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2008中国电影产业研究报告》精编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6月23日17:18  新浪娱乐

  自党的十六大提出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以来,中国电影业迎来了伴随着机遇与挑战的新的发展时期。2007年度中国电影产业发展继续保持了持续快速增长的势头,艺术创新佳作颇丰。电影产业是典型的文化创意产业,一种建立在商业与艺术融合之上的文化经济。电影产业发展既需要具备规模开发的创意形象、想象丰富的叙事文本与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明星阵容,也需要及时准确的市场信息、理论评论的舆论引导与实事求是的产业、市场研究分析。鉴于此,中国电影家协会于2008年6月底推出了《2008中国电影产业研究报告》、《2008中国电影艺术报告》,分别从产业研究和艺术研究的视野审视2007年度中国电影发展情况。报告既包括宏观理论论述,也包括微观个案分析,具体理论成果报告如下:

  一、2007年度中国电影产业发展概况

  2007年我国共生产电影582部,其中故事片402部,比上年增长   ,科教、纪录、动画、特种、电视电影等其他影片180部。全年全国电影市场上映新片约188部左右,其中国产片140部,占74.5 %,进口片48部,占25.5 %。2007年度全国总票房达到33.27亿元,比2006年增长26%,其中可统计的城市电影院线票房约29亿元(占票房份额87 %)、农村市场票房2亿元(占票房份额6 %),其余为二级市场的票房收入2.27亿元(占票房份额6.8 %)。国内票房已经连续5年保持20%以上增长率。

  影片投资主体方面,国有制片机构中的中影集团、上影集团、长影集团与西影集团经过体制与机制转轨,在政府相关政策支持下,逐步迈入新的发展时期,重现其业内主力军活力。中影集团发行企业债券,标志着国有电影企业正式进入资本市场。不过,多数省办电影厂仍保持文化事业单位性质,国有电影制片机构全面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体制机制改革尚需时日。与此同时,民营与合资的新型制片机构继续保持崛起势头,在年度内402部国产故事片中新型制片机构拍摄的影片或联合出品的影片占到80.3%。在民营制片机构中,华谊兄弟在资本市场的运作与商业大片的运作能力,已经树立了我国电影企业进入资本市场运作的成功范例。

  院线与影院建设方面,截至07年底,全国34条院线共有1427家影院、3527块银幕,全国主流院线新增影院102家,新增银幕数493块,平均每天诞生1.35块新银幕,其发展速度位居世界前列。中影星美、北京新影联、上海联和、北京万达、中影南方五条院线的全年票房均超过3亿元,较2006年度只有上海联和一条院线超3亿元相比,其增速超过业内人士的预期。超亿元院线8条,年票房超1000万的影院有78家,与2006年的59家相比,有较大增长。

  海外发行方面,2007年共计31个制片单位的78部影片(含47部合拍片)成功销往了美、英、德、法等47个国家和地区。国产电影海外销售收入为20.2亿元,其中影院票房为18.74亿元,电影后产品收入为1.46亿元。另外,全国各电影频道播放电影的收入为13.79亿元,分别比2006年增长1亿元以上。综合影院票房与海外发行、电影频道收益,2007年全国电影综合收益为67.26亿元,比2006年增长超过17%。

  二、2007年度中国电影产业发展总体态势分析

  (一)、电影产业进入资本市场,融资渠道得到拓宽

  2007年我国电影产业发展最大的亮点在于,国有电影集团与民营影视公司都积极进入资本市场。一个标志性事件是,2007年中影集团经国务院同意,于12月14日成功发行5亿企业债券,这是我国首次发行文化传媒企业债券。此前,民营影视公司中的华谊兄弟已经通过风险担保,先后从深圳发展银行、招商银行成功运作到资金投拍商业大片《夜宴》《集结号》,此举为我国电影企业进入资本市场运作创立一个成功范例。目前,电影投资来源已经涵盖海内外的企业投资、风险投资、广告投入、版权预售、政府扶持和资本市场运作等多种形式。

  (二)、CEPA效应初露成效,港台因素持续升温

  随着CEPA的落实与海峡两岸经贸关系的进一步紧密,不仅香港电影业资金进入内地电影产业链的制作、发行、影院发展等多个环节,而且大量港台演艺人员也积极北上,使内地电影产业中的港台因素持续升温。香港影业北上投资,一定意义上给香港影业带来市场机遇的同时,也给内地电影产业带来活力。不过,我们也应该看到,这种态势也给内地电影产业内从业人员带来就业冲击,特别是许多商业影片主打港台明星牌,将内地演员边缘化。创作层面上,港台主创人员带来题材类型、主题表现与叙述风格“泛香港化”,一定意义上丰富了国产题材类型,有利于电影文化多元化发展,但同时也带来了伪历史阐释、人物精神疲软、消解民族国家文化认同、粗俗喜剧噱头,以及营销上的“泛色情炒作”等等现象,势必在文化层面与电影社会生态环境上产生冲击效应。

  (三)、主旋律影片成为一个亮点

  2007年,由于各级政府对主旋律影片的扶持力度加大,广电总局电影局组织的主题性活动,国有、民营电影企业投资拍摄主旋律影片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使主旋律影片制作与进入院线展映成为一个亮点。不仅主旋律影片数量惊人,而且这些影片进入院线放映后,许多影片票房突破了以往主旋律影片的票房瓶颈,获得可喜的成绩,如影片《村支书郑万九》票房达759万元、《东方大港》900万元、《隐形的翅膀》1616万元、《公仆》2000万元。不过,绝大多数主旋律影片的票房仍然差强人意,如影片《八月一日》票房仅150万元,《青藏线》等其它影片的票房也不理想。我们如果以票房推断一部影片的受众情况与社会反响,那么我们在这些影片身上期待的社会效益,并未达到预期值。理想与现实之间悬殊颇大。

  (四)、数字技术继续成为电影产业发展热点

  首先,数字电影拍摄增长快速,数字影片从2006年的110部猛增至197部,增长了87部(胶片影片比2006年减少了15部)。其次,常规影片制作中大量利用数字技术制作特效,增强影片的视听场面观赏性,如《集结号》、《长江七号》等影片的精彩桥段都使用了数字技术拍摄、后期处理。数字影院发展方面,广电总局在该年修订发布了适应三个层面的数字放映技术标准,涵盖了高端2K市场、中端1.3K市场以及面向社区、农村的0.8K流动放映系统,确定了中国数字电影的发展方向,使数字影院建设稳步推进。2007年度,中影数字院线通过与首钢合作,将数字银幕数量激增至625块。国家广电总局电影数字节目管理中心,通过数字电影的方式解决农村电影的问题。目前院线39条,放映点3315个,年度累计影片公益放映场次76万场,累计商业放映场次61512场。

  (五)、中低成本国产影片进入主流院线数量增加

  在“暑假档优秀国产影片展映”活动、“优秀国产影片金秋展映展播月”两大活动的推动下,一批中低成本影片在07年暑期到九、十月份的这段时间里以全国上映、分区域上映、数字院线上映等不同方式与观众见面,像9月份就先后有《飞行日志》、《隐形的翅膀》、《我的教师生涯》、《风雪狼道》、《我的左手》、《青藏线》等近十部中低成本国产片打进影院,个别影片还有不错的经济效益。如果说这两个活动还是一种非市场化运作的话,那么“国产电影专映厅联盟”的成立则反映出电影市场主体的商业敏感和行业自觉意识。07年年底组建的“国产电影专映厅联盟”由国内5条票房最高的院线共同签约组成,决定从08年1月起在全国范围内的50家影院的50个厅全年专门放映国产电影。该联盟的成立为优秀的国产片扩大了国产影片的上映空间,国产影片面临的发行瓶颈难题得到一定的缓解。

  三、电影产业发展战略研究及建议

  一部产业报告不仅要论述年度业绩,而且要分析年度产业发展态势,并从中找出产业发展的战略性问题。回顾2007年的中国电影产业,我们从中发现以下几个战略性问题,在此简单提出,抛砖引玉,以便与有识之士、文化产业研究专家及业内人士共同研究探讨,为中国电影产业的“又好又快”发展,积极献计献策。

  (一)、解放思想仍是电影产业发展关键

  2008年,适逢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今日中国之发展成就,特别是电影业迈入产业化进程以来所取得的成就,无不得益于改革开放的系列政策,而这些改革措施得以实现的基础就是解放思想。在当前中国电影产业的快速发展过程中,仍存在发展不平衡不合理的结构性问题,涉及到体制机制、政策法规、创作观念等层面,探讨与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只有冲破束缚电影产业发展的条条框框与创作思维障碍,才能探索出能够促进电影产业“又好又快”发展的体制机制、多种题材类型并举与商业大片、中低成本影片协调发展的产业新格局。

  (二)、“内容型”文化产业的关键是创意品牌

  电影产业是一种“内容型”文化产业,它与动漫产业、游戏产业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通过具有规模化开发的创意形象实现持续性增值,即以创意形象打造品牌。在探索电影走产业化道路以来,“高概念电影”、“后电影产品开发”、“类型化生产”等理念成为讨论的热门,并被逐步应用到实践操作之中。目前,我国的商业大片已经积极探索“高概念电影”运作模式,取得高票房回报。未来的发展,需要创造出一批具有市场品牌效应、可持续开发的创意形象,使国产商业影片具备自身的创意品牌竞争力。电影市场的竞争,其实就是影片明星实力拼比、高科技制作的视觉动效场面拼比与创意形象的影响力竞争,而创意形象之间的竞争说到底是文化层面的竞争,意义重大。

  (三)、制片人与明星制是电影产业发展的另一个关键

  电影制作中的“导演中心制”与“制片人决策”是艺术与商业之间的一种搏弈,电影产业是建立在商业美学基础上的文化产业。改革开发以来,中国电影在“导演中心制”机制下,艺术上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制片人地位的提升,是在与境外影视机构合拍影片增多、内地社会资本参与投资的情况下,借鉴境外产业机制的结果。然而当前,真正意义上的制片人依然缺乏,许多制作因素仍旧由导演控制,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我们尚缺乏既懂得投融资与市场运作,又了解艺术的制片人。不是说中国没有好的电影制片人,而是好的制片人太少。

  明星制已经得到共识,这是电影产业内一个可喜的变化。从制片投资到市场营销,明星的品牌效应受到足够的重视。涉及到明星的另一个问题,是演艺人员的维权与约束机制,在政府职能转型后,行业内需要一个这样的组织维护演艺人员的权益,同时也进行自身约束。中国已经加入WTO组织,电影产业已经面临着经济与文化全球化趋势的挑战,借鉴西方国家演艺工会组织成功运作经验,结合中国实际,建立中国相应的演艺人员的维权与约束机制,势在必行。

  (四)、大制作、中低成本影片结构比例与类型化制片生产

  2007年,国产电影制片投资方面,中低成本影片占据绝大份额,构成国产影片的主体,商业大片大致保持了上年度的生产量。如果把中低成本影片在进一步细分,低成本影片多于中等规模投资影片。从影片的类型角度看,这两年发展最为成熟的是武侠片与动作片,由于港台人才的北上,这两种类型已经具备较为成熟的创作范式和商业操作套路。正因为具备成熟运作经验,近年来的商业大片多集中于这两类。2006年,影片《疯狂的石头》票房上的成功,促成喜剧片热了起来,影片《命运呼叫转移》《棒子老虎鸡》等也被市场接受。2007年贺岁档推出的商业大片《集结号》,及稍晚推出的《长江七号》分别探索制作战争片和科幻喜剧。但总体而言,与好莱坞成熟的类型化影片生产相比,我国商业电影题材类型十分有限,像高概念制作的科幻、魔幻与灾难片;中等规模制作的警匪片、犯罪片、恐怖片;低成本制作的粗俗喜剧、青春片等等题材类型,受制于文化传统与国情、相关政策等因素,无法付诸制片生产实践之中。

  中等制作规模影片偏少的原因之一,就是题材类型不够丰富。应该说,题材类型的局限性问题,也是中国电影产业发展的一个瓶颈,要解决这个问题,正如上面已经分析到的那样,需要我们坚持解放思想,探索出既适合中国国情又能与国际市场接轨的类型化电影制作。

  四、专项研究:中国电影二级市场的现状与发展

  随着2002年院线制改革的启动,大城市的影院市场逐渐建立了现代电影发行放映的盈利组织模式。与此同时,农村电影事业作为公共文化服务的定位已经非常明确,通过政府买服务模式推动农村公益电影事业发展的设想也有了成功经验和可行模式,目前正在全国范围积极推广。但除此之外,在大城市和农村之间的中小城市和发达的县城中,有4亿多居民的观影需求还得不到合理的满足,分布在这些地区的尚未加入院线的3000多家老旧影院根本满足不了当地居民的观影需求,这个涉及4亿多人口的“二级市场”,成为一个巨大的市场空白,急待规模化发展。二级市场是中国电影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消化大量国产影片,吸引、培养大量的观众,对于推动中国电影市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当前,不少企业都看好这一市场在转型期所产生的巨大潜力,正在积极探索可行的开发模式。

  (一)、中国电影二级市场经营模式分析

  在当前二级市场的商业开发中存在的经营模式主要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传统的拷贝版权经营,二是数字技术介入下的院线开发。前者前景不太乐观,但是仍然在产出票房,主要可以分为三种:以院线为中心的租片经营、以制片方为中心的版权经营,以老旧放映场所为中心的放映经营。后者前景乐观,但多数还处于探索阶段,主要也可以分为三种:社区数字院线、校园数字院线、中小城市数字院线。

  总体来讲,发展处于2K标准和低端(0.8k)标准之间的中端(1.3k)标准的数字院线是当前二级市场开发中最具可行性的经营模式。二级市场中传统的拷贝经营模式在今天的产业环境中正在逐步失去发展的空间。当前的传统的拷贝经营面临着拷贝成本增加、资讯快捷、DVD发达、盗版盗播泛滥等四大制约因素。而数字放映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以上四种制约因素:不再有单拷贝任务,可以实现全球全国同时上映,可以有效防止盗版,可以以低廉票价吸引DVD顾客。基于这样一些重要的考虑,发展数字院线无疑是二级市场开发中最具有可行性的经营模式。目前上海东方永乐数字院线公司已开始在上海社区和建制镇展开了数字影厅的布点工作,计划三年内建成2200家数字放映厅。同时,在全国范围内的开发中小城市二级市场的竞争主体也已经浮出水面,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广电总局资金支持的九州同方数字电影院线和华夏星火数字电影院线。两家各获得了总局1000万元的支持,又分别吸引了1000万元社会资金,共4000万元投入,改造建设两条各有100家左右影院的数字院线。九州同方和华夏星火的运作模式大致类似:对二级市场的传统影院进行数字化改造或者在当地新建数字影院。合作模式为地方进行影院改造或者合作新建,企业提供数字放映设备和片源。未来二级市场将形成统一数字院线,放映影片将达到与主流院线同步电脑售票,上映国产片和进口批片。

  (二)、中国电影二级市场的发展潜力和经营价值

  1、主流院线在二级市场的扩张

  可以预计,未来中国将只存在两级市场:城镇商业性电影市场与农村公益性电影市场。目前的二级市场是夹在一级和三级之间的一个过渡性的市场,在将来发展成熟之后,将通过消费升级逐步向一级市场转化。目前一些主流院线已经展开了向二级地区扩张的蓝图。、,主要有三种情况:传统胶片影院,以珠江院线、中影星美院线、峨嵋院线、太平洋院线等为代表;胶片和2K数字兼容的影院,以万达院线为代表;2K数字院线,以大地院线为代表。这三种主流院线在二级市场中小城市的扩张挤压了传统二级市场的空间,将原有的二级市场中电影需求比较旺盛的、各方面条件比较成熟的部分市场通过院线扩张提升为了一级市场。

  2、当前二级市场投资价值

  目前可统计的二级市场票房收入,2007年是3.39亿。这个数据远远没有达到二级市场应该有的规模。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目前的城市为666个,其中特大城市32个,大城市43个,中等城市192个,小城市400个左右。另外有两万多个建制镇,其中1800多个是重点镇,主要分布在南方水资源丰富的发达地区。按照影院建设对集中人口和人均GDP的要求,在此基础上粗略计算,目前我国有600个左右的中小城市和1800个重点镇是适合于进行二级市场终端影院建设的目标地区。另外,在60多个大城市的社区需要建设社区影厅、大学也需要建设数字影厅。如果要开发所有这些地区潜在的电影二级市场,其规模是:按照每个大城市建设30座社区影厅,中等城市五座影院,小城市和重点镇一座影院这样的保守标准计算,所需要的影院数应当是5000多个。一个影院按照保守数字平均3个厅计算,是15000块银幕。加上在2700所大学中可能建设的大约1000个影厅,总共是16000多块银幕。如果二级市场能够通过实行现代化管理模式、增加现代化影院和优质片源等方法使之复苏,中国电影的再次辉煌将会到来。

  五、中国电影观众的消费调查

  中国电影市场调查意在了解观众对上映影片的满意程度、消费习惯和期待视野。2007年度的市场调查主要包含针对2006-2007贺岁档、2007暑期档以及2007年终上映的《集结号》、《投名状》两部影片的共三项深度电影市场消费调查。

  2006-2007年度贺岁档,在被调查的22部影片中,票房冠军《满城尽带黄金甲》满意度仅为14.6%。对“情节”不满是观众对该片不满意的主要原因。《云水谣》为国产影片中满意度最高的影片,满意度为52.5%,近八成的观众对该片的“主旋律加爱情创造了全新模式”引起共鸣。

  2007年度暑期档,在缺少国产大片的支撑下,引进影片独领风骚。在被调查的21部影片中,满意度最高的影片为《变形金刚》,满意度81.6%。最不喜欢的影片为《米尼》

  2007年底,《集结号》和《投名状》两部国产战争影片展开票房争夺战。调查显示两部影片满意度都较高,其中《集结号》为89.4%,《投名状》为84.8%。超过一半的观众认为《集结号》“关注了战争中的人性”,而同样超过半数的观众认为《投名状》“战争场面逼真残酷令人震撼”。可以说,这是国产大片进入贺岁档以来首次获得如此之高的满意度,影片票房后劲十足也证明了口碑效应在拉动票房中的重要作用。

   看明星八卦、查影讯电视节目,上手机新浪网娱乐频道 ent.sina.cn

网友评论 欢迎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相关博文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