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三枪”枪枪放空 “十月”拳拳到肉

  从2002年贺岁档的《英雄》发轫,中国式大片“成也艺谋,败也艺谋”。张艺谋一手建立起来的“中国式大片体系”屡次创造票房神话同时,也产生了严重的副作用:高票房与低口碑的悖论,形式与内容的割裂,精神内涵的空洞化……本周上映的《三枪拍案惊奇》(以下简称《三枪》),并没有击碎中国式大片的“七年之痒”,反倒更像旧有审美体系的绝响。而将于本月17日上映的《十月围城》却可能成为破局之作,这部商业化主旋律电影重新定义了中国式大片,为纯感官视觉审美注入了精神追求,一种可贵的牺牲精神和人文理想,让社会主流价值精神与观众产生共鸣,其成功的探索也许将为今后国产大片制作带来一场“十月革命”。

  将精神内涵注入动作片

  内容与形式统一

  商业娱乐大片卖点其实很简单,要么打,要么笑。至于为什么打,如何让人笑,内容与形式的割裂在张艺谋手中一直没得到解决:《十面埋伏》中为“让打继续”,小妹章子怡一次次“原地满血复活”;而《三枪》笑料之直接、笑点之低,完全可照搬目前对相声界的批评:“直接挠观众胳肢窝。”以张艺谋式大片代表,目前国产大片陷入僵化模式,动作片一开场就是大打,15分钟后小打,中段再来次大打,中段到结尾两个小打,最后高潮,结了。

  《十月围城》打破了这个模式,将精神内涵注入动作戏,内外兼修,文武双全。《十月围城》中的打戏让人窒息,令人震撼,原因在于经过影片前半部分充分的情绪铺垫,观众已深深认同角色,与人物命运生死与共。片中每个人的打斗各不相同,扬长避短,充分显示了个人特色,真实可信,而不只是一段段功夫秀。甄子丹是打星出身,动作场面拳拳到肉,回廊跑酷场面更大显身手;黎明是偶像派,打起来避实就虚,天梯阻敌以一敌众,动作场面编排得飘逸玄妙,打得花团锦簇;巴特尔是篮球明星,他用椰子的扣篮式绝杀相当惊艳。影片最后60分钟全城连环追杀,打斗场面一场接一场,但编排有序,不恋战、不炫技,始终忠实于影片叙事节奏和情节发展。观众看起来紧张但不疲劳,情绪紧随人物命运起伏。这部商业片有理想、有情怀,用充满悲壮的牺牲升华了主题。

  城中皆义士,无人似明星

  明星融入故事

  明星是商业电影的标签,以往国产大片往往在明星偶像个人秀与整体剧情间顾此失彼。从《英雄》到《十面埋伏》,张艺谋因“不会讲故事”饱受诟病,《三枪》叙事如玲珑棋局,但那是因为照抄《血迷宫》,这是科恩兄弟25年前的处女作,而张艺谋此次只是做了一个汉化版补丁。演员表演完全是赵家班刘老根艺术团演出集锦,难怪有人说这是一部赵本山导演的电影,张艺谋只是摄影师。

  《十月围城》“九帝一后”配置,但看过影片后你才发现,一众明星洗尽铅华回归角色本身。选角上,李宇春、巴特尔、王柏杰的个人魅力气质与角色融合;论演技,王学圻奉献了影帝水准的演出,梁家辉张涵予契合历史人物;说突破,反派胡军、悲情谢霆锋、打星甄子丹脱胎换骨……虽是群戏,但个个出彩,不仅仅是明星脸,达到了“城中皆义士,无人似明星”的效果。更重要的是,以往大片投资的大头都花在大明星片酬上,但《十月围城》虽群星云集,但演员片酬只占总投资1/4,监制陈可辛一语道破众多明星愿意友情价出演的天机:“剧本好!”

  平衡历史与娱乐

  注入时代主旋律

  以往中国大片取材于历史,但在历史与娱乐的平衡之间顾此失彼。张艺谋也想过为商业大片注入人文气质和思考,但《英雄》中的历史观是倒退的,《十面埋伏》中的爱情是扭曲的,《满城尽带黄金甲》放大的是权力和欲望,到了《三枪》,他干脆躲避“崇高”,降低身段“娱乐至死”,最多不过把洋匹萨改成肉夹馍。

  《十月围城》却表现出优秀的平衡感,该片核心剧情讲的是孙中山到港,清廷爪牙与革命义士之间的刺杀与保卫。故事由头并非虚构,历史记载1905年10月15日这天,孙中山的确到港一天,可惜仅只字片言。这段语焉不详的史料成了《十月围城》的故事线索。片中的历史厚重感和细节让人赞叹。为寻找历史感,这部投资1.5亿元人民币的影片耗费4000万元巨资,耗时8个月在上海胜强影视基地还原了1905年的香港中环。为拍一部电影,这值得吗?导演陈德森说:“《十月围城》不是那种混的电影,我混不过去,我不能骗观众。”

  中国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厚的文化底蕴,本来可以成为电影充分的养料,但不少导演却取之皮毛,戏说恶搞、颠覆猎奇,快餐式地消费传统文化。《十月围城》从故纸堆中找到新视角,注入时代主旋律,微言大义,在历史与娱乐之间找到了平衡。

  中国式大片更要有强健精神

  不用媚俗讨好观众

  以往国产大片最大误区在于以为商业片就只是娱乐观众、讨好观众,以媚俗的姿态出发,结果不仅没有取悦观众,反而以牺牲观众口碑换来票房利益。多年来,张艺谋的大片部部大卖,并非靠电影本身征服观众,更像是以其名声征服了影院经理,独霸放映空间,这种现象也被贾樟柯批评为“垄断公共资源”。

  作为导演,拍电影当然要对投资商负责,但同时也要为观众负责。陈可辛说:“我在香港拍戏,知道要讨好年轻人,但年轻人只喜欢感官刺激,你要讲一点点命题的东西他都不要听,我很沮丧。《如果·爱》让我很沮丧,《投名状》让我重拾信心,它让我知道,原来你只要拍得好,还是会有人买票去看,所以才做《十月围城》。”

  《十月围城》讲小人物和无名者的牺牲,让人感到“每一个牺牲都是不朽”。片中的小人物都不经意地走进了大历史,有人为报恩,有人为了下一代,有人则为了重拾尊严,为了亲情、爱情、友情,而不是空喊爱国。当众多私人情感汇合于革命洪流之中,激昂的时代主旋律引起观众共鸣。该片的香港导演陈德森主动把《十月围城》定位为主旋律商业片,他说:“中国式大片不仅要有强壮的体格,更要有强健的精神。”

  不再追求打入好莱坞市场

  国内市场才是根基

  张艺谋当年曾委屈地表示,国产大片为收回成本必须依赖海外市场,只好拍古装武侠,因为功夫是海外片商唯一认可的元素。《英雄》在北美创造了国产电影最高海外票房,让张艺谋和张伟平名利双收,也让更多大片为迎合海外市场而沦为一场功夫秀,人文内涵缺失。陈凯歌《无极》被“退货”就是这场豪赌的悲剧——依赖于别人的市场,只能听从别人摆布。

  在张伟平操盘下,张艺谋的电影就是一门生意,此次《三枪拍案惊奇》在北美上映也将采用一个令中国观众感觉十分怪异的片名:《一个简单的面条的故事》。其实,电影不仅仅是一门生意,更是一种文化。投资6亿元人民币的《赤壁》能够席卷亚洲市场,高投入高回报,就是依靠历史文化的力量。

  如今国内电影市场连续三年全球增幅第一,完全有能力支撑起国产大片,完成自我造血。时过境迁,目前国产大片无不以做好国内本土市场为首要目标,然后辐射东南亚市场,而不再追求打入好莱坞市场。国产大片生存环境在变,注定制作内容也要变。《十月围城》这样一部讲中国人自己的历史,讲中国人特有的士为知己者死,讲“因为爱我者知我为何而死而慷慨赴义”的中国式大片,可谓生逢其时。

  本报记者 卫昕

   看明星八卦、查影讯电视节目,上手机新浪网娱乐频道 ent.sina.cn

网友评论 欢迎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相关博文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