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南京南京》或有争议 导演陆川直面疑问(图)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4月20日21:41  新浪娱乐
《南京南京》或有争议导演陆川直面疑问(图)

角川依偎在日本慰安妇怀中

《南京南京》或有争议导演陆川直面疑问(图)

角川(左)是全片的线索人物,影片把他拍得形象立体,他在战争中的感情戏也被写得细腻温柔

《南京南京》或有争议导演陆川直面疑问(图)

日本军人举行盛大的入城仪式

  敏感话题

  据说有一位记者看完《南京!南京!》后,问陆川的第一句话是:你为什么要同情日本人?为什么要美化日本人?这句话以及这句话中包含的愤慨,把陆川给问愣了。因为他一直认为,《南京!南京!》的核心是中国人的抗争,中国人的自救。

  接下来,类似善意或非善意的疑问越来越多。毕竟,自南京大屠杀发生至今的72年中,以此为题材的国产电影不下十部,但主要从日本人的视角来看待这场屠杀,《南京!南京!》应该是第一部。

  陆川在电影里,把这场屠杀中的“魔鬼”———日本人拍成了人,通过一位日本士兵的所见所闻所行,反思这场战争。这样的手法,会帮助电影超越单纯的民族主义情绪发泄,但也极有可能令部分国人在情感上难以接受。甚至有人在尚未看片的情况下,就已经把“汉奸”的帽子扣到了陆川头上。

  这是陆川在拍摄时始料不及的。虽然他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声称自己“做好了万箭穿心的准备”,但他仍然很不理解地问:“我们这个创作集体能顶着压力把中国人的抵抗史带到大家面前,怎么可能是同情侵略者的人呢?”

  1 为什么从日本人的视角拍?关起门来喊口号没有意义

  在《南京!南京!》中,日本士兵角川是贯穿全片的线索人物,从一开始的进城,到屠杀,到最后的崩溃自杀。从单个人物而言,他可能是全片着墨最多、形象最立体丰富的。将来可能会有观众质疑:为什么要从日本人的视角来拍这部电影?

  其实这个剧本原来有两个视角,一个是陆建雄(刘烨饰),一个是角川。我们也想过从中国人这条线讲这场屠杀。我们这个创作集体能顶着压力把中国人的抵抗史带到大家面前,怎么可能是同情侵略者的人呢?但是我们又是一群冷静的爱国者———我们是关起门来喊喊口号呢,还是希望全世界接受这个事实?

  关于这场屠杀,我们中国人已经反思了七十年,思考了七十年,沉痛了七十年,却发现世界不完全认同我们的反思。我觉得我们肩负着一个使命,就是要让全世界接受这个事实,所以我们选择一种能让外部世界接受的方式来讲述这个事件,选择让一个日本人去反思战争,让他被战争压垮。说我们是一厢情愿也好,但(这)可能更容易让世界接受这个事实。

  所以我们不能只从自己的立场看问题,我们选择一个角度,公正到是让世界跟着侵略者的目光去看这个事情。事实证明欧洲人看这个片子受到的震撼非常大,他们一方面看到中国人的抵抗,(另一方面)也看到一个侵略者因为战争而崩溃。我觉得这里面不存在同情日本人、美化日本人,我是在用一种策略性的讲述,希望达到的目的是影响世界。

  2 为什么日本士兵角川那么好?把战争中的日本人描述成魔鬼,其实是给他们找借口

  《南京!南京!》中的日本士兵角川,看起来一点都不像大家心目中杀人成狂的魔鬼。他样貌清秀,单纯善良,很多时候甚至令人觉得楚楚可怜,说他是电影中真正的主角并不过分。所以才会有记者在看片之后质疑陆川:你这是在同情侵略者吗?

  从日本人的角度来说,如果要让这个事件被世界接受,让世界认同我们对战争的理解和反思,引导思考的日本人就必须是正常的日本人———如果我们把他描绘成妖魔鬼怪的话,那妖怪的思考显然不能代表整个民族的思考。我们经常说日本人民是好的,不好的是日本的军国主义。但当时参与战争的都是一些普通的日本人,角川就是普通日本人的代表。他是正常人,所以他在战争中有一个正常反应,他也恐惧,但也杀人了。我用这么一个正常的日本人来反思这场战争,其实是想引起整个日本民族的思考。

  其实我没有同情他的意思,我只是换了一个角度去思考。因为我们以前总是把战争中的日本人描述成魔鬼,坦率地说,这是给他们找了借口。因为一个精神病患者杀了人,是不需要被惩罚的;一个魔鬼杀了人,更不需要被惩罚。我看了大量的资料包括日军的日记,证明他们即使在屠杀的状态,也不是魔鬼,他们是正常的。他们在日记中间,比如屠杀最惨烈的那段时间,写的都是条理清晰的,非常冷静,还不忘描写一下景色,描写一下他们捡到的鸡鸭鱼肉,今天做什么好吃的,隔壁班的人又抓到几个女人,捆在那里,晚上会听到什么声音。他们还会写这些,就不是魔鬼,我这部电影只是把他们还原成了人———我觉得“人”做这样的事才是最恐怖的。

  3 角川自杀就能替这场大屠杀赎罪吗?从“南京大屠杀”出发,来到更广阔的地方

  据说《南京!南京!》的结尾本来有好几个版本。但陆川到拍摄临近尾声,才终于想出现在这个结尾:日本士兵角川自杀了,而抗战小兵小豆子还活着。可是,会不会有观众质疑:角川自杀就能替这场大屠杀赎罪吗?

  角川的崩溃,代表了所有参与战争或者发动战争的民族中的一个普通士兵,被摧毁压垮。发动战争要洗脑,要把普通人变成战争机器,所以有些人变成魔鬼,有些人被摧垮,还有很多陌生的大多数、沉默的大多数,在战争中执行杀人的命令,回到自己的国家后摘下这些东西,假装自己又成了好丈夫好儿子。电影拍到结尾的时候,我内心就盼望着角川死———本来是没安排他死的。拍到最后我心里特别强烈地盼望他死,他是替必须死的人而死,是替战争中所有还有善意的人去赎罪。

  本来结尾有几个版本,为什么会有现在这个版本?打个比方说,我们出发时是奔着“南京大屠杀”来的,但在往前冲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发现走出了这个城,来到一个更广阔的地方。拍到结尾时,我突然发现我们在拍一个可能比这场屠杀涵盖更大的东西。这个东西我自己总结是:人和战争的关系。也就是说,一开始我们是奔着解决中日间一个悬而未决的东西去的,但后来我们突然发现有一个机遇可以超越这个,去看待人和战争的关系。

  4 为什么大肆渲染日本人的胜利?这种被征服的威胁,从来就没有消失过

  《南京!南京!》中,日军全面占领南京后,举行了场面盛大的祭祀活动。在陆川的镜头下,日本人打鼓、舞蹈的戏都体现出力量与美感,整个画面的感染力很强。与此形成对比的是,影片开始,成千上万的中国民众遇见一小分队日本士兵时,无人敢于抵抗,而是集体举起了投降的手。这也成为陆川遭受质疑的又一个原因:你把中国民众表现得这么冷漠软弱,却大肆渲染日本人的胜利,想干吗?

  祭祀有好几层意思,从我的角度来看,它是战争的核心体现。战争的本质说到底是精神的折磨,它是一种侵略者的文化在你的废墟上舞蹈。从揭示侵略军的本性来说,舞蹈的另一层(含义)就是文化是怎么控制人的灵魂的,如何把这些看似正常的人变成令人生畏的战争机器的。在电影里可以看到,角川在跳舞旋转中已经进入一个痴迷的状态,他完全不能左右自己的行为,沉醉其中不能自拔。

  我其实还有一个想法:我们喊了70年的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帝国主义究竟是什么?有几个人真的知道?我想让大家看看什么是军国主义。这东西的确很刺目,我就(是要)让你目击这个东西,因为它现在还在日本活生生地存在着。

  在电影里打鼓和跳舞的都是日本演员。两个日本鼓师开始试鼓的时候,我们就看到了一些不同的东西。当时是冬天,他们一来就开始脱衣服,一件一件脱,直到光着膀子。我特别吃惊,我说只是试一试,不必这样。之前我们也找过一些中国鼓手,试一试他们就只是随便试一试;但日本鼓手试一下,就来真的———只穿一条裤子,带着腰封,光着膀子就开始咚咚咚地打。你想长春的冬天多冷啊。当他们打出第一声的时候,发出了一声“嗷”的叫声,我们一听非常非常惊悚。我就觉得这事我们做对了,我们必须把这段鼓和这段祭祀带到所有中国人面前。因为这种威胁,这种被征服的威胁,从来就没有消失过。

  “南京”影像

  这些前作也反响很大

  《屠城血证》(1987)

  导演:罗冠群

  主演:陈道明、沈丹萍

  这是我国第一部正面表现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的电影。影片围绕一批记录日军暴行的现场图片的保藏,表现了日本军国主义在大屠杀中残暴的血腥行为。

  影片公映后反响很大,很多中小学将其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影片,组织学生集体观看,也成为很多人对南京大屠杀这段历史的第一个影像印象。

  《南京1937》(1995)

  导演:吴子牛

  主演:秦汉、刘若英

  故事从一位日本女性的视角展开,讲述中国医生成贤带着怀有身孕的日本妻子理惠子,在南京大屠杀中的遭遇。理惠子带着孩子们进了安全区,难民们得知理惠子是日本人,便把所有对日本人的不满发泄在她身上。当成贤来到安全区,理惠子悬着的心才放下来,他们不知道另一场浩劫已悄然来临……

  该片最大的影响是获准在日本上映。导演吴子牛展现了他对战争、民族和人性的思考。影片结尾处特别打出了两组字幕,分别是1937年南京大屠杀中的死亡人数和1995年南京城最新人口数字,用强烈的对比揭示历史的回声。但该片在国内公映后很多观众无法认同这一另类独特的视角,一时间恶评如潮,公映不久便匆匆落幕。

    《南方都市报》供稿

  采写:本报记者 方夷敏实习生 韩伯啸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更多关于 《南京!南京!》 的新闻

相关博文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