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战争电影对具体战斗场面的处理,在最近几年开始向好莱坞美学体系靠拢,最明显的变化就是大量使用手持摄影、高速剪辑、高强度暴力、主观视角等标志性符号。《集结号》对具体战斗场面的处理,可以说是近年中国战争电影的集大成之作。在好莱坞电影标准覆盖全球市场的现实下,这种战争片美学取向既是屈服又是学习。因为市场和口碑的成功,《集结号》的战争场面成为中国战争片的新标杆,而在《南京!南京!》的开场巷战中,我们又一次看到了升级版。
作为中国电影人自己的年轻团队完成的战斗场面,从技术上来说,《南京!南京!》的开场巷战做到了很高的水准。虽然规模上无法和《集结号》相比,但就技术实现难度来说,《南京!南京!》是足以和《集结号》相媲美的。
城市巷战在电影中是最难表现的,因为对空间关系和场面调度的要求非常高。《南京!南京!》在这一点上可以说有所突破,中日双方士兵的交战过程被基本清晰地勾画出来。如果用更高的标准来要求的话,略有瑕疵的部分就是空间和视角的把握仍有改进的余地。以国内观众熟悉的《拯救大兵瑞恩》为例,在结尾的守桥战斗中,美军和德军在小镇中的激战,所有空间关系都非常清晰,攻守双方的兵力配置及战斗路线都交代得很清楚,而《南京!南京!》中的巷战在这一点上就略显混乱。
当然,放在国产电影的语境中,这段巷战的表现还是非常出色的。无论在音效、剪辑还是场面设计上,都有出彩之处。作为一段从士兵视角切入的遭遇战,摇晃的手持摄影、凌乱随意的纪录片式构图及通过特效营造的逼真效果,都能凸显士兵的直观感受,将观众直接带入到战争的残酷中。张小北
《南方都市报》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