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宁
陈木胜:电影最重要的是娱乐性
聊起香港电影的未来,陈木胜坚定地认为,“人是要向前走的,老是想着拍香港本土电影那是食古不化”。陈木胜是一位成功的商业片导演,他之前拍摄的《宝贝计划》、《三岔口》、《男儿本色》在内地有不错的票房,而《保持通话》更是在内地收获4400万票房,在香港也有2000多万。他说他一直在寻找内地和香港观众之间的平衡点,既不能看起来像《赤壁》那样费神,又不能像《天水围的日与夜》那么艺术。
记者:你是否认为合拍片是香港电影继续良性发展的唯一方式呢?
陈木胜:不会再有以前那种纯正的香港电影了,合拍是必须走的一步,人是要向前走的,老是想着拍香港本土电影那是食古不化。现在的香港导演,必须做出平衡,因为香港观众和内地观众的诉求是不同的,必须两边都照顾到。非要说良性的发展方式的话,最重要的,就是希望合拍的条件能越来越宽容,内地的审查制度也越来越完善。
记者:你算是很成功的合拍片导演了,你觉得自己成功的要素在哪儿?
陈木胜:最重要的还是娱乐性。我的电影都是现代动作片,这种电影的娱乐性太重要了。我也在找平衡点,就是内地和香港观众之间的平衡点,我不敢说自己找得很好了,也是一直在尝试。现代动作片要符合大家的心声,要有看得明白的故事,要紧张刺激,大场面要好看,当然少不了的,还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我很注重这几个方面。好的电影总是能够适应全世界的,不只是在中国这么简单,它是一种没有限制的通用语言。现在我还是最希望合拍的环境能再开放点,这样我们的创作空间就会更大一点,拍出来的东西也会更好看。
记者:和内地演员合作是不是有不习惯的地方?
陈木胜:内地演员和香港演员很不同,内地演员专业很多,他们都是学院出身,受到很专业的电影知识教育,但香港的大部分演员都是半路出家,很多是从歌手变过来的,没有接受过正统学院培训,水平和专业度都有差距。
叶伟信:电影不只是一盘生意
2008年贺岁档,前有“京戏唱腔”,后有“海龟征婚”,《叶问》在拷贝数量和排片场次都不占优的情况下,在内地的票房达到8800万元,在香港则高达2000多万,这已然成为导演叶伟信有史以来最好的票房成绩。不过,天秤座的他却对“导演北上”保持着中庸的看法:一方面,他认为没有一个老板会忽略内地这么大的市场;另一面,他认为电影是一个艺术品,即使是合拍片也不能庸俗化。
记者:你认为合拍片是否是香港电影继续良性发展的最好方式?
叶伟信:合拍片一定是趋势,是必须的方式,因为内地市场太巨大。但是,电影不完全是一盘生意,它还是一个艺术品,需要用心经营。我觉得最重要的不是是否合拍,而是拍什么?角度和题材很重要。现在来内地拍片最大的问题还是题材的限制太多,我们有太多的想法不能拍。香港很多导演都是这样,除了不断尝试,还是在等,都想等内地的电影环境越来越成熟,越来越宽容,那我们可以做的事情就更多,融合得会更圆润一点。
记者:《画皮》就是一部典型的合拍片,主角大部分都是内地演员,你是否考虑尝试这样的作品?
叶伟信:北上不北上都是老板说了算。《龙虎门》是这样,《叶问》也是这样。当然,《叶问》的情况比较不同,因为这是一部岭南风格的作品,非常广东,演员方面我也是坚持香港化,这样才能不让那些熟悉香港电影和香港文化的人有太多的生疏感。选择熊黛林,除了是因为她的气质比较符合之外,也是出于需要选择一位内地演员的考虑。她的表演很好,很能融合进这个电影中,而且她不是观众很熟悉的内地演员面孔,也不会让人觉得在一堆香港演员中显得特别不一样。这是我的电影中的一个例子。其实你应该有发现,现在的香港电影,不管怎么融合怎么北上,还是会坚持香港男演员加内地女演员这样的套路,你看《画皮》,男主角还是有一个甄子丹。合拍是必须的,是趋势,也是好事,给香港演员提个醒,现在市场大了,竞争的人也越来越多,不能总看到一片小小的天空。
记者:从《茱丽叶与梁山伯》可以看出你是一个很有情怀的导演。你的情怀怎么与商业大片相融合?
叶伟信:长久以来我都是在选择,选择一种我自己接受,老板接受,观众也接受的拍片方式。我现在没得选,就是要拍商业片,但商业片不会只有商业,就像武术片不会只有打一样。任何一部电影都有这个导演的专属情怀,只是看各自的能力,能表达出多少。电影有个市场的问题,这个不亚于电影本身的艺术价值,如果我赚够了钱,自己做老板,拍自己喜欢的东西,也要考虑市场,也要考虑收支平衡,这是无法避免的。但最起码自己做了老板,会自由很多。你看张艺谋,他还不是拍了《英雄》、《十面埋伏》之后静悄悄地又拍了《千里走单骑》,这部电影完全是在讲述他自己的情怀。我有考虑拍《茱丽叶与梁山伯》的续集,但一定是放在《叶问2》的后面,现实和理想,当然是现实摆前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