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资料:《走路上学》导演阐述--单纯打动你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9月10日18:45  新浪娱乐

  我想,一定是单纯打动了你 ——《走路上学》导演阐述  

  《走路上学》编剧 导演  彭臣

  作为一部编剧、导演处女作,《走路上学》能够在“第十二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上脱颖而出,成功入围“亚洲新人奖”,我想,见多识广的评委们,大概首先是被洋溢全片的单纯气质所打动吧。

  是的,在这个越来越浮华的世界,在这个越来越世俗的年代,“单纯”,何其稀缺。

  在“《走路上学》官方放映会邀请函”中,我这样写:

  “用九十分钟,给自己的心灵放个假,

  看一个与勇气、与爱、与梦有关的故事。

  它没有九曲十八弯的情节,

  但相信有足够令你动容的力量。

  2009年6月17日下午,

  “第十二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官方放映会之《走路上学》专场,

  诚挚邀请你,

  共同体验本年度最纯粹的温暖与忧伤。”

  一直记得小学时读过的《背影》。在那篇令无数人唏嘘的散文中,在通篇找不出一个华丽辞藻的白描之下,那个一次次爬上又爬下站台的“肥胖身影”被镂刻在我们每个人的记忆深处。

  或许,对“极简”风格的迷恋,从那时已经开始。

  除了风格追求之外,另一个理由则更加充分:因为是“第一次”,所以本身也无技可炫——“第一次做导演”和“第一次做爱”的共同之处在于,两者都是劳心劳力之举。不同的是,后者难免大汗淋漓,而对于前者,我要求自己尽量不要“动作花哨且用力过猛”。

  于是,在这个“忧伤淡淡,调子缓缓”的故事里,你看不到太多的撕心裂肺和电闪雷鸣——失去姐姐的瓦娃,独自坐在石壁上怀念往昔快乐时光,画外响起的还是姐弟俩嘻戏时的那支小笛子;妈妈在女儿坠江后再次默认让儿子溜索的一刻(她曾坚称“一辈子不让瓦娃溜索”),也不过是转过身去,默然走向空阔的画面深处,此时仍然没有嚎啕大哭,镜头推向的是咆哮而去不舍昼夜的怒江;即算是在那个最揪心的时刻,姐姐娜香从溜索上失手掉下,剧本里写的是“娜香象一片树叶掉入江中”,实拍时也是用一个全景交代坠落的过程,而此时音乐戛然而止,画面无声,我只保留了那一声坠落江水的巨响,用它来冲击观者的视觉和心灵……

  或许还可以更淡。包括那场瓦娃看到姐姐落在江中的雨鞋、撒腿狂奔的戏。可又担心淡到无味。于是保留。

  一直以来,“于单纯中见繁复,于平淡中见奇崛”本不容易。现代人见多识广、口味日重,及至刀枪不入。而在这样一个主旋律的片子里,要使观者产生共鸣,我倒相信与其“惊天动地”、“浓墨重彩”,不如“不动声色”、“静水深流”。

  当然这两者于境界上并无绝对的高下之分。仅取决于个人的趣味。于是剧本上就没写“瓦娃给鸡上课”、“聂老师和男友吵架”之类的旁逸斜出的情节。不单纯。

  我从少年时代就喜欢那句“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庆幸自己的电影处女作是这样一个儿童题材——我觉得也只有“儿童”才担得起“单纯”这个词。不是吗?

  在家里翻看自己写给女儿的文章时,看到三岁时的那篇——从她一岁时开始,我就每年为她写一篇生日纪念文章,到今年已经是十篇了——“采萱睡着了,手里还拿着那个捡来的那颗白色小石头。她相信它是外星人遗留在地球上的宝物。是的,她似乎有这样一个习惯,白天捡到的小树枝、小石头,她都会留起来,放在口袋里,或是抓在小手上,睡觉时也不会松开。”

  又想,其实自己何尝不是一样,自小对文字和影像的迷恋,不也是一直握在手上,未曾放开?1985年高考的第一志愿,我填的就是“北京电影学院”。那一年,我十七岁,正是热血澎湃、白衣胜雪的年纪。

  二十四年后,我完成自己的电影处女作。

  为电影的片尾写了名为《一路》的歌曲,里面有这样的词句:

  “亲爱的孩子你要记住,

  我们其实一直和你同路

  此岸彼岸,生命旅途,

  谁又不是在命运的长河里泅渡

  哭一路笑一路走一路唱一路,

  让我们共度悲欢,彼此祝福。”

  电影里的瓦娃为对岸的学校吸引,而我和我的兄弟,我们每一个人,何尝又不是为“对岸的风景”所吸引,才在每一个有阳光、有风雨的早晨起来,一次又一次上路?

  是的,我们都还在路上。

  还好,人到中年,我和我的兄弟,都还有一颗单纯的心。

   看明星八卦、查影讯电视节目,上手机新浪网娱乐频道 ent.sina.cn

网友评论 欢迎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相关博文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