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评论:《孔子》戛纳曝光剧照解析(图)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5月15日08:28  新浪娱乐
评论:《孔子》戛纳曝光剧照解析(图)

电影《孔子》周润发剧照

  第62届戛纳电影节在法国戛纳电影宫拉开帷幕,华语电影可谓集体高调亮相。然而,与很多参赛参展华语电影不同,电影《孔子》却以一种近乎安然的姿态,向全球片商展示出一种优雅的儒学魅力和精神气质,堪称得以一叶知春秋。

  与随宣传片一同呈现在戛纳电影节展会上的,是一本精美的宣传册。里面同期一齐曝光的还有一批人物及场景概念图。其中由周润发扮演的孔子形象,立刻引起了国际影人以及各界媒体高度的关注。

  宣传册中有一张孔子在几案前修书回首的剧照。此时的周润发扮演的孔子,容颜已是无需掩饰的老态。由于孔子游走各国宣讲自己的学说,半生奔波的风霜都无疑地写在满面的皱纹之中。白发苍苍,略显寥落的面貌,却无法阻挡那种极具穿透力的眼神。这让人不禁想到孔子晚年那种“居处恭,执事静,与人忠”的大儒行为典范,周润发的眼神应合着孔子的气度,呈现出一个活生生的儒者——对人礼让恭敬,自己甘为在下;做事冷静明辨,从不骄躁、冲动;一生忠心耿耿,不起变乱之心,不生叛逆之意。

  身着布衣的孔子,若有所思,回首一瞥间,仿佛是昨日之时,孔子“五十而学易”精勤晨昏,“韦编三绝”终于得以进一步释义易道。又若,恍惚中似乎这个场面并非我们熟知的“韦编三绝,铁挝三折”,倒像是孔子一生博览群书,鉴古照今,资料手订传书于世。

  在剧照上,我们看到孔子颇有沧桑的右手,手中握有一杆。细绳绕杆,露有一端,从形状到质地,都不太像毛笔。不是常常说孔子为学著书么,如果不是毛笔,那究竟孔子手中拿的是什么呢?这还要从这张剧照后景中,一件重要的道具说起。

  竹简,我们古老的一种书写工具。是中国历史上使用时间最长一种书籍形式,也是在造纸术发明以前,文人墨客以及思想家主要书写著述工具。早期的文字刻在甲骨和钟鼎上,由于其材料的局限,难以广泛的传播。所以直至殷商时期,掌握文字的只有上层社会的百余人,这极大的限制了文化和思想的传播。而这一切直到竹简的出现才得以改变。所以说竹简对中国文化的传播传承,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也正是它的出现和应用,才给百家争鸣文化盛况的形成打下了基础,同时也使孔子的思想得以传播至今。

  今天我们后人回看孔圣人当年的成就,不能不说这是“名垂青史”的。而这个词,也和竹简分不开关系。古代在竹简上记事,要先将新鲜的青竹烤干,故称史书为“青史”。

  让孔子“名垂青史”的几件历史大事中,删经注易的“春秋笔法”也是和竹简分不开的。而剧照中隐藏的秘密,就在这个典故之中。

  我们现在常常把指寓褒贬于曲折的文笔之中称作是“春秋笔法”。而这个说法,最早源自太史公司马迁的《史记??孔子世家》中——“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词。”这里说的“笔则笔,削则削”,“笔”指书写记载,“削”则是指删改。

  古时在竹简或木简上写字,用墨或者漆,保证字体遇水不会剥落消失,所以写错的时候,用水擦是擦不掉的。那么,要想修改写错的地方怎么办呢?古代的读书人那时不仅有毛笔,还有一种工具叫做“书刀”。故而要修改时就要用刀削下竹简表面的文字,然后再写上新的文字。因此古人常以“刀、笔”并提来说书写著述这件事情。和这段历史相关的一个成语也流传至今,叫做“笔削褒贬”也叫“刀笔春秋”,就是原指孔子作《春秋》,用文字来评文论物的好坏,也指用文字褒扬、贬斥人或事。

  相传《春秋》一书,原书载述庞杂散乱,孔子为正史纲,亲自节选删定,孔子依据鲁史《春秋》笔削而成今日《春秋》,所记之事,上至隐公,下至哀公14年,共242年,全书16000余字,记载了鲁国十二公的兴衰存亡。其中善善恶恶,以表彰孔儒的刚正不阿,大公无私的笔史精神。太史公司马迁也在《史记》中用“拨乱世,反之正,莫近于春秋”来赞扬孔子治春秋的史学功业。用唐代韩愈的话就是“孔子删诗书,笔削春秋,合于道者著之,离于道者黜去之。”换句话说就是,孔子根据自己对“道义”的理解,认为该写的一定要写上去,应该删掉的一定要删掉。孔子当年的“春秋刀笔”也成为后世史家万事的楷模。后来儒者多数都希望延史为镜,铁笔治史,不畏君威,不畏生死,可谓生得伟大,死得伟然!

  孔子暮年,删《经》注《易》。其中《经》就是指“六经”,即《诗经》、《尚书》、《礼经》、《乐经》、《易经》以及《春秋》。演述传世,所作所为已经是在历史的长河中显出“文成数万,其旨数千”的功勋。春秋,春去秋来,时间移逝,古往今来的历史,却在一瞥中惊显。文字,作为一种穿越时空的灵物,给我们后世子孙了解先人留下了一条时光穿梭隧道。而今天,我们将孔子的形象搬上银幕,从文字变为影像,或许也是在给后世流传儒典籍记事保留了一条通路。而这张剧照的画面意境恰恰就是传达给观看者一种一瞬知《春秋》的精神内涵。让孔子所宣扬的“君子之于天下”的人文气度,以瞬间贯穿于全篇。

  电影《孔子》用近乎完美的雕琢,将一种人文色彩融入其中。看到剧照上,丝缕白发的蓬乱,前景中简书锦盒的精致雕琢,以及皮毛书袋的精益求精,我们有理由相信,《孔子》剧组会用诚恳面史的态度,传达给时代一种信道守道的承诺,塑造出可以许久言说的大儒形象。

  文/南婷

   看明星八卦、查影讯电视节目,上手机新浪网娱乐频道 ent.sina.cn

网友评论 欢迎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相关博文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