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南京!南京!》受争议 陆川:下定论为时太早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5月05日11:24  北京日报
《南京!南京!》受争议陆川:下定论为时太早

陆川

  本报记者 周南焱

  这个“五一”假期陆川没有休息,每天的日程安排异常紧密,马不停蹄地从一个城市到另一城市宣传《南京!南京!》。从影片首映后的4月中旬开始,他已开始这种马拉松式的全国巡回推广。如今该片票房已突破一亿元。

  陆川说,自己从不担心该片票房,只是担心观众会被一些评论引导而不去看电影。这部影片的确引发了激烈争议,既有赞美之声,也不乏激烈批评乃至极端之辞。陆川回应“四大质疑”、“八大质疑”乃至“十大质疑”之类的字眼也频频见诸各地报端。几经协调时间,在机场候机的空隙,陆川接受了本报记者的电话采访,表达自己对影片争议的看法,并称“现在对这部电影下定论为时太早”。

  ■ 每次和观众交流都很紧张

  记者:这阵子您一直在全国巡回宣传,心理处于怎样的状态?

  陆川:我的心情挺复杂的。以前宣传《寻枪》《可可西里》时都没怎么紧张,这次跑了十几个城市,心里很紧张。主要是因为片子引发了争议,去每个城市跟观众交流,事先都不知道会遇到什么样的问题。每走一个城市都是交流和沟通的旅程,有些观众接受这部片子,也有一部分观众对影片的角度有疑问甚至质疑。我觉得去影院跟观众沟通很重要。

  记者:影片上映之前,您说自己做好了“万箭穿心”的准备。现在片子引发的争议超出您的预料吗?有没有感触特别深的地方?

  陆川:实际上争议比我预料中的要少。当初最坏的预期是这些争议影响到片子能否放映下去。现在我发现60%以上的观众完全接受这部片子,20%至30%的观众从心理上还能接受,只有7%左右的观众有抵触情绪。但有些媒体在刻意放大和引导影片的争议。其实真正走到观众中去,就会知道影片更容易被他们理解。

  感触特别深的地方有很多。我们在长春跟观众见面时,观众打出了“珍视和平、拒绝战争”的横幅,让我很感动。在杭州时观众主动保护同行宣传的日本演员。有些城市的观众喊出刺耳的声音,但马上就有其他观众站出来制止。中国的观众太可爱了,远远走在中国电影的前面。

  ■ “日本兵视角”更容易走向海外

  记者:影片最大的争议是日本士兵角川的视角,但您在宣传时尽量回避这个问题。您担心什么?有批评说角川只是日军中的个别异类,并不能代表日军的普遍性。

  陆川:日本士兵的视角主要是针对海外市场,不是针对国内市场,这种视角更容易走向海外。这是我采取的一种叙事策略和叙述姿态。我们没法认为南京大屠杀中的日军不是人,这是毋庸置疑的事情,即使在战争中,他们也是人的状态。70年来我们的文艺作品中,日军总是魔鬼化的状态,没有正面说过日本人是怎么回事。那样的话,所有的事情都没法解决,如果说这个民族是精神上有问题,在法律上是不受指责的。从人的角度来探讨,不仅可以找到南京大屠杀的结论,对当下的交流也有意义。要允许日本人去反思战争。

  那个日本兵也不能说完全是异类,人物原型出自魏特琳的日记。日本战后有很多电影反思战争中的人性。我还掌握了一批日本士兵的日记,他们当中反思的人也很多。只是大家没有渠道去掌握这些资料,没有几个人去了解。批评我的人对这场战争史的知识很匮乏,对战争中的对立面缺乏了解。把日本人魔鬼化的作品没法走出中国,外国人不会相信。当时日本人民总体上是好的,只是军国主义教育造成对他们的精神控制。

  记者:从人性、反战的角度来拍片,您自信能打破中日民族的历史隔阂吗?有批评说您是一厢情愿地对日本人示好。

  陆川:先要做出这种沟通的努力,不要刚做出努力就判死刑。不从人性、反战的角度来看待问题,用极端民族主义对抗民族主义,结果只会演变成以暴还暴。以更高的价值观反思南京大屠杀,不要对这种事情轻易下判断。能让一批日本演员出演这部电影,以前中国从来没有。中国是正在走向开放的国家,不应该片子刚出来就喊打,现在对这部电影下定论为时太早。我们还要争取在日本上映,等把事情做完了再说。网上的一些批评简直是“文革”遗毒,但这次主管电影的部门没有被这种声音影响,显得特别自信、从容,也证明一个国家的自信、从容。

  记者:您具体指哪些群体的批评声音过于苛刻?

  陆川:很多人被民族主义情绪蒙住了眼睛。这部电影讲的就是中国人的抗争、日本人的战争反思。片子的核心内容有两点:南京大屠杀铁一样的事实,中国人的抗争和不屈。在国外人家只看到这两点。但片中日本人视角就像一张纸挡住了很多人的眼光。广大观众没有注意到这一点,只是有些人专门批评日本人视角,攻其一点,不及其余。

  ■ 用行动传播中国人抗争的理念

  记者:这部片子审查的过程很曲折,最后却被当作主旋律片子推出,不少观众觉得挺惊讶。

  陆川:这部片子帮助中国走出去,输出一种文化姿态,树立刚强不屈的非常正面的中国人形象,当然是主旋律电影。电影管理局非常清楚地看到了这一点。民间批评声音被刻意放大、刻意引导。有人利用民族主义情绪绑架媒体,绑架舆论,网上的辱骂是被人为煽动起来的。我从来没有票房压力,这部片子的票房目前已过一亿,只是担心观众被那种评论引导不去看这部电影。

  记者:您说过自己是行动中的知识分子,您怎么定位自己的导演角色?

  陆川:我用行动来真正表明知识分子的力量,捍卫知识分子的尊严,向世界传播一种中国人抗争的理念。所有中国以外的影片,都说中国人柔弱,哪一部片子里中国人的形象是正面的?海外投资商、发行方看完《南京!南京!》后,说第一次看到中国人的精神。我们的创作团队很年轻,有十几个人当过兵,我也当过兵,维护国家的尊严是流淌在我们血液里的因子。我给自己定位是为广大观众拍电影,拍拨动他们心弦的电影。

  记者:据说在影院上映的版本之外,您还会剪一个3个多小时片长的导演版?接下来要拍轻松的歌舞片吗?

  陆川:不会有另一个版本。可能会把一些剪掉的片断放到目录里,以便大家观看。这部片子只是我寻找电影真挚表达方式的一部作品,是我的电影道路上的一部作品。说下一步拍歌舞片,这只是随便说说,目前还没有什么具体计划。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相关链接

相关博文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