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质鉴定:★★★☆
《南京!南京!》因为导演宏大的野心,令影片众多的优点和缺点惊人地对立并存着:它足够发人深省,却又有着众多缺憾。
在国产电影中,这是部少见的冷静表现战争残酷的影片。坐在银幕前,你感到的不是热血沸腾,也很少会因感动或震撼而流泪,你会觉得一股无形的、压抑窒息的气浪扑面而来,源源不断。显然,这部电影会带给观众很多思考:关于电影本身,也关于电影之外。影片可能最易受争议之处,在于花费大量篇幅描写了屠杀中的日军,并以“日军视角”展现了他们的日常生活。虽然这种用“人性视角”来拍摄的战争电影在国外非常普通,但真正表现“敌人”人性的国产战争片极为少见,更不用说以“南京大屠杀”为题材的国产电影了。除了创作态度之外,《南京!南京!》的整体制作水准也颇为精湛,美术造型突出,历史质感强烈,摄影也相当出色。
不过,或许导演太想拍摄一部超越以往所有战争电影的大师之作,太想给观众一种全新的视听感受,所以充满大量写意的段落,但这也付出了相当大的“代价”,就是被符号化的人物和断裂的叙事———这是多少精彩的场面和诗意的段落都无法掩盖的。
日本人角川是片中的重要角色之一,虽然篇幅很多,形象却依然模糊;组织反抗的陆剑雄很容易让观众误以为他是主角,但影片开始没多久他就牺牲了;反而,拉贝的秘书唐先生成了全片最完整、最丰满的角色。其他人物要么被符号化,要么被平面化,像妓女小江这样的角色虽然特点鲜明,但限于篇幅也只能匆匆带过。
贯穿全片的英文明信片可能是为增强影片的“诗意”和照顾海外市场而设置,但效果并不明显。每次出现英文明信片时的中文字幕,内容多、字号小,字体难认时间短,而且还是竖排版,相信没多少观众来得及看清所有中文字幕。最要命的是,拉贝离开前的那段字幕还包含着重要的情节信息———唐秘书最后拿命去换的另一个拉贝的助理,并不是真助理,而是个军医。如果观众没看清之前的字幕,很可能对唐秘书的自我牺牲产生莫名其妙之感。
因为野心,《南京!南京!》给了观众华语电影范畴的全新观影经验;同样因为野心,让影片整体失衡,缺憾多多。随着中国的强大,国人需要建立一种文化自信力。对《南京!南京!》的优点应该支持和肯定,对缺憾和不足也应坦诚地提出批评和建议。希望无论媒体还是观众,在审视这部电影时,能保持一种健康的心态,那就是:包容、审慎、自省。■马路
本报同仁如是说
看完《南京!南京》已经两个星期,我还能清晰地记起片中许多张面孔和表情,感受到受残害者生存和幸福的天赋权利被剥夺的苦痛。对比这几年中国大片中高高在上的“王”、“大将军”和草芥般面孔模糊死不足惜的普通民众,我愿给《南京!南京!》投上一张肯定票。整部影片里最令我震撼的场面,不是屠杀、强暴或反抗,而是日本兵祭祀死者的那一幕。陆川说为拍片搜寻史料,南京城的死难将士一共只找到三个名字,更不用说普通百姓。南京大屠杀对我们到底意味着什么?不是一个空洞的30万人的数字,不是空洞的咒骂和仇恨。我们欠自己的死难者一个仪式,一个庄严的告慰,对他们生命和姓名的铭记。如果,一部分中国观众在看完片后能向天上的死难者鞠一个躬,在心里赋予他们尊严,我想,这就是这部电影的意义所在。
———王赞媚
从电影院出来,我觉得这电影挺好的,心情却难以描述。不想直接打车回家,走到车站坐公交车,再转车,然后再步行……甚至希望电影院可以离家再远一点,让我再走一走,可以再缓一缓内心复杂的情绪。快到家的时候,觉得眼前的生活充满不真实感,那些黑白画面竟然还在回放,我努力把自己拉回彩色的世界,看看路边的灯火,闪着爱与力量。
———彭思敏
《南方都市报》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