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高群书:独家披露《风声》另外结局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10月09日11:46  新浪娱乐

高群书:独家披露《风声》另外结局
高群书

  高群书:独家披露《风声》另外结局

  文/竹聿名

  假如说《风声》是中国非典型的大片,那么,高群书就是中国非典型的导演。

  高群书崛起于连续剧,《命案十三宗》、《征服》、《中国大案录》、《控辩双方》几部警匪剧的叫好卖座,令他一跃成为中国警匪题材剧的领军人物。初露锋芒百炼成钢的他,随后杀入大银幕,驾轻就熟拍起电影,《东京审判》《千钧一发》、《风声》三部高氏影片剑走偏锋,深挖人性,显得那般与众不同,而影片的高品质与不肯轻易就范的态度,也为他赢得了众多影迷和电影人的尊重。

  对事对物,高群书都有自己的一套看法,与其聊天,受益匪浅。谈《风声》种种幕后故事,我们能看到他为电影付出的一番苦心;聊及中国电影环境,他毫不掩饰的不满,又足见其阳刚血性;而首度披露他的动作新作《四大名捕》,轻松中感受到的是他对电影事业的宏图大略……

  壹  《风声》另外结局——实际上想讲的是那样的东西

  《风声》拍摄素材众多,但因片长等等缘故,许多内容只能忍痛割爱。影迷都期望这些精彩内容能出现在更能体现导演意图的导演剪辑版中。

  1,《风声》被删内容:就看他们有没有这个度量

  《风声》是一部高质量的电影,影片片尾争议颇多,镜头不断闪回解释和交代,有人觉得好,有人却不胜其烦。高群书对此颇为无奈,原来他拍了与目前版本不同的另一结局。

  我是不希望电影有这么多闪回的。但我接到电影时,剧本已经完成了,不能改变太多。假如若我写剧本,我肯定不这么去一个一个翻。

  实际上拍的时候,后面想强调李宁玉的人生,写人的命运。李宁玉无意中卷入这个事件之后,最无辜的她发现自己的爱情也是一种圈套,在知道这个圈套的同时,基于她的善良,基于她人格的闪亮,她还想帮助顾晓梦把这个事情给完成了,因为她不是共产党员,她不是阵营里边的,她可以不做这个事情,最后她还是帮了,她突然感觉到是一种人生的溃败,这个都有拍。

  我们拍了完了之后李冰冰她自己特别痛苦。有一个镜头,挂着三面日、德、意大军旗,她突然唱着唱着歌,(大旗)自己哗就掉了。其实这是一个象征,是有隐喻的,这都是将来要出现的。但我不知道他们有没有这样的度量让我体现到导演剪辑版去。我希望他们有。

  2,李冰冰结局之迷:我不想玩智力游戏

  对李宁玉来讲是一种人生突然的噩耗,突然发现这个世界太黑暗了,她无力进入这样一个规则里边,所以选择自己流放,到底层当一个纺织工人,也戒了烟。她守着刘林宗(影片中李宁玉的男友),刘林宗已经成了植物人了。这段也删了。我特别痛惜。

  我不想玩智力游戏。就是说,他已经成了植物人,她为什么守着他?她就想整明白,问他一句,你到底爱不爱我?是不是对我的欺骗?当时你找我是奔着圈套来的还是奔着我来的?但他已经成了植物人了,你连问都问不成,这就是李宁玉的人生,这是很多现在活下来的一类人的感叹,当然,也是知识分子的一种执拗和较真。实际上想讲的是那样的东西,就没想去讲前面那个(结局)。

  当然,这既然是双导演,我们就尊重规则,后期你做,我表达我自己的意见之后,你听不听那是你的事情。《千钧一发》也是这样的。老陈(陈国富)其实挺放纵我的,基本都是我说了算,包括用演员都基本是我说了算,如果我们说不用,他肯定不坚持。开始剪辑都还是按我的路子,因为剪辑师比较年轻,第一次拿剪辑版给我看的时候,我特别失望,我说完全不是我拍摄想要的东西,后来剪辑又跑到天津,按我的想法理了一遍,我说这才是我拍摄所想的。

  基本的还是得到体现,关键的几个地方、所强调的东西现在确实有分歧。

  3,导演剪辑版:当时答应过我

  这是他们(华谊)当初答应我的,我说我一定要出一个导演剪辑版,并且是高群书剪辑版。   

  我希望出DVD时候,能有一个导演评论声轨,因为拍摄过程,有很多很多电影制作和电影拍摄方面经验性的东西,而且这个经验性真的属于我这么多年对电影的摸索或者心得。包括为什么景这么大,我可以告诉你现在看到这个壁纸是我们换了三次的壁纸、光壁纸就花了十好几万、第一次拍完之后看,我说不壁纸不行,包括场景,里面有壁炉,我为什么把壁炉拆掉,包括扶手,所有细节必须都要盯着……

  4,完全解密13分种:如果不是我遗憾,就是别人遗憾

  《风声》里李冰冰和周迅曾有一场13分钟的对手戏,感动了许多观众。王志文说李冰冰和周迅前半生的演技都交给了这短短的13分钟。而高群书也曾激动宣称:单是这13分钟,就值2亿票房。这13分钟对《风声》极其关键,同时,也透着高群书导演这些年对电影的一种理解,那就是让事情自然发生……

  13分钟不是技术问题,而是我对整个片子的表达是什么。后边抗战胜利之后,实际上想表明李宁玉的自我流放,着眼点都不太一样。但我觉得无所谓。一个电影最后必须是遗憾的,如果不是我遗憾,就是别人遗憾,都是一样的。

  这13分钟原来剧本上是三场戏,全是说话,这是整个影片的高潮。一个核心点,就是背叛,你为什么背叛?欺骗,你为什么欺骗?这个社会到底真相是什么?为了崇高的目的你就可以欺骗吗?各种各样的,特别复杂的一种东西。需要三场戏,它实际上是一场戏给截拍了,是同时发生的事情,那边在受刑,这边在摊牌,你也可以分两部分,是递增的过程,我倾向于递增的过程把这个事交代完了。一定要给观众有头有尾。

  拍的时候,我想,这么大一个戏,这么沉重这么残酷,靠两个人在那儿说,要撑起整个电影的核心,很难完成的任务。包括前天我跟麦家交流的时候,麦家也说,我觉得我这个小说写的最不好的地方是她们两个人在摊牌,最后谈完之后,她就帮助她撤出去了。大家互相揭谜底这是麦家在原小说中最大的遗憾。看剧本的时候,我也觉得这场戏,怎么把它拍成电影的核,按平常的办法是不行的,还要给它许多许多外力的东西,拍下发生的每一个变化,这需要特别好的气场,由气场把核顶起来。这是我一个习惯,《千钧一发》最后爆炸是十分钟的镜头,后来我们走了一晚上,结果走成了六分钟的镜头,一个镜头下来。

  5,拍摄:不花哨,魅力比你用修饰的强得多

  伊斯特伍德说过一句话,我觉得特别牛,他说“让事情发生”,就是你不要干预他的思路,你得让观众看在这十分钟之内发生了什么事情,这时候必须加一些手段,你就更有效,更有感染力。我拍的几个片子全是这样的,每一个高潮都是这么处理的,基本上是一个镜头下来,包括《征服》也是;包括《东京审判》最后投票那场戏,当时分镜头你知道我做了多少描述性的镜头?玩得特花哨,后来拍的时候我突然发现,就把机器架在那儿,静静地看着那些人一个一个投票,最后验票,最后告诉你结果是什么,这个(平实的)魅力比你用修饰的魅力强得多。

  这已经成为我创作的一个习惯了。《风声》创作也面临这个问题,我一定要让事情发生,这个发生靠什么?靠每个人身上凝聚的所有能量,这种能量碰撞出来,散发出来一种核能的东西,来把整个电影支撑起来。这是我拍13分钟镜头的动机所在。这场戏成为整部影片的核,如果把它剪开的话,它是一种技术化的东西。当然,他没有完全想我到底怎么考虑这个东西,从技术角度来说剪成三截为好。后来我也剪了一版,最后还是采用了这个,这就是我们互相尊重。我把你剪的洗出来了,你要不同意那没问题,你就按你的走下去。

  谁也好不到哪儿,谁也坏不到哪儿,说老实话。

  6,本质:我们现在不太尊重它的规律性

  《风声》所有都是个类型片的概念。《风声》还有一个最技术的就是叙事的本质和规律性。

  好莱坞经过一百年的风水流转,然后淘汰,它形成一套有效的规律。我们现在不太尊重电影的规律性。

  《风声》原剧本有很多闪回,后来都没要。之前前面也是一个倒叙式的,这些都不符合好莱坞剧本原则。后来我们把它改成主流的叙事模式,正叙,有个什么事情,引起了什么事情,然后下个事情又引起下一个什么事情,它是这么一个符合人的心里接受规律的叙事原则。实际上,好莱坞叙事原则就是人生,人怎么生下来,怎么长大,怎么牛,干了个大事,最后怎么辉煌地结束或者暗淡的结束,就是一种最根本的逻辑关系。

  如果你不求更多人看就可以搞特别另类,如果想让大多数人看的话,就必须符合大多数人的认识层次去接受你的东西。

  贰  中国电影生态环境——专业人才太烂了

  1,中国第五代:基本上不讲故事了

  美国50、60年代的电影,还注重片场,黑白电影时期,包括香港早期邵氏片场电影,包括日本也是这样的,片场电影是一个电影工业初期的必须手段,现在中国没有经过这个时期,中国有广阔的天地,随便拍,现在计划经济的时候,一个电影拍一年两年随便拍,到哪儿都免费的,工人也是,演员也是,都是拿工资的,那好办。后来改革开放,断了,大家都得按照(市场来走)……突然做个事儿太难了。

  再加上当时可能第四代没有更新的东西出现。我们小时候的电影,你一想《小兵张嘎》就是嘎子,他就是塑造这样一个人物。这就是接上传统。

  到了第五代,基本上就不讲这个了,第一不讲故事,第二不塑造典型人物。《风声》是文学的胜利,文学的胜利并不是说是《风声》小说的胜利,它是讲故事,它在讲一个传奇,一群人的传奇,这是文学的。文学就是把故事讲好。再就是塑造典型人物,实际上就这两条,到第五代哪有典型人物。你看现在第五代能想起谁?

  2,张艺谋:可惜他没坚持下去

  第五代导演作品中,《活着》里的葛优是高群书为数不多喜欢的人物

  张艺谋有两个东西挺好的,可惜他没坚持下去。《活着》、《秋菊打官司》,这是最具中国土壤生长出来的人物,活生生、很鲜明的,得到我们广大观众共鸣的人物,可惜没有形成整体的效应。《秋菊打官司》非常好,《活着》葛优非常好,还有谁啊?要说50—70年代,就多了,《庐山恋》、《牧马人》,谢晋所有的东西,你一想就是……

  有一次在金鸡奖颁奖,看到关于谢晋的短片,我觉得他的一句话说得特别好,谢晋说,我没有别的本事,我只能把镜头对准人。当然,电影奇观元素这个东西没有错,可以说有一种奇观电影,比如《指环王》,但人家也塑造人物,那几个人物也很活生生的。如果第五代特别好地继承了第四代这个东西的话,我觉得能建立一个特别牛的中国电影形态。可惜是第五代全是反看的,对前辈不屑一顾,这种不屑一顾造成他那种断裂,直接对那个东西有一种反动,没有把电影文学化作为一个电影本质的东西,而是把电影技术化作为本质的东西,这是导致中国电影这么多年不讲故事。而大片所挖掘的主题是黑暗的,一个黑暗的主题为什么要让这么多人买票去电影院?大家肯定不愿意。你可能用很多方式去忽悠观众入场,但观众一看就失望,一失望就开骂,这是特别不好的恶性循环。

  3,中国电影元年:电影到底是干什么的

  2008年是这么多年以后真正的中国电影元年,它各方面已经认识到,一个电影的元素是什么,本质目的是什么,电影到底是干什么的。以前的电影干什么?就是完成个人对世界的一种特别看法,然后去为国增光,去国外拿奖。但是忽略了电影的商业性。

  电影最初是个杂耍,后来成了一种挣钱的工具,你就得让电影得挣到钱,这是它基本的目的,但是一个电影不能仅仅是挣钱,你也要给大家建立一种精神的高度,对一种东西的塑造或者引导,这种引导是对整个社会,对整个人类文献发展应该是有益处的。也不能完全塑造成一些混蛋,那么中国人活着还有什么意思?

  4,电影生态环境:中国的专业人才太烂了

  我说我是开培训班的,演员培训班和职员培训班,我到现在很少碰到一个职员到这儿不改变的,到我组里都得改变了。   

  第一次当导演,我也试图搭了一个专业的班子,后来发现中国的专业人才太烂了,还不如找一些人品好的,愿意接受你的训练。那些人貌似专业,实际上他根本不专业,同时他也认定形成一种方式,这个方式对你的片子实际上没有特别好的效果的。这样是分裂的。因为他背负了太多的技术和专业包袱的话,你改变它更难。所以,从《命案十三宗》开始,原来的场记就是摄像,灯光是原来的场工,录音是原来举灯的,演员是业余演员,一群人很快乐,为什么呢?副灯光可以当灯光,第一次当灯光有无限的积极性,你就想,大家特别积极向上……

  所以,到现在为止,《命案十三宗》是我拍的最愉快的一个,没钱,当时一集才五万块钱。后来包括《千钧一发》我觉得也是特别高兴的,这些演员每天早早来,一句话说不好,我说你就说50遍,他就真的去说50遍去。能看到这些人的执著和热爱,他一热爱,你就觉得都好办了,没有专业这种包袱的时候最好办了,我就这么干,一点点干起来的。

  我几次试图建立一个专业队伍的时候都让我碰壁,让我寒心,让我感觉中国专业太可怕了,从技术素质到人文的素质都太可怕了,索性就建立非专业,业余的队伍。

  5,体系:我也是业余的

  我也是业余的。学院派有他自己的体系。在93年,我记得当时和陈胜利一块儿做电视剧,我拍了几个短剧,他都不太满意。我说胜利,我们是两个路子,你是受戏剧训练,我是受文学和新闻训练,因为我的表达是按照文学和新闻的方式去表达的,你是按照戏剧,当然,后来我也加强了自己对戏剧的学习和对电影技术的学习,这个根还是不变的,是文学的训练体系和认知体系,还是表现体系。

  文学讲气场,我说有两点是绝对不谦虚的,一是它有一个整体的感染力,再有一个是真实。虽然可能有很多技术上的问题。

  6,素质:中国真不缺大师,就缺工匠

  高群书:(当初拍《东京审判》剧组如此混乱的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中国影视从业人员的素质太差,这是最大的问题。导演或者制片人这种,自己人生命题的提高,下面的人,我就是挣口饭吃,他没有职业训练。

  中国最缺的是什么?中国真不缺大师,就缺这些工匠,缺做道具的人,做布景的人,缺副导演,缺场记,就缺这些,形成电影工业最基本的元素。

  中国的电影工业从第四代之后整个断裂了,改革开放之前,每个电影厂都有很多道具工,这个工那个工,包括香港邵氏片场有按纽工、照明工八级工制,那是对外的,包括绘美工,包括画海报的,他都是一种工种,现在没这个东西。现在就是电影学院培养大师,出来就想去威尼斯,想去嘎纳拿奖,没有想过这是一个行当。包括中国现在技工学校好多都没有了……

高群书:独家披露《风声》另外结局
《四大名捕》概念图

  叄  首度披露动作大戏《四大名捕》

  西部动作大片《四大名捕》是高群书的野心之作,筹备多年,之前透露的种种概念,如四位神探身怀绝技,精通跆拳道、少林武术、天生神力等各种功夫,更有爆破、拆弹、风水、飞车等多种特殊技能,都令人遐想连篇。如今影片开拍在即,正好一问究竟。

  1,《四大名捕》:可能是华语电影镜头量最多的

  高群书:《风声》是群戏,《四大名捕》也是一个群戏。四个名捕,两个逃犯,两个杀手。实际上我现在有9个人,还穿插一个喜剧人物,并且四大名捕也是中国建立类型化西部动作警匪片的类型。这个类型前面铺垫比较多,港台的,好莱坞的。它有一个闪亮点,可能是中国华语电影镜头量最多的一部电影。再一个,它的动作设计,结合了007以及港式枪战动作的设计,包括一盒子弹联合的要求,它都是情境下的规定性。因为四大名捕深入一个荒原去的话,基于中国的条件,不会带多少子弹,七个子弹一会儿就打得没了,每一个子弹都有目的性,都有结果和效果,还有,你到底用什么武器,杀手进来需要武器,要真实,不能杀手来了拿着冲锋枪,那是中国现实不允许的,也不可能做到的。但你可以利用很多自然的或者别的东西。

  这个片没想走现在先锋的路子,就是动作量大,它实际上是动作西部片。这是一种综合的东西,但带有中国的特点,包括港式的武打、枪战或者现代的片子。现在没有其它的片子,是与西方片子的柔和。包括根、结构、倾向性还是纯西部那种类型片的路子。

  2,自觉类型化:工业化成熟的表现

  高群书:每个行业都有自己的行业领袖,这个行业领袖可能一两年或者多少年,可能是诸侯并起的一种状态,没有最牛的,可能有更牛的或者各有千秋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领域。我觉得《非常完美》是个非常自觉的类型化的电影,不管做的结果是什么样,包括《零零狗》它是非常自觉的喜剧搞笑片。在好莱坞也有很多这样的B级制作的片子,就是中档片,类型片实际上是中档片的一个分类。

  我是比较自觉的制作类型片。中档片大片化,实际上是类型片的大片化,说起来都不是大片,中国都以为是大片,因为符合中国的现实,在中国,如果你不叫大片的话,票房好多都……

  高群书自我类型化的《千钧·一发》获08年上海国际电影节评委会大奖和最佳男演员奖两大奖项

  3,向黑泽明和约翰·福特等人致敬

  高群书:这是一精神致敬,不是某一个段落,比方说我们最后一场马戏,这个马戏是向黑泽明和约翰·福特双重致敬的,是小镇上的一场马戏。大场面,不是人,是马。黑泽明那个《七武士》不是马吗?约翰·福特的《黄巾骑兵队》,后面也是马。

  4,卖点:迈克尔·贝式的对决

  《四大名捕》最大的卖点,是四个神奇的警察,各具神奇的神枪手,飞车,大力士,有几个奇特的人,但这几个奇特的人对的是两个非常有经验,来自于中东的赏金杀手,是这种类型对决。物质条件上,肯定是这四个不如那两个,但要从正义和非正义,从天时地利的话,这四个人占的是上风,真的是一种迈克尔·贝(《变形金刚》导演)式的对决。

  《四大名捕》大概年底就拍完,明年“五一”上映。然后就是拍电影版的《一场风花雪月的事》,也已经筹备中,明年5月份开机。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声明:新浪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看明星八卦、查影讯电视节目,上手机新浪网娱乐频道 ent.sina.cn

网友评论 欢迎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相关博文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