,中方演员张静初、李明和华谊兄弟总裁王中磊首先共同参观了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纪念馆新馆刚刚落成不久,是免费参观,很多南京市民都习惯在这里缅怀过去。《拉贝日记》主创一行都是首次进馆,不禁被馆内展示的大量历史资料及文物深深震撼。尤其是国际馆区入口处醒目地摆放着约翰·拉贝的铜像,令主创等人感到这位结局悲惨的“纳粹好人”和南京之间无法割舍的联系。下午在拉贝故居,王中磊也表示对故居里的房子都非常有感情,因为在上海的拍摄基地,他们也复制了一个拉贝故居,完成了很多场景的拍摄。

  发布会现场还出现了感人的一幕,一位82岁的老奶奶代表1937年南京大屠杀幸存者来到拉贝故居,为大家讲述了一段当年拉贝拯救南京百姓的真实事件。这位名叫李世珍的老奶奶当年躲进拉贝故居的时候只有十岁,但那段不足半年的经历,她直到现在还记忆犹新。据李奶奶描述,日军进城后,她的亲友先后有五十余人都在拉贝的保护下获救。拉贝故居原地面积是现在的三倍,当年在院子里共挤下了650人。日军轰炸的时候,李奶奶就躲在拉贝等人撑起的军旗下面。后来拉贝在院子里为百姓搭起帐篷,提供食物,并且很关心百姓,经常与他们交流。日军曾经从院子里暴打中国百姓,并且意图掳走妇女,但是被拉贝赶出了院子。李奶奶最后说:“拉贝是好人,没有他就没有我的今天。电影上映后我会带着我的孙子孙女一起去看。”

  拉贝日记珍贵原件将来华

  不久前,澳大利亚悉尼图书馆馆长发现了德国商人奥斯卡·辛德勒在二战中拯救犹太人的“辛德勒名单”副本,令整个新闻界及史学界兴奋异常,而有着“中国辛德勒”之称的约翰·拉贝也有一份自己的“名单”,那就是他在1937年至1938年间写下的著名的《拉贝日记》。这本日记于上世纪90年代初被发现,立刻引发西方社会震动,此前他们从不知晓的南京大屠杀暴行在这本日记中得到了不容辩驳的记录,也因此,这本日记至今都是研究二战历史及日军罪行的宝贵资料。在今年2月的柏林电影节上,约翰·拉贝的孙子托马斯·拉贝曾亲自携日记出现在影片发布会上,而在两个月后的南京,华谊兄弟总裁王中磊也正式宣布,托马斯·拉贝将在4月28日《拉贝日记》首映之际携日记原件来华,在中国观众面前展示这本72年前的珍贵文物。

  另外,王中磊还透露,这个电影从开拍之初,就有一个在电视上播放完整版的计划,目前已经跟电影频道沟通好了,“我们其实拍了非常多的素材,比电影的2个小时要多很多,会在电视上做另一个版本的播出计划,会有上下集,差不多4个多小时,很多人物将会展开。”

  王中磊预计票房在一亿左右

  《拉贝日记》、《南京!南京!》属于相同题材的电影,又要在同时期上映,这场硬碰硬的“恶”仗,王中磊表示担心这么做会分流掉一些观众,不过他嘴上担心,脸上还是挂着笑容,甚至开玩笑说,“下次跟陆川商量一下,最好还是别一起上了。”谈到两部电影的区别,他还是用开玩笑的语调回答:“最大的区别就是他们是黑白电影,我们则是彩色的。”相比于《南京!南京!》,《拉贝日记》如果达不到预期的计划,作为一个商人来说这就是笔亏本的买卖,王中磊颇有些轻松地解释道:“这种投资的风险虽然大,但是由德国、法国以及我们中国三个国家的主流市场分别承担,这种风险就分散开了。”对于票房的估计,王中磊直言这部片子的票房不具有参考价值,“因为我们没有尝试过这类电影,而且中国的电影市场变化很大,我们就没有想到一部文艺喜剧片(《非诚勿扰》)能过3亿,战争题材的(《集结号》)也有两亿多。所以真不好说。”但随后他又透露该片在德国的票房成绩相当不错,所以,王中磊又很有自信地推测该片的票房应该至少在一亿左右。

  谈到两部电影为了宣传打口水仗的尴尬,王中磊开始认真起来,“我听到媒体报出来的一些不好的声音,我觉得这非常不好。我们这两个团队都是带着沉重的还原历史的心情在做这个事情。我希望大家都来看看这两部从不同角度拍的电影。陆川是我的小兄弟,我一定会掏钱去看他的《南京!南京!》,我会关注他的第三部电影作品,他的前两部电影我也有投资的嘛,当然我也希望他来看《拉贝日记》,自己花钱买票看!”另外两位中方的演员张静初和李明也都表示如果没有参加这部片子的拍摄,也会两部电影都看一下。本报记者 童立/文 尤晓源/摄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更多关于 张静初 的新闻

相关博文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