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黄辰星
60年银幕追光之《建国大业》
PEOPLE
[自从2001年凭借《蓝宇》拿下“金马影帝”头衔之后,刘烨迅速走红,成为近年内地最受欢迎的电影明星之一。今年,刘烨的三部作品都是主旋律影片,包括《南京!南京!》、《铁人》和《建国大业》。
到底明星自己是怎么看待主旋律电影的?在接受《羊城晚报》记者独家专访时,刘烨表达了对这类题材的喜爱。他说:“谁说明星就不能演主旋律电影?”]
导言
2009年,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主旋律电影在这一年里成为最耀眼的主角。影市并没有像一些人事前所担心的那样变得“单调乏味”,《南京!南京!》、《建国大业》等主旋律题材的商业大片不仅叫好而且叫座———年中上映的《南京!南京!》拿下近2亿元票房;截至10月5日,《建国大业》全国票房冲破3.34亿元,已打破国产电影的最高票房纪录。
叫好的国产主旋律影片向来不少,但真正卖座的却不多。为什么今年可以完成这个华丽转身?以《建国大业》为例,172个明星扎堆,正是吸引观众的最大卖点。主旋律影片要赢得票房,邀请明星参与是最好的手段之一。
一剧
《建国大业》
(2009年)
导演:韩三平、黄建新
编剧:王兴东、陈宝光
演员:唐国强、张国立、许晴、刘劲、刘德华、李连杰、陈道明、葛优、陈凯歌、冯小刚、甄子丹、成龙、陈宝国、梁家辉、姜文、黎明、孙红雷、刘烨等
剧情简介:1945年抗战胜利后,在反对国民党独裁统治的共同斗争中,身处延安的毛泽东等人,与身在蒋管区和香港等地的宋庆龄、张澜、李济深等著名民主党派领袖心气相通,肝胆相照,为建立一个民主的新中国而积极谋划。1948年5月,中国共产党发表《五一宣言》。1949年9月21日,群英荟萃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京隆重召开。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一人 刘烨
刘烨毕业于“中戏”表演系。1998年,他在霍建起执导的《那山那人那狗》里饰演了一个淳朴的农村男孩,并获得“金鸡奖”最佳男配角提名。2001年,凭关锦鹏执导的《蓝宇》,刘烨23岁就成为第38届台湾电影金马奖影帝。之后,刘烨接连参演了《满城尽带黄金甲》、《无极》、 《南京!南京!》等大制作影片。
一刻 老兵向毛主席汇报
刘烨扮演的红军老战士醉闯阅兵仪式,声音嘶哑地向毛主席大声汇报:“我是一名红28团的老兵,因为喝了酒不能参加阅兵式。我代表所有活着的、死了的红军老战士向毛委员敬礼!”
———很多观众看到这里都热泪盈眶。有人称,在明星多不胜数的《建国大业》里,刘烨贡献了全片中最感人的一刻。
一曲 《国际歌》
“起来,饥寒交迫的奴隶。起来,全世界受苦的人……”
———淮海战役胜利,在庆祝活动上,毛泽东和周恩来、朱德、刘少奇等彻夜饮酒。毛泽东醉倒在墙边,微笑地看着满面通红的周恩来揽着朱德高唱《国际歌》。这一幕的处理颠覆了以往领袖一丝不苟的严肃形象。
一代 同时代主旋律电影
《风声》、《秋喜》、《天安门》、《惊天动地》
【主创回忆】
韩三平(导演):“这部电影星光灿烂,其实我只是在做几个实验———我们是可以调集一大批华语优秀演员共同参演一部电影的;我们是可以发现一个题材允许配置这么多优秀的演员的;主流意识形态是能和影片的好看度之间不矛盾的。至于演员是不是长得像某个人物,并非最重要的事情,只要演得像就可以。”
陈坤(主演):“我能演蒋经国?当时我脑袋里就‘嗡’了一下。不过,因为十分高兴有陈凯歌导演推荐,角色又这样受重视,我就在一种盲目的自我满足中答应了下来。坦率地说,我不是一个对历史有所研究的人,对于中国近代的历史了解得尤其浅显,甚至当时对蒋经国这个人物本身都缺乏基本的认知。之后就是一场恶补,我完全用做人物传记电影的准备方式去准备这个角色。”
拍一天,一场戏
在《建国大业》里,刘烨饰演的“老兵”一角在原先的剧本里是没有的,但后来编剧特意为这个人物加了戏份,台词也从一句增加到两段。
羊城晚报:《建国大业》里,别人演的都是大人物,而你的“老兵”角色无名无姓,戏份只有一场,你是怎么揣摩这个角色的?
刘烨:我饰演一个红军老战士,有两句台词,都是在西苑大阅兵那场戏里,他由于喝多了酒不能参加阅兵,但最后还在毛主席面前向他汇报。总之,这是一个挺有意思的角色,代表了在战争中活着和牺牲的红军老战士。演起来难度不大,主要是要把老兵那种刚强的劲儿演出来,说话基本上都是吼的。
羊城晚报:演这个角色花了多长时间?
刘烨:就是一天的工夫。当天在西苑机场,大夏天30多摄氏度却要演冬天的戏,都穿着一身大棉袄,很多群众演员全身上下就湿透了。我还好,去了演完就可以走。那段戏是陈凯歌导演指挥拍摄的,韩总(韩三平)亲自掌镜。拍摄之前,陈凯歌导演提前演示了几遍,跟我强调了一下角色———这个老兵为新中国付出了很多,一时间不让他参加阅兵他肯定不能接受,谁的话也不听,有一种执拗劲儿。
羊城晚报:这个角色跟你在《南京!南京!》和《铁人》里的角色比呢?
刘烨:相对于那两个角色来说,这个人物很简单,没有前因后果,没有出身背景,就是这么一个兵,但是他代表着一群为新中国成立付出血汗的兵,他们有着自己心中的那一份荣耀,而且他们的付出是不求回报的。
商业化,大众化
在刘烨眼里,演主旋律电影跟演商业电影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因为他觉得自己首先是个演员,“明星”只是外界给予的一个光环。对于主旋律影片商业化,他认为是好事,也是趋势。
羊城晚报:你今年参演了《南京!南京!》、《铁人》和《建国大业》,是这些片子恰好都找到你,还是你自己的一个选择方向?
刘烨:先是它们找到了我。今年是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是很特别的一年,作为一个演员,自然要用自己的专业去做点什么,最直接的就是参与其中。即使抛开这些,陆川、尹力等等这些导演的作品一直都让人很期待,能出演他们的作品,我很高兴。
羊城晚报:今年的主旋律电影里明星特别多,你怎么看待这个变化?
刘烨:我觉得自己还是一个演员,“明星”这种光环只是外界给予的。演历史人物也好,演虚构人物也好,关键是看演员能不能把角色的“魂”给提炼出来。说是“明星”,实际上也就是人气高一点,谁说观众所熟知的演员就不能演主旋律电影的?那只是以往的主旋律电影不够商业化,所以给大家造成了一种思维定势。
羊城晚报:除了明星参与之外,你觉得现在的主旋律电影跟以前的主旋律电影最大的不同在哪里?
刘烨:我觉得在凸显人性方面更多一些,不会是小时候看的那种———正派人物永远趾高气扬,反派人物永远贼眉鼠眼。我想,这也和观众的观念改变有关。从《云水谣》开始,中国的主旋律电影就走向大众化和商业化,可以被更多的人接受,这是一个很好的现象。
羊城晚报:在你自己参与的片子里,有什么给了你更真切的感受?
刘烨:我印象很深刻的就是《铁人》。在这部片子里,有更多人性化的东西展现了出来,抛开了以往那种脸谱化的模式。特别是讲述铁人王进喜在火车站送别徒弟那场戏,相信看过该片的观众都会有这种感觉。我个人很喜欢看主旋律影片,因为它和商业片、文艺片等等其他类型的影片一样,是华语影坛中一个必不可少的部分。像今年的《建国大业》,其中很多细节和人性化的描写都很吸引人。
羊城晚报:现在主旋律影片的特效场面也跟以前的战争片大不一样了……
刘烨:对。《南京!南京!》的场面比较大,虽然我不太懂后期是如何处理的,但那种真实感,在拍摄的过程中就能体会到,从服装到造型到枪炮声以及爆破的效果,都做得很逼真。演员在那种环境下很容易入戏,仿佛自己就是其中一名战士。视听效果是影片最基本的元素,观众选择去影院看电影,就是为了体验那种震撼,所以在这些方面花钱绝对值得。
羊城晚报:你觉得主旋律电影以后还会怎么发展?
刘烨:内容更客观、信息量更大、更容易被人接受。由于某些原因,可能人们一听到“主旋律”这三个字就会浮现以往脑海中固有的那种模式,但一切都在慢慢地改变,相信会越来越好。随着电影市场的发展,观众的欣赏口味必然不断提升,这其中并不仅仅是针对大场面、高科技等等元素,还包括更多更深的内涵。
多了解,多还原
大部分主旋律影片的故事都发生在战争年代,现在演员要演的都是几十年前的人和事。怎样才能演得像?刘烨说,没有讨巧的办法,只能多做功课。
羊城晚报:你主演过不少描写战争年代或者知青年代的影视作品,对于出演那个年代的角色有什么感受?
刘烨:与现在的年轻人相比,那个年代的年轻人少了很多物质要求,对精神的追求却很执着。他们身上有着一种很特别的印记,而且很多人心里至今仍保留着那份难忘的记忆,如果我们演得不好,人家一眼就能看出来,所以最主要的还是要多了解。
羊城晚报:在《南京!南京!》里举枪打鬼子的时候有做英雄的感觉吗?
刘烨:没有,但是心里有些纠结,特别是那些日籍演员穿上戏服之后,那种真实的感觉很强烈。拍摄的过程中,总是会想到战争给人们带来太多的苦难,不同民族、不同阶层、不同信仰的人在战争面前都是受难者,他们因为某些原因必须要去战斗,所以当我面对那些真正经历过战争的人,我会对他们产生敬畏之情。
羊城晚报:你是一个渴望当英雄的人吗?
刘烨:其实男孩子都渴望当英雄,小时候就不用说了,会做一些“英雄梦”,长大之后,这种感觉还是在心里某个地方潜伏着,挥之不去。其实,在和平年代的现实中当英雄,跟在战争年代当英雄一样,都要有一种突破自我的精神,为了某些正义的事或者为了某些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