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专访金像奖最佳导演许鞍华:爱不浪漫很失望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4月26日01:02  重庆晨报
专访金像奖最佳导演许鞍华:爱不浪漫很失望
许鞍华 资料图片

  许鞍华档案

  辽宁鞍山人,于香港大学进修英国文学及比较文学,并获文学硕士学位。随后赴英深造,在伦敦国际电影学校攻读电影课程。1975年回港,担任胡金铨的助手。不久进入无线电视台任编导,两年后拍了二十集半小时的纪录片《奇趣园》,亦为《CID》《北斗星》等拍过十七部作品。1977年为廉政公署拍摄八集一小时长的《ICAC》,其中两集被禁。翌年加入香港电台电视部,拍了三集《狮子山下》,1979年导演第一部影片《疯劫》,第二部电影作品《投奔怒海》获第二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影片和最佳导演奖,被誉为香港新潮导演之一。

  虽然被誉为最有影响力的女导演之一,许鞍华自谦不敢以艺术家自居,她对自己的评语是:“我只是一个典型的香港人而已。”在她眼里,典型的香港人是活在当下的,他们非常之开放,凡事大而化之,但也是明察秋毫的。而许鞍华乐意去拍摄的,也正是香港人的喜怒哀乐。专访许鞍华是在她19日晚问鼎香港金像奖最佳导演的第二天。她一直坐在家里的电话前,接受各个记者打来的电话,她认为接受采访是应尽的工作。这个62岁、短发、戴着眼镜的女人在接受采访时几乎烟不离手,说着关于电影和女人的话题。

  母亲

  15岁才知道母亲是日本人

  许鞍华1947年出生于辽宁鞍山。两个月大时她就跟随父母迁居澳门,之后与祖父母生活,5岁前往香港。许鞍华的父亲是国民党文书,母亲是一个日本人。直到十五六岁,许鞍华才知道母亲的身世。那之前,她只以为母亲是东北人,不会讲粤语,又没读过书,所以也不太认得中国字,这些差异造就了她与母亲感情的疏远。

  1990年,许鞍华以母亲漂泊半生的经历为蓝本,拍摄了一部半自传题材的电影《客途秋恨》。一开始母亲不同意她将家里的事情拍出来,许鞍华还是坚持了下来。影片在香港公映时,她将母亲送去美国看望亲戚。但后来,母亲还是不声不响地看完了整部电影。她们的母女之情逐渐突破一切障碍,从未成家的许鞍华与母亲相依为命至今,感情十分深厚。

  装扮

  中性是工作需要

  看许鞍华年轻时的照片,就知道她那时很清秀,眼睛很大,很亮。可是她后来越来越男性化,齐耳短发,皮肤粗糙而眼神凌厉,而且许鞍华喜欢如男人般大口大口地吸烟。烟雾缭绕中的她,显得有点寂寞。当你再去看许鞍华62岁时的照片,又会觉得她的无光的脸上,透着些许沧海桑田的味道。或许,许多的人生她已经在电影中经历过了。在人们的眼中,在她自己的心目中,生活和电影,有时已经分不清楚,许多事业型的女性,不也有着许鞍华那同样的痛快和苦楚么?

  即使拍摄过多部引起无数共鸣的女性题材电影,许鞍华的作品却像她的人一样,带着中性的低调。冷色的暖意,无法分辨性别的齐耳短发,薄施粉黛,脸色常很疲惫,带着事业型女人特有的硬朗与强悍,她很爱笑,笑容也灿烂。

  许鞍华对记者说:“中性打扮是为了工作需要,没有想过要给自己搞一个什么造型,因为这样工作起来就会不方便,着装根据自己的职业需要而定的,就比如是模特她就不需要穿成我这样,假如我是一个行政人员,我当然也不会这样穿着啦。”

  爱情

  我的爱情观很幼稚

  一直不知道她的爱情故事是什么,只是觉得她影片中的爱情十分枯涩,她的大部分作品中甚至没有一个完美的爱情。现在的她说:“不再去拍爱情的电影了,都这么大的年纪了!”

  那么,《女人四十》中,她深刻而真实地探讨着中年女性面临家庭和事业的双重压力、如喜如悲的生活,是不是她作为一个女人一直思考甚至恐惧的问题?毕竟,她始终没有结婚。

  许鞍华说,自己其实不懂什么是爱情,“我小时候和年轻时候看到的都是浪漫主义的爱情,并不写实。而我的爱情经历都不像书中那般浪漫,所以通常我都是很失望的。而在爱情上我也不会像电影那样去总结经验和思考,因为我觉得爱情不能分析和总结,我不希望很强势地理解和控制,所以现在还保留着那种很幼稚的爱情观。也正是因为我对爱情的看法比较老土,所以我不会去拍纯爱情题材的东西。”

  许鞍华说话的声音听起来很温柔:“我喜欢小动物,可惜没时间养。”当记者要她对自己做人的评价和总结时,许鞍华说:“我就是一个很正常的女人,不会为了什么刻意去做不喜欢的事,就比如说我自己的电影出来了,我就会很正常地站出来接受采访,因为这是我的工作,相反,如果我需要一点私人空间,我自然就会把自己关起来,与世无争。”

  电影

  第一部就是经典

  她对电影的兴趣,起源于幼时所看的第一部黑白电影《蝴蝶梦》,之后迷上了伊丽莎白·泰勒。但许鞍华小时的志愿是做名医生,这也是她父母的期望。后来她的文科成绩远远好于理科,进入香港大学后,她的专业也是英国文学及比较文学。大学环境培养了许鞍华对艺术的敏感,她参加学生剧团,管道具、跑龙套,最使她得意的是,自己设计的海报在全校颇有名气。

  1972年她获得文学硕士后,前往英国伦敦国际电影学院进修,3年后回港,曾为著名导演胡金铨做过几个月英文助理,一个偶然的机会她进入无线任编导,并逐渐拍摄纪录片和电视剧。1979年,许鞍华拍摄了她的第一部电影《疯劫》。

  这部被誉为掀开香港新浪潮的序幕的电影作品,获得第17届金马奖剧情片奖,也使得许鞍华的横空出世几乎成为一个完美的神话,而她的第二部讲述越南难民故事的电影《投奔怒海》则更为眩目,一举获得第二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影片和最佳导演奖等5个奖项。

  票房

  我的电影不卖座

  喜爱许鞍华,就无法绕过极为经典的两部电影,一部是《女人四十》,一部是《千万言语》。《女人四十》围绕一个40岁主妇的日常生活展开,娓娓讲述着人生细碎的无奈与亲情的聚合悲欢,没有太过煽情的场面,也没有大起大落的剧情,却在一言一语、一饭一食的日子里,一点一滴道尽了40岁女人的隐忍坚强,以一袭人生真实的素颜赢得无数眼泪与共鸣。

  许鞍华说:“我的电影都不卖座。《男人四十》投资是1200万,香港票房是700万,这部片子在当时也是没有内地市场的,最后至多也是不赔本。之后是纯内地投资的《玉观音》,投资方虽然没有赔本,但是买了香港发行版权的公司却赔了,在香港放得很差。之后的‘姨妈’也是赔本的,但是这其中是有原因的,不过我不想多说。”

  许鞍华在拍片之余,靠教书和广告维持生计,她承认自己在一群香港导演中是比较普遍的一分子。“我知道内地某些导演的号召力比明星还要强,但是香港就是‘卖明星’的,除了转型做导演的周星驰成龙,回归后较红的导演是刘伟强陈可辛杜琪峰,但是他们的经济回报一定不如张艺谋陈凯歌冯小刚这些内地大导演高。”

  继尔冬升后,许鞍华担任了香港导演会会长。年过六十的她精力旺盛,可她不承认自己是女强人,笑称有开车恐惧症,看见电脑会发晕,自认很害羞,假如不拍电影,跟别人就没有话讲。她在圈内是出名的好说话的人,对演员甚少颐指气使,满脸笑容温婉可亲,但她也承认,一旦工作起来,就不会再有人将她当作女人对待。或许是北国风霜一直在许鞍华的血液中流淌,许鞍华的气质里有一种硬,那是自立自强的女性所特有的风韵,也是许鞍华的魅力所在。本报记者 秦小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更多关于 许鞍华 的新闻

相关博文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