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娱乐讯 由香港艺术发展局及香港国际电影协会合办的“第四届鲜浪潮短片竞赛颁奖礼”日前在香港科学馆演讲厅举行。香港导演杜琪峰一直致力于港片发展,关注新人的“鲜浪潮”活动也是由其倡导举行,他表示:香港电影不会死,因为有一群新生力量为影坛注入活力。为了培育新人,杜琪峰大打友情牌,请了一帮好友、徒弟协助担任导师。
“鲜浪潮”概念诞生于“非典”期间
杜琪峰(杜Sir)在80年代从电视跳到电影圈,在影坛打拼数十年,经历过1年产片200部的辉煌时代,也处身于现在年产仅50多部的低潮。当大家对港片已失去信心的时候,杜琪峰仍屹立于此,作品成了本地少数叫好叫座的保证,他坚信香港电影还没有死!
03年“非典”爆发,在这瘟疫蔓延时,杜Sir心生感触,自觉没为香港电影出过什么力,于是他坐言起行提倡举办“鲜浪潮”活动来培育影坛新一代,他深信有人才自然会有好电影,香港电影是不会死的! 80年代香港电影发展蓬勃,赢得“东方好莱坞”的美誉,为延续薪火相传的精神,香港艺术发展局(艺发局)以及香港国际电影节协会于05年开始,合力举办“鲜浪潮短片竞赛”,为本地对电影有浓厚兴趣或具潜质的电影新人类,提供接受资深导演和创作人的指导、以至创作和展示作品的机会。
过去几年,“鲜浪潮”的得奖作品曾扬威逾十多个国际电影活动,部分还获得公开发行。杜琪峰(杜Sir)是艺发局电影以及媒体艺术组的主席,在“鲜浪潮”活动上出过不少力,他还视“鲜浪潮”为一项长达10年的漫长战争。
杜琪峰说:“03年有非典,是香港最糟的时候,当时我才醒悟到杜琪峰究竟有没帮香港电影做过什么?是否应该要做一点事,那段时间我是比较感触的。那年大家都好辛苦、好难熬,但没去到60年代香港限水的时候,所以应该趁机下定决心去做,我知道艺发局支持电影业培育新血,所以主动参选做委员,最后获选做主席,组别是媒体电影组。”
大打友情牌
杜琪峰担任了主席后,决定要推行“鲜浪潮”,希望年轻人可以有个平台参与电影工作以及认识更多业内人,他说:“第一届的‘鲜浪潮’是由一些义务导演、编剧、摄影等电影人开班授教,但第1年并不太理想,用课程去教始终太保守,不够贴身,应该将电影工业真正介绍给学生认识,所以,第2年集中朝导演、编剧的方向去做,到了去年已改为1个导演教授4个同学的方案,每届有24个学生,就由6个导演去负责,学生想问就问,贴身去教,这样学生和导师都会更集中,更了解电影行业运作。”
为了做好培育工作,杜琪峰不惜大打友情牌,请了一帮好友、徒弟协助担任导师,全部是义务性质,包括有陈木胜、林超贤、游乃海、邱礼涛、麦兆辉以及陈庆嘉。他说:“就像游乃海喜欢在办公室教,有些导师喜欢在酒吧教,随大家喜欢,感觉好像收徒弟,教授时间是直到学生完成自己的作品为止,学生可以直接从导师身上学习是最贴身的。”
重用得奖学生
杜琪峰称“鲜浪潮”已办了4届,每年参加的学生也有递增,竞赛项目也渐趋成熟,同学们对这个奖项的尊重性也提高了。但杜Sir本身却一直没有亲自“授徒”。他说:“没有呀,但我会用30至45分钟与同学生分享,我是主席,由我去教大家就会觉得占了便宜,不过我会教学生要尊重自己的作品,最重要有独立思想,要有自己风格,不可以拍出来不知道自己说什么,不是要做给别人看,是做给自己看,要见到自己有才华,香港有好多导演都是讲了半天都不知道自己在说什么的。”
杜琪峰坦言有两位“鲜浪潮”得奖者已加入他的公司工作,他会给学生3年时间,之后就要靠自己,始终要轮到下一位学生补上,他说:“这两个已经接触过几部戏,韦家辉的《复仇》,他们也有份参与,还当了韦是师傅,我也跟学生讲一切要靠自己,绝对反对炒作,我们要的是原创精神,炒作的可以走人。”
杜琪峰称办“鲜浪潮”只是为了制造一种气氛,引起一种关注,日后的路是很难走的,但最起码有人会留意这帮新人,好像“鲜浪潮”短片展也会公开在戏院放映,这个是学生们难得的机会,过去4届的16部得奖作品将于本月16及17日举行的“鲜浪潮短片展”中放映,戏票10元。
周润发每年都很支持“鲜浪潮”活动,杜Sir十分感谢他,“发哥真的很支持,有时我都会迁就他在港时间举行记者会,发哥对电影很有热诚,每次他出席活动都会鼓励学生们创作,其他像张艾嘉、黄秋生以及刘青云都很有心,曾经都帮过忙。”
生机再现,还看人才
香港电影曾陷入低潮时期,但杜琪峰仍觉得香港电影有发展空间,不是想象中“死了”,只是没有以前般蓬勃,要有新一代才有新电影。
他说:“我认为香港电影是好转了,当然之后会变成怎样,不是大家可以预计的,要保持香港电影工业,就不可以有很大的断层,例如没有创作的人,就算有很多明星也没有用,电影是靠导演拍出来,有好导演、好剧本,电影才会好。” 过去十几年,港片产量大幅减少,不少幕后人为了生计,纷纷转到内地发展,甚至转行谋生,香港电影仍有发展空间吗?他说:“是有不少人转行,但如果一个工业发展得好,人才就会聚集起来,现在只是人手不齐,但仍有老板肯投资,仍有戏开,以我为例,我的能力不可以凑太多导演,我公司已有3个导演,原本我今年要交4部电影,钱就有在这,但都交不了,可能只能拍两部,创作要时间,好像郑保瑞的戏拍了近3年,由没结婚没有儿女,到现在有妻有儿;又好像游乃海两年都没做出一部戏,但又不可以当他们是机器,印也印不出来啦!老板逼交货都没得交。”
虽是如此,但杜琪峰仍坚持给他们创作空间,好像他的徒弟游乃海这类新晋导演也要两、三部戏才可以打出名堂。杜Sir给予创作的空间,但公司又岂会因此而亏本?他笑说:“亏大本呀!我要拍多几部戏养他们吧,我也要对社会做点事。”
香港电影由以前1年拍200多部戏,到现在仅有50多部生产,杜琪峰坦言:“要保持50、60部有可能。(政府帮上忙吗?)当然能帮我那部分,艺发局是有心和支持才让我去做,是很清晰的,1年拨百几万做‘鲜浪潮’比赛,已证明是有心的,让大学生可以踏出第一步。”他觉得香港电影将成为中国电影一部份,可能会有人对内地送审不习惯,相对香港电影不用先送审就可以开拍,其实是有一点好处,虽然未来不会有很大增长,但5至10年内应可保持产量。他说:“香港导演比内地导演已经占优,内地导演要经过很多难关,一定要面对送审的尺度,但香港,在题材上可以自由选择,好像我拍《黑社会》、《复仇》已预计不会在内地上映,最起码有机会去创作。”
与“鲜浪潮”接触
为了支持这群未来电影接班人以及向热爱香港电影的观众推介这些“鲜浪潮”作品,香港艺术发展局主办“鲜浪潮短片展2009”,并由MCL德福戏院于5月16和17日,分3个节目独家放映16部过往4届的得奖短片,每场门票只需$10。
得奖者获益
欧文杰与陈伟斌参加完“鲜浪潮”计划后,获邀加入杜琪峰的公司实地学习拍电影,欧文杰的《圣诞礼物》是“第二届/鲜浪潮大奖及公开组最佳电影奖”,陈伟斌的《行行重行行》则获“第二届/公开组最佳创意奖”。
欧文杰表示加入杜琪峰公司1年半,参与过电影《机动部队之同袍》以及《复仇》,欧文杰表示获益一定有,因为他读电影学校时,学的大多是书本知识和理论,但真正跟剧组学习拍电影,对实践有很大帮助,而且杜Sir是电影界的大师,可以跟随他实在很难得,平日在公司,杜Sir也会与他分享拍摄心得,还会好好珍惜这次机会。他表示参与《复仇》制作时,有跟韦家辉一起写剧本,由创作、制作到剪接都有机会接触到,可以见到整个电影的制作过程,他希望学有所成,可以在电影界继续发展。
陈伟斌加入杜琪峰公司也是1年半,他与欧文杰同样有份参与《机动部队之同袍》和《复仇》,他表示参加“鲜浪潮”绝对有获益,因为他们可以有一笔钱,利用这笔钱去拍一部短片,在运用资金上学习到如何掌握预算。陈伟斌称这些是在学院里学习不到的。图库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