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3日上映的动画片《阿童木》,上映不到一周片方光线影业就放出了“《阿童木》首映3日票房过4000万元”的消息。但在11月12日出版《中国电影报》的官方票房统计表上,《阿童木》上映3天的票房仅为1700万元,与片方提供给媒体的数据相去甚远。此事经媒体披露报道后,引起轩然大波,连《建国大业》等大片的票房数字也遭到质疑。为此,《阿童木》片方昨日公开发表道歉声明,称票房虚报是因为当时“过于乐观”地预估了票房。
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局市场处处长周宝林也就此事接受了媒体的采访,将出现票房虚高现象的原因主要归结为片方急功近利的营销方式以及票房统计终端还不完善。对于有些报道中提到的“国产片虚报行为高达八成,水分从20%到数倍的虚高”,周宝林表示:“这一说法肯定是不准确的。据我了解,《建国大业》(4.15亿元)、《画皮》(2.326亿元)、《英雄》这些票房都是实实在在的。”沪上联和院线副总吴鹤沪昨日在接受早报记者采访时说:“这些虚报的票房严格来说只是片方的宣传手段,而不是我们真正财务报表意义上的票房。”
“虚张声势”的宣传手法
“《阿童木》肯定不是虚报票房的第一家。”这是昨日吴鹤沪接受采访说的第一句话。在内地电影界,票房“有水分”已然是另一个“潜规则”。不过,这个水分仅限于片方自己“号称”的数字。但这个数字与最终呈现在权威部门数据表上的数字差距到底有多大,并没有太多人知道。
“在这个圈子里,我们经常能感觉到片方给的票房有点高。”吴鹤沪说,“一般来说,联和院线的票房是占全国的十分之一,如果他们(片方)给的数字,跟我们的票房一比,差得有点多,那我们就会去适当地了解下。”根据吴鹤沪的说法,票房虚高一般缘于片方的“虚张声势”,“对于很多片方而言,报高一点票房纯粹是为了电影宣传。因为观众看到这个片子那么高票房,就会觉得有很多人看过了,那我怎么能没看呢?所以片方就适当在真实票房的基础上做了加法,有的干脆做乘法……”
不完善的票房统计系统
在上海联和院线,通常在第二天中午的12点,能够统计完毕前一天院线旗下影院的票房情况。吴鹤沪介绍说:“现在都是跟售票处的电脑系统挂钩,电脑终端系统会自动生成票房的一个统计数据。”然而根据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电影局市场处处长周宝林在回应《阿童木》虚报票房的报道中,早报记者发现,这个票房统计系统目前来说还并不完善。
据周宝林处长介绍,目前中国电影的官方统计数据,是通过国家电影专项资金办公室的计算机票房终端系统来掌握的,但并非全国所有影院都与这个计算机票房终端系统挂钩,“从影院的数量上来说,我们加入院线的影院有1600多家,但是平时在终端上看到的,有票房数据上报的,不足1000家。这有两个原因,一是有些小影院不是天天经营,所以可能某一段时间没有上报。二是在2002、2003年一些老影院加入院线的时候,有些老、旧影院没有安装计算机电子售票系统。”
周宝林处长还表示,造成票房统计不全的原因还有“二级市场的统计尚缺乏有效的科学手段,电影二级市场在我国还有很大空间,二级市场包括社区、学校、厂矿、军队等能够放映电影的礼堂、俱乐部,它们一般不采取票房分账的方式发行,而是以租片的形式进行。”此外,农村市场的统计也还很不完善;甚至还存在个别影院为了追求利益,偷漏瞒报票房的现象。
票房核算机制不及时、不完善,也给了片方虚报票房的空间。吴鹤沪透露,早几年曾发生过这样的情况,有些片方坚持说他们在农村二级市场有很多“应该算”的票房,“有些主旋律的片子我们联和院线放都没放过,但片方说,‘我们部队的士兵们都看过了,他们都是不买票的观众,如果按照这样折算,当然有这么高的票房’……”
快评
票房虚高到底对谁有影响?
首先,网友猜测、媒体评论的有关票房虚高与税收的关联,其实并不存在。因为照吴鹤沪所言,虚报的只是宣传票房,与最后统计报表上的实际票房无关。周宝林处长也在采访中提及,“虚报的票房不能也不会作为统计依据的。”
其次,对于虚报的单位,暂时而言,监管机构并无太有效的手段。周宝林处长在采访中提到,“虚报的现象已经引起行业主管部门及业内的高度重视,正在从加强市场管理及行业自律等方面着手解决”。也就是说,票房数字“给”多高,只能靠片方自己“自律”,而并没有真正有约束力的管制。
所以,票房虚高唯一影响的只有一部分根据电影热门程度选择观看与否的观众。当然,这次的《阿童木》票房虚高事件也给大家提了个醒:不要轻易相信“宣传数据”。中国电影市场还不适合像好莱坞那样,公布新片单日以及首周末票房。要想得到一个相对准确的数据,只能等待每周出版一次的、很难购买到的《中国电影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