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娱乐讯 徐静蕾本人身为文艺青年,但对于年轻人热衷的摇滚乐也同样有所照顾。本期《开啦》便是以电影《海盗电台》为主题,集结了诸多音乐达人、摇滚行家来展开讨论。对于60年代风靡一时的“伍德斯托克”摇滚音乐节,多数人翘首神往,却也有人莫衷一是。对于各家不同的言论,《开啦》都会毫无保留地展现在读者面前。或许这种对文化的自由包容也正是对杂志名称“开啦”二字的内在含义。
想一想,我们是不是时常坐在可以遮风挡雨的办公楼里,很希望上演一场“世界末日来临,但是救世主及时出现”的大片情节?我们经常抱怨平淡无奇的生活,缺少奇迹。可是想一想我们每个人又是不是一个相信奇迹的群众呢?如果不是,又有什么资格去抱怨世界上没有创造奇迹的英雄?
进入正题吧,本期的主角是既摇滚又幽默,百经挫折最后大家齐欢乐的《海盗电台》。建议打开这期《开啦》之前,先去看一下《海盗电台》这部片子。看完它,相信有太多情节会让你热血沸腾,比如60年代的老摇滚,比如那些为了理想和责任坚持到底的人们,还比如,这句——“有相信奇迹的群众,才有创造奇迹的英雄”。实际上,就算你没看过这部电影,当你打开杂志看完这篇以经典台词为题的文章,也已经开始汗毛孔喷张,热血沸腾了。
诚然,《海盗电台》说的是以往那个年代的摇滚梦想,但它给我们带来的联想又绝不仅仅是一条船上的若干个DJ。比如当今的互联网,一样可以实现《海盗电台》的乌托邦之梦;比如王小波的反熵行为,它和乌托邦精神有怎样的内在关系?比如80、90后的文艺片与《海盗电台》之间的区别……当然,这些“摇滚乌托邦断想”只是该文作者一个人的发散思维,你看了之后又会怎样的天马行空呢?
而“莫问华年多惘然”是一篇太怀旧的作品,从50年代到80年代、90年代,或许《海盗电台》给他带来的,并不仅仅是摇滚乐,年代的更迭所带来不同时期的精神领袖、文化符号都是有据可循的,或许并没有一个年代是十分、足够强大。看完他的文章,你是否也想对如今的超女、快男比赛更加珍惜了呢?
或许在真正的摇滚乐行家眼里,《海岛电台》并不是一部十分真实并完美的作品,如果你还不足够了解摇滚乐,就来看看这位行家的评判吧。他说“爱他或者恨他,都给他摇滚乐”,还说,他见过的“最糟糕、最可惜的人生,都是在摇滚乐领域里的,无一例外。”难道摇滚乐真的有这么糟糕吗?
好了,无论摇滚乐是赠给爱人的珍宝或是毁掉敌人的炸弹,这都不重要,我们需要做的只是在吉他轰鸣中感受到生活还有那么一缕不平淡便足够。比如你可以重温“Woodstock:1969<->2009”,可以来“日本Good Design现场直击”看看那些有趣的设计,诸如黑白刻度尺、对人体有益的铁壶等;到“擦声而过”里面来感受曾经的小魔女范晓萱之蜕变(实际上,范晓萱一直是有一个摇滚灵魂的);纽约的“提线木偶”表演,完全就是壮我国人士气的文化法宝,它比不了吉他贝斯架子鼓一般轰鸣,但或许这是外国人眼中的中国摇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