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铭
对于上海来说,电影是城市文化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上海电影制片厂于1949年11月16日成立后,拍摄了《女篮五号》《聂耳》《枯木逢春》《李双双》《舞台姐妹》《天云山传奇》《巴山夜雨》《城南旧事》《芙蓉镇》《铁道游击队》等一系列在中国电影史上堪称不朽经典的电影作品。2004年起上海电影制片厂开始步入了转制的变革之路。改制5周年暨建厂60周年,上海电影能否重现辉煌,上影如何走出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海派文化特质?为此记者作了采访。
艰难起步 找准定位
2004年改制前夕的上海电影集团有3000多个在职职工,2000多个离退休职工,每年生产的影片只有3部到5部,负债率达到76%,银行借款达到5 个多亿,亏损总额达3500多万元。上影集团总裁任仲伦告诉记者,“当时很多专家和领导劝我上影应该解散,轻装上阵,走独立制片公司的路线。”在上影发展的关键时刻,在市委宣传部的大力支持下,任仲伦和他的团队决策,制定了“开放促改革、合作促发展”的上影发展的十字方针,首先投资了1亿多人民币进行影院建设,2007年-2008年影院的投资超过2个亿。上影的联和院线在2006年票房就突破了3个亿,取得了中国电影市场的数个第一,今年全年票房有望突破6亿元。任仲伦感慨地说,“为什么那么多海内外名导演、像王家卫、关锦鹏、李安、吴宇森、冯小刚都愿意与上影合作?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上影拥有很重要的市场力量。事实证明,我们这步棋是走对了。”
市场艺术 良性循环
上影集团在创作上致力于重塑市场主体、打造多片种繁荣的完整电影产业链。一方面注重商业价值,拍摄出品了《龙虎门》《大灌篮》《集结号》《画皮》《赤壁》《木乃伊3》等经济效益好的商业片。同时也把弘扬民族精神、关心现实变革、关注社会民生的重点影片创作放在突出位置,主导创作和联合出品了《邓小平·1928》《鲁迅》《东京审判》《天狗》《东方大港》《高考1977》《铁人》《可爱的中国》等一大批优秀主流影片。任仲伦认为,中国电影产业正向更健康、更全面的方面迈进。“百花齐放,始终是中国电影成熟与发展的标志。这将使电影产业真正实现可持续性发展。”任仲伦透露,由于运作得当,虽然拍了这么多主旋律电影,但没有一部是亏钱的,所以可以良性循环下去。
认清危机 呼唤人材
合作拍片是上影集团的特色,这几年上影集团与国内著名导演合作出品了一批具有较大影响力的优秀影片,如与王家卫合作《2046》《蓝莓之夜》,与贾樟柯合作《三峡好人》《世界》,与高群书合作《东京审判》,与冯小刚合作《集结号》,与陈嘉上合作《画皮》,与朱延平合作《大灌篮》等。同时还积极探索国际合作新模式,与英国制片公司合作拍摄的《伯爵夫人》,开创了合拍片海外收入分账的先例;与王家卫合作的《蓝莓之夜》,是国内影业公司首次探索直接投资海外电影的新尝试;上影集团也是美国商业大片《木乃伊3》的重要出品方。不过,这也是上影集团一直被诟病的地方,说上影请“外人”拍、投“外面”的电影得奖赚钱不稀奇。对此任仲伦付之一笑,“说这些话的人对电影行业的基本规则不了解,海外大电影公司都是有投资、有主导出品,现在是市场经济,主要看能否创造价值。当然,人才匮乏是上影面临的危机,如果上影有能赚钱的,像张艺谋、冯小刚这样的导演,我愿意把所有钱都投在他身上。”
本报记者 周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