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南京》深圳公映获好评 以新视角反思历史(图)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4月22日17:02  深圳商报
《南京》深圳公映获好评以新视角反思历史(图)
《南京》剧照

  本报记者 李佳佳

  编者按

  4月22日,导演陆川用四年时间拍摄、反映南京大屠杀惨痛历史的《南京!南京!》在全国上映。此前已有几部以南京大屠杀为题材的电影,《南京!南京!》在前人的基础上有许多新意,比如黑白影像带给人的震撼、历史细节的真实再现等。但以日本兵为主的叙事角度和最后十几分钟的戏,也引起了一定的争议。对《南京!南京!》该如何评价,请看先期观影的本报记者的介绍和评论。

  “两个多小时的观影中,《南京!南京!》就像是一部硕大的视觉轰炸机,让你没有机会分神”、“悲天但不悯人,哀伤却又有力”……昨天,导演陆川暌违4年之作《南京!南京!》在深圳新南国影城举行了一场媒体试映,几乎满座的上座率折射了深圳媒体对此片的关注度。整个观影过程鸦雀无声,结束后,乍亮的灯光仿佛把人从一场漫长慌乱的梦里重新拉回现实,大多数媒体给予影片80分以上的好评。影片于今日起全国公映。

  记者昨日从《南京!南京!》的出品方中影集团和星美传媒处获知,全国35条院线的60多名影院经理看完《南京!南京!》的试映后纷纷追加拷贝。《南京!南京!》全国拷贝将有望突破1400个,超过《赤壁》全国发行的最高纪录。

  黑白画面具备真实感

  当“中国万岁!中国不会亡”的声音响彻耳边时,有的人哭了;当看着一个年幼的小女孩在毫无征兆的情形下被日军从高楼抛下时,许多人为之震惊;当银幕中那一张张鲜活的面孔在顽强抵抗之后纷纷倒下时,每个人的心灵都经受了一次强烈的震动……电影《南京!南京!》重新揭开了70年前那段中国历史上惨绝人寰的一页。影片以几位有代表性的中国民众的抵抗和一个日本普通士兵的精神挣扎为主线,对那段惨痛历史进行了重新解读。

  建筑如残肢般在地上矗立,满是瓦砾的街道在浓烟的笼罩下荒凉而又冰冷,影片黑白画面颇具纪实风格。媒体记者齐女士认为,该片细节真实、风格冷静,不是纪录片胜似纪录片。影迷李女士对由刘烨饰演的中国军官在废墟上进行的一场阻击战印象深刻,那种炮弹在身边炸响、子弹瞬间击中脑袋的真实感迫切而又令人窒息,打得荡气回肠。

  视角独特 结局高明

  《屠城血证》、《南京1937》、《南京梦魇》、《张纯如——南京大屠杀》……近些年来,中国与外籍影人均以各自的视角触碰过这一题材。那么,《南京!南京!》与之前同类题材影片相比有没有突破?资深媒体人刘先生认为,与以往同类影片一味展现南京市民被魔鬼般的侵华日军凶残屠杀不同,《南京!南京!》至少有两大突破:一,展现了中国军民的殊死抗争,抵抗是最核心的主题;其次,首次以日本中下层军官的视角来反思历史。后半段的构局比前半段高明,影片结尾处小豆子活着走出南京城的情节设置令人眼前一亮,也为影片增添一抹亮色。但也有影迷认为,日本军官角川自杀一幕似乎有些不真实,在杀戮成瘾的日军中,会存在这样一个从始至终心地纯善的旁观者吗?

  有新意,但不是最好

  关万维

  我总是怀着很沉重的心情看这类片子。虽然不愿意多看,但也不愿意退场。不愿意多看,是因为实在不愿意再一次通过逼真的画面面对这残酷的事实;无法退场,是因为国耻不敢忘也不能忘。

  《南京!南京!》比较准确地描绘了城破之始的一些场景:小股侵略者面对大量难民时候的恐惧,残余部队对日巷战的一些情形。有一些细节的设计有点没必要,比如一股军队阻止另一股军队撤退,有点画蛇添足。取景框里出现一个真实的人物,就是德国人拉贝,增加了影片的真实感。

  这个题材总是难以回避屠杀的场面。不过《南京!南京!》的血腥场面使用得比较节制。我想大多数中国人都不愿意多看这些场面,不愿意如此血淋淋地揭心头之痛。不过,影片对日军在失控状态下兽性的群体性起因没有很好地表现出来。攻占当时中国首都的不可一世的狂热,是大量无辜百姓被杀害的重要原因之一。影片试图描写人性,却不懂得表现兽性,屠杀场面的动机没有被揭示。

  角川的单纯中流露出一点质朴的人性之光。影片似乎更主要是想谴责军国主义思想,这个人物应该看作是战后一部分日本人反省的集中体现,只不过被导演提前到了放在战争的现场。我不相信一个日本下级军官在战争期间有如此高的人性觉悟,但是,作为历史片,这样的处理可以接受。将一种历史性反思放在战争现场,削弱电影的纪实性,突出一种理性的思考。

  对于结尾,拉贝的翻译官最后选择留下,我想这是较为成功的一个细节。为了保存自己的家庭,他曾出卖难民营中受伤的士兵,但是当他的卖国之举并不能保全家人,他放弃逃生,选择反抗。

  最后的一组照片也有一定的语言力量。小豆子还活着,是的,小豆子还活着,还好好地活着。

  整体来看,《南京!南京!》的叙事线索选择还是很好的,提供了一种有些新意的思考方式,没有让电影变成一个让人透不过气来的悲情拼贴。如果能在某些历史事件的发生动机上做些有说服力的揭示,更能提高电影的叙事力量。对于这一题材,还可以有很多种理解方式。陆川这个叙述固然不错,但肯定还不是最好的解读方式。怎么去认识这场灾难,值得中华民族永远思考。

  过强的野心 抽离了电影灵魂

  杨 青

  如果说处女作《寻枪》表现出的是陆川的电影才华,那么在接下来的《可可西里》和《南京!南京!》中,我们首先看到的是陆川的社会责任感。《可可西里》追问的是人类与动物如何相处的问题,《南京!南京!》则把镜头对准了我们民族史上那个不能遗忘的大伤疤。对这样的导演和这样的作品,首先应该表达我们的敬意。

  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对这部电影的瑕疵忽略不计。

  片中日本士兵角川的视角是整个电影的出发点,也是导演陆川最得意的地方。他说:“特别是角川,记录了我自己的情怀,我感觉拍这场电影就像经历一场战争。”而争议最多的也正是角川这个角色的设置和结局。《南京!南京!》有还原历史的企图,让我们注视到这个重大历史事件中许多被忽略的细节。一些主要人物都有历史原型,但角川没有,他是导演虚构的人物。这个人物与众多的日本士兵不一样的地方是他在教会学校读过书,这可以成为他善良的根底,却不足以成为他为这场战争自杀的理由。

  这样的结尾也许中国人看得很痛快,小豆子侥幸活下来的笑声,银铃一般拂散了前面被欺辱被屠杀时郁积在我们胸口的闷气。他们吹出去的蒲公英的种子四散开来,象征着中国人蓬勃的生命力。在里面扮演买办汉奸的范伟说,北京的点映他的岳母、太太和孩子都去看了,儿子回来以后跟他说,“咱们中国现在强大了,看谁还敢对我们这样!”

  范伟的儿子显然看懂了陆川的意图,他也说出了许多观众的感受。问题是,当我们重新回顾这个历史大事件时,收获的就是这样的结果吗?

  陆川在谈到拍妓女小江主动举手出来当慰安妇的一幕戏时说:“我就是要拍这么一场戏,让外国人站在台子上哭……这是我们自己在拯救自己。”

  与德国总理的下跪相比,日本一直欠中国乃至亚洲人民一个诚意的下跪,这是不争的事实。但是陆川却一厢情愿地让角川这个日本士兵在臆想中完成了这个忏悔,虽然打通的是中国人郁积已久的内心,但因为是一厢情愿的虚构,让这个本来丰盈沉重的片子在过于强大的野心面前失却了灵魂。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更多关于 南京!南京! 的新闻

相关博文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