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报讯(记者 曾乐)战争历史片《拉贝日记》将于4月29日公映,昨日该片在广州提前试映。主演过《窃听风暴》的德国一线男星乌尔里奇·图库尔表现非常不错。不过现场部分观众观看后表示失望,认为这部以“南京大屠杀”为背景、号称中国版《辛德勒名单》稍逊于原版。另外,中国两主演张静初和新晋小生袁文康,演技不赖,但由于细节和剧情刻画的力度不够,总让人觉得有“摆设”之嫌。
中国版《辛德勒名单》场面血腥《拉贝日记》尽最大努力还原了当时南京大屠杀的情景,如惨无人道的斩首、焚烧、活埋;日军残杀俘虏,数千名俘虏被他们诓骗到空旷之处后,用重机枪扫射击毙;平民在手无寸铁的情况下被日军随意枪杀和强暴;不断有人被斩首,血淋淋的头颅被日军整齐地摆放在一起。
描写犹太人在二次世界大战时期遭受集体屠杀的影片过去也拍过不少,但是以德国人良知觉醒并且不惜冒生命危险反叛纳粹的真实故事片,《拉贝日记》还是第一部。
由于主人公高度人道主义以及经历上的雷同,《拉贝日记》被称为中国版《辛德勒名单》。现场部分观众认为,两主人公的人道主义都让人肃然起敬,不过《辛德勒名单》其思想的严肃性和非凡的艺术表现气质都达到了几乎令人难以超越的深度,《拉贝日记》在情绪渲染和连贯性上始终稍差一筹。张静初袁文康表现差强人意《拉贝日记》的国际化制造班底最为吸引人的眼球,主演包括乌尔里奇·图库尔(《窃听风暴》)、丹尼尔·布鲁赫(《再见,列宁》)以及来自美国史蒂夫·布希密。观众一致认为几主演表现不错,比如两个人道主义者拉贝和威尔逊医生亦敌亦友的友情,拉贝和新任老板罗森从误解到冰释前嫌的过程,拉贝和妻子之间的感情等等,这些细节的刻画让人满意。
不过对于中国观众而言,中国两主演张静初和袁文康的表现也是大家关注的焦点。但昨日现场大部分观众都认为,两人的演技不错,只是未能让人印象深刻——张静初扮演的教会学生,白天拍摄下珍贵的历史照片,晚上照顾弟弟,深夜给弟弟送饭差点遭日军强奸,戏份是够惊险的了,不过形象未能立体化。特别是表现她跟德国人罗森朦胧情感的一场戏(张静初看到了罗森孩童时代光屁股的照片,忍不住大笑,并要求罗森送这张照片予她)尤其遭人诟病。有观众认为,虽然这画面能体现战争中的温情和爱情,只是看起来总有点无厘头。
另外,据说原本袁文康在《拉贝日记》中有十几分钟的戏份,他将出演片中拉贝的第二位司机(第一位被日军杀死),这个人物是被拉贝从日军屠刀下救回、又重回战场的中国军人。不过从影片播出来看,袁文康出镜大约短暂的一分钟。比起扮演拉贝第一个司机的中国人戏份少很多,观众只能直呼匆匆太匆匆。
记者手记
换个角度看南京大屠杀
看《拉贝日记》之前,我并不清楚拉贝是何许人也,只是在看央视专访陆川、介绍电影《南京!南京!》时隐约听到了这个陌生的名字。据陆川说,《南京!南京!》当中的日本军人全部都是他从日本本土找来的日本演员,因为他觉得在中国本土的日本演员早已经学会了怎样去“伺候”中国人。而他在说服那些日本本土演员参演《南京!南京!》的过程中,使用的一个主要的论据就是德国人拉贝的日记。这也是促使我前去观看《拉贝日记》点映的一大原因。
看过《南京!南京!》在电视上播放的一些片花之后,我已经不想再进电影院去观看这部影片,理由是如此写实的战争暴力对于我来说实在是不可承受之重。我觉得自己要是真看了这个片子一定会产生一些心理障碍,毕竟该片的主题就是最大限度地表现侵略者的凶残与丑陋行径。
同是描写南京大屠杀,《拉贝日记》不同,它是以一个德国人的视角来讲述男主角拉贝从一个古板的德国纳粹分子在日军泯灭人性的南京大屠杀中转变为一个伟大的国际人道主义者的过程。这中间的一些片段,比起《南京!南京!》当中日军机枪扫射中国人民的情节也许会更加令人震撼。举两个例子,一个是在遭受日军飞机轰炸时,拉贝收容的中国人民只能靠躲在德国的纳粹旗帜之下才能免于毙命。要知道那面旗帜对于欧洲很多被纳粹德国侵略过的国家,特别是生活在那里的犹太人来说,是一面代表着死亡的旗帜;而在中国,它却戏剧性地成了战乱中唯一的一张保护伞,一张能保护中国人不死于日军枪下的保护伞。这与日军之后轻易踏破中国军队的防线攻入南京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给了所有观片的中国人一个思考。
其次是臭名昭著的日军军官砍人头竞赛的情节。拉贝被日军脚下成串的人头吓得心惊肉跳,但一边待杀的中国俘虏却个个对此面无表情、麻木不仁,这些和日军的残暴嚣张一同呈现,同样足够震撼每一个观众的心灵。
联系到之前我看过的《刺杀希特勒》,《拉贝日记》同样是一部讲述二战期间“德国也有好人”的电影。不同的是,《拉贝日记》记录了一批在日军鲜血淋漓的暴行下尽一切努力拯救中国军民的国际人士之外,也证明了一直被日本人否认并企图从历史上抹去的南京大屠杀的存在。向拉贝的义举致敬!向拉贝伟大的人道主义精神致敬!也对他忠实记录下那一刻日军罪行的行为致敬! (易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