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娱乐讯 5月31日,贾樟柯筹备三年的《上海传奇》于上海洛克外滩源光陆大楼正式开机。在开机发布会后,贾樟柯导演接受新浪娱乐专访,他说,《上海传奇》的开机时间正处于历史的临界点上,由于世博会的契机,将会记录上海翻天覆地的变化。
因为该片体量很大,他将不会采用以往纪录片与剧情片套拍的方法,也不会像《二十四城记》里用陈冲、吕丽萍等明星来扮演讲述者,而会专注地拍摄一部完整的纪录片。但一如既往的,他会在这部影片中继续尝试与创新,他透露此次的新构思是,“将长镜头讲述拍摄与蒙太奇华彩段落结合起来,呈现上海的当代魅力”。
新浪娱乐:在过去的30天里面,您为什么会选择徒步的方式来观察上海?
贾樟柯:一开始我也是按以前的工作习惯,都是依靠车辆去看景,后来到了上海之后一开始也是这样,走了两天之后就发现行不通。因为上海城市密度特别大,建筑里面有建筑,每个街区都有故事,都有秘密,所以后来我就想了一个笨办法,觉得应该徒步。
三年的文献阅读,只是了解了上海这个城市历史的来龙去脉,包括了解大量当事人的回忆录,来贴近上海的历史。但拍电影需要呈现空间,通过徒步行走的笨办法让我有一种自信,知道我看到了一个怎样的上海。
这一个月下来收获很多,发现了每个区自己的性格和魅力。
新浪娱乐:三年之前,你们已经开始开始筹备这部电影。
贾樟柯:三年前,我们有了这个打算之后,我就开始资料收集的工作,这需要时间。到今天才开始拍,是因为我觉得真的到了历史的临界点。首先,明年5月1日世博会就要举行,现在是上海改造城市建设最繁忙的时刻,再过六七个月整个上海在空间上会翻天覆地。这个时候开始拍,能够记录下来世博前后整个上海建筑、空间、街道变迁过程的影像,若干年后,它会呈现出很好的新旧对比。
另一方面,上海这座城市跟中国的结点有密切的关联,很多当事人都开始老去。比如说,今年是建国60周年,也是上海解放60周年,即使是那一年出生的孩子,也60岁了。我选择这个时候迅速地把珍贵的口述历史记录下来,把这些空间记录下来,是很重要的。
另外,这次拍摄实际上是一个工程,除了去结构一部电影之外,能够大量采访,大量拍摄。为这个城市留下影像资料层面的记录。
新浪娱乐:单看《上海传奇》这四个字,也会觉得这个电影体量上会非常大。这些对您来结构一部电影来说,会不会带来困难与挑战?
贾樟柯:结构这部电影的确很难。因为我们有一种基本的共识,就是想在影片中梳理上海从晚清开步一直到当代大的历史转折的结点。上海经历的事件实在是太多了,怎样去结构这些历史事件呢?后来我们就想到一个很重要的、也符合城市化本身的特点,就是移民,因为上海是中国城市化进程程度最高的城市。城市化核心的情况就是人人的移动,上海每一次重大的历史事件都会带来人的迁移。
比如说,1937年抗战爆发了,很多人就到大后方。1949年上海解放了,有的人去了海外,有的人从北方来到上海这个城市。80年代改革开放了,很多人出国,很多人插队回来。到20世纪90年代末浦东一开放,上海经济一起飞,很多港澳台包括海外各国的人就又回来。我们找到了上海这个城市里人的聚散,通过这种方法来呈现上海历史。
新浪娱乐:在过去的几年里面您都习惯在拍摄纪录片的同时来拍摄一部剧情片,这次拍摄《上海传奇》的时候您会不会采用同样的方法拍摄一步跟上海有关系的剧情片呢?
贾樟柯:我希望这种情况不要出现。因为现在的工作压力特别大,希望明年四月影片能够全国公映,世博期间我们会安排这部影片在世博园区放映。如果想高质量地完成这部电影,应该专心地进入到这个题材里。
新浪娱乐:您的上一部电影《二十四城记》里,有记录与剧情的结合,这次您也会找到一些明星来演您的采访对象吗?
贾樟柯:《上海传奇》将会是一个完整意义上的记录电影。就如刚才我所说,我们面临历史的临界点,必须专注的把当事人的讲述拍下来。从创作来说,我这次的新构思是,将长镜头讲述拍摄与蒙太奇华彩段落结合起来。上海的空间建筑和视觉气质特别适合蒙太奇的方法来表现。在之前,我也重新看了艾森斯坦的《罢工》、《十月》、《战舰波将金号》等,希望能够在电影语言上能够有一些新的尝试。
新浪娱乐:您曾经向我们介绍过,您的团队里有一些专家,给予了您很大的帮助,比如我们熟悉的有陈丹青老师和林旭东老师二位。您现在和他们是怎么样的合作方法,可以给我们介绍一下吗?
贾樟柯:在这个筹备的过程里,我跟陈丹青老师还有林旭东老师有过多次的策划会,最开始我们是一种毫无目标自由漫谈。他们两位,一方面是艺术上的专家,再一方面是地道的上海人。他们对这个城市太了解,太有感情,这样会弥补我一个外地人看上海的不足。
对城市的理解上,他们有非常独到的地方。比如,陈丹青老师一直提醒我一定要拍上海的工人。因为上海是中国最早有大工业,工业化程度很高,工人是一很巨大市民群体,不拍摄上海工人,就没有触摸到上海的一个基础。这些建议对开阔我的视野是有很大的帮助。圣烟/文 韩毅/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