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电影论坛及创投合拍负责人沈旸:缺乏资金运作(2)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6月25日07:35  新浪娱乐

  5 电影论坛的部分,“主席讲坛”、“主题论坛”、“电影圆桌”、“电影大师班”区别何在?  

  这几个板块也是经过几年运作,逐渐形成目前的结构。其中“主题论坛”的立足点是国际范围邀请业界精英把脉中国产业发展中的问题、中国与亚洲、与国际合作中的热点问题,进行头脑风暴。希望能对产业的发展起到一个方法的指导。

  “主席讲坛”是从2008年开始为国际评委主席特别设立的讲坛,为上海国际电影节首创。希望通过这个平台展现主席对当下电影的理解和认知。这其实是在中国办节环境与产业环境下的举措,希望能够充分运用主席的资源,让他的电影观念创作方法能够最大程度的与大家分享。

  “电影圆桌”主要取“圆桌”平等对话的方式。这种对话既有关于行业内操作运营等方法的具体、平等的探讨。如今年的“亚洲区域合作的多元方式”的讨论;另一方面,圆桌也是开放性讨论观念、讨论创作现象的重要场合。如今年的新浪潮的继承与颠覆”“另一种目光”“市场与个性立场的创作选择”等。

  “电影大师班”复合了两种功能:既为大师与未来大师搭建平台,也为未来大师做行业培训。如我们为CFPC的8个项目方做专业培训、请来柏林天才训练营的负责人为短片制作人、刚入行的年轻电影人提供培训等。

  这几个板块的功能各部相同,我们希望通过这些板块的设置,分别能考虑到产业层面与观念层面的讨论,也能照顾到对专业人群、年轻人群与公众人群提供不同的增值服务。

  6 你们对于议题的设置以及与会嘉宾的邀请有怎样的标准?

  议题的设置主要基于三方面的考量:

  1、抓住产业发展的核心话题:如已经发展到瓶颈的中国电影内容与题材拓展,如中国电影产业开始呈现出较完整的投融资结构,如国际普遍关注的中国合拍电影项目等等。这些议题都有专场论坛分别对应,较强的针对性也使得论坛现场气氛热烈,实质性的论点不断涌现。当然也有遗憾,比如日前北京创意产业中心与北京银行达成协作,为电影公司或项目提供授信并考虑系列担保,可惜因为北京方面的人事变动,很遗憾没有这方面人士参加今年的投融资论坛;

  2、引领观念发展:市场方与创作方的合作与对立,是此次论坛环节的关注焦点。 “产业论坛”环节专门设计了双方的直接对话, “电影圆桌”环节则从创作者层面延续了立场与市场的对话,甚至在新浪潮单元也在讨论这种立场与观念的选择。“主席讲坛”则希望引领一个观念:做简单好看的电影,以对应目前大片越来越远离电影本身而刻意营造综艺事件的倾向。

  3、提供切实可行的方法:论坛虽然都是以谈话为主,但不希望务虚,希望能提供切实可行的方法,能为业界提供操作指导。

  论坛主题确定后,最头疼的就是找匹配的嘉宾。论坛嘉宾的标准当然是业界精英和当年度的代表人物,但请到他们、安排好他们,绝非易事。在中国,电影公司与电影导演、电影制作者毕竟有限,在有限的资源中要找到愿意表达又善于表达而且还能自己出机票的,这真是一件艰巨的任务;而在国际层面,同样也存在这种问题,我们不能提供给演讲嘉宾机票,更别说是演讲费。当然,要做到嘉宾间相互气场衔接,交流无障碍,对议题进行充分讨论,找到一个有专业背景又善于调度现场的主持人也是关键。所有这些,都是看来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好在,经过这几年的艰苦经营,我们的论坛在业界的影响和口碑日渐提高,嘉宾们越来越认同和响应我们的论坛,越来越认同和理解我们对中国电影产业的无私热忱,论坛嘉宾的人数和质量每年都有显著提高,论坛本身的质量今年也有明显突破,很多境外电影专家都愿意自掏机票踊跃前来演讲,这也让我们着实感动和欣慰。当然,论坛的进步,也得益于上海国际电影节扶持和促进中国电影的坚定立场,得益于中国电影产业发展的大环境,吸引众多境外资源来中国寻找机会。

  7 今年的论坛部分有很好的反馈,和你们初始的预期是否一致?

  应该说基本一致,而且是超出预期。无论是嘉宾还是听众,无论是专业层面还是公众层面的论坛,对话题的讨论都非常投入,而且几乎没有一场论坛是冷清的,很多场论坛都是旁边站满了听众。这说明大家来参加电影节,真的希望能从中能得到丰富的信息,而另一方面,中国电影本身确实有了长足的发展,投入到这个产业来的人越来越专业,吸附的人气也越来越旺盛。

  8 有建议说,你们可以找到相关的电影或文化艺术的策展人,来做相关工作,这样可以在议题上、在人员上,减轻你们的压力,你作何考虑?

  我们当然希望能找到相关的策展人帮助分担掉一些工作,还希望能找到相关的公关公司分担一些会务工作。现在,从所有论坛的内容策划、嘉宾配置、话题设置、嘉宾邀请联络,到视音频方案、背景板方案提供、现场执行等等,都由我带着两位志愿者一手包办。经费的捉襟见肘,使得电影节这几年对论坛的投入能够维持一个常量,已经很不容易,事实上每年的投入都在增加。当然,在策划阶段我们可以找圈里的朋友一起聊,嘉宾邀请还能依靠人脉一起找,但是所有那些细部的执行比如请公关公司,就要涉及几倍的成本增长,所以我们只能事无巨细,亲历亲为。

  所以,现阶段我只能通过寻找到最好最合适的主持人来帮我消解一些压力。像投融资论坛的王冉、像中国制造那场的张国立,包括像女性论坛的贾樟柯、赵静以及新浪潮的徐枫等等,他们都对产业本身有敏锐的观察与清晰的认知还有丰富的经验,善于调度控制场面,这也是今年论坛获得成功很重要的因素。在此真诚地感谢这些论坛的主持人。

  我们也在尝试通过论坛专业合作伙伴的赞助,消化掉一些成本,不过国内的专业电影公司目前还少有这方面的预算习惯。我们相信,随着中国电影产业和上海国际电影节的发展,电影论坛的品牌效应日渐增强,专业公司前来合作论坛的需求会越来越多,毕竟这个平台对产业形象和项目推广都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9 你自己有电影的专业背景,你如何看待中国电影的发展,上海电影节的作用,以及你工作的意义?

  这是一个很大也很难的话题,在这里只能简单回答下。我们每年下半年会利用有限的预算去几个重要的电影节考察、推广,让我最受刺激的是釜山电影节。那天一出机场,就看到机场对面拉了一条红色的横幅harbor of Asian Film(“亚洲电影的港湾”),我当时就被触动了一下。我不知道他们为了挂这张横幅花了多少钱或者根本没花钱,总之当时就感觉到这个电影节的背后是釜山,是这座城市,也明白了釜山电影节想做什么,他们没想做“国际”,而是“亚洲”、而且是亚洲老大,他们从你在釜山落地的第一步就告诉你了。

  坐上车在有些狭窄甚至不时有杂物抛弃的高速道上行驶了一个多小时,高架路堵塞非常严重,沿路穿过的都是那些快速发展时期遗留下来的有些陈旧难看的楼群,城市风貌给你的最初印象甚至不如我们的二线城市。组委会办公楼在海边,海边还搭建了一些简易展台,但无论是简易展台还是电影院门口,总是拥堵着热情的影迷。有一个中国制片人苦笑说,刚看一个特别沉闷的中国实验电影,他很早就想开溜,但是看见满场的韩国观众都在认真观看,没有离场的意思,作为一个中国人他也就坚守到了最后。这就是电影节的魅力和人气。中国爱电影的人远多于韩国,上海的城市硬件也远胜于釜山,那么上海的电影节也应该胜过釜山吧。

  尽管我们还缺乏一个好的产业环境,尽管和釜山比,上海国际电影节还缺少足够多的来自公益层面的资金支持,尽管我们依然要以一个公司建制自筹资金来完成这样一个庞大的公益项目,但通过电影节平台整合全球资源促成对中国电影产业的支持,一直是上海国际电影节坚守的信念。同时,我们相信,注重产业部分专业服务的提高(包括交易市场、创投、合拍片项目恰洽谈、论坛等),既是对产业的推动,也是对电影节自身发展的反孵——唯有吸附业界的人气,才能真正壮大电影节的影响力。所以,这也一直是刺激我们超负荷工作、不断挑战不可能的动力。希望有一天我们也能自信地打出这样一张横幅。

  10 你工作上的困难来自于哪里?

  论坛是一个开放的平台,向所有的观念开放,也向所有的业界人士开放。与外界想象的不同,电影论坛一直以来是在一个非常宽松和包容的环境下策划、组织的,这是电影论坛能够一步步走来,能够孵化出亚洲新人奖、国际学生短片大赛和中国电影项目创投与合拍片项目洽谈等单元,并越来越成功的关键。非常感谢能够有这样一个可供发挥的平台。

  如果要说困难,那还是缺少资金预算和人力资源的支持。做了5年电影论坛,一直是在人力透支的状况下超负荷运作,国外同行惊讶我们的个人作战能力,一般国外都是十几个人的团队在做我们目前一两个人在做的工作,感谢我们的志愿者夜以继日地陪伴我们挑战各种不可能。但是我仍然期盼能有越来越多的专业公司能够意识到利用这个平台的作用与意义,投入资金一起合作,与电影论坛的品牌一起成长、强大。赵静 采写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看明星八卦、查影讯电视节目,上手机新浪网娱乐频道 ent.sina.cn

网友评论 欢迎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相关博文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