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刘畅 实习生薛博夫报道 吴然摄
“这是一次不一样的创作过程,因为我们攀登的不仅仅是艺术上的高度,我们还面临着高寒缺氧、余震不断,以及海拔4000多米的高度。”昨日,《重归杜鹃》与我省观众见面,谈及影片创作历程,总导演宋江波如是说。该片以孩子的视角,展现震后灾区人民重建心灵家园和生活家园的经历,与同类题材影片有相当大不同。另外,刘芸、何伟以及剧组主创人员冒着余震的危险,在海拔4000多米高处背着氧气瓶拍片,也经历了从未有过的拍摄体验。
不一样的抗震电影
孩子的视角彰显乐观、希望
《重归杜鹃》与其他抗震题材影片不同,导演并未将镜头聚焦军人、医生等,而是从孩子的视角出发,讲述了地震中善良的女志愿者与孩子们互相慰藉,最终重建心灵家园的故事。对于这种选择,导演杨晶说,“面对灾难,青少年儿童最能打动人,孩子们没有哭泣,他们的乐观该赢得我们的敬意。”对于这样一部主旋律的电影,开拍之初,总导演宋江波与导演杨晶不约而同提出“好看”的标准,为此,杨晶也对影片有如此解读,“这是一部女性电影,那种大爱和悲悯情怀折射出人性的光辉;这是一部儿童电影,八个孩子在震后的经历,成为大人的疗伤药;这终归还是一部灾难电影,我们选择诗化的风格,体现灾难,但拒绝眼泪。”
不一样的拍摄体验
刘芸“以泪洗面”挑战演技
影片一开场,孙湄身穿婚纱,惊魂未定地从摇摇欲坠的楼房中跑出,转身再看,她的未婚夫已经被埋废墟。孙湄由刘芸出演,片中,她将一个女孩待嫁的幸福、失去未婚夫的悲伤以及重建家园的坚毅演绎得恰到好处,导演杨晶赞许地说,“刘芸的感情戏相当丰富,她几乎天天以泪洗面,非常不容易。”对于这一角色,刘芸坦言挑战不小,“以前我演的角色大多性格比较单一,而这一次从幸福到悲痛再到乐观,无论从演技还是在心灵上,我都收获颇丰。”刘芸说,挑战不只在片中,在松潘县拍摄的1个月里,剧组人员白天背着氧气瓶,在海拔4000米的拍摄地工作,晚上回到驻地,还要面临着余震的危险,“很多时候,我都觉得自己挺不下去了,但是我们站在一起坚持下来,把这部电影奉献给更多的人,并分享那种乐观。”
不一样的心路历程
何伟“找死”感受生命意义
《重归杜鹃》男主演何伟曾出演《高山下的花环》、《上海一家人》等影视作品,近年来,改行当导演,他很少在镜头前露面。去年5月,何伟正在长影拍摄电视剧,听闻地震发生,他一直在想如何为灾区做些事。有一天,他接到了宋江波导演的电话,内容很简单,拍摄《重回杜鹃》,何伟就这样再次走到镜头前。在灾区拍摄的时候,何伟想到了自己突然病故的母亲,“我想到了那些灾区的人,当亲人的生命消失的瞬间,会有怎样的无尽悲痛。”对于自己的角色,何伟开玩笑说是“找死的形象”,“我在影片中扮演癌症晚期的华子天,本想在旅游中草率结束生命,是灾区的人们,让‘我’明白生命的意义!”这本身对于何伟来说,也是异常重要,他想告诉人们的是,“珍惜生命中的每一天,珍惜与亲人、朋友在一起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