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张艺谋商业电影演进史:越堕落,越有财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12月18日14:22  南都周刊
张艺谋商业电影演进史:越堕落,越有财

英雄》之后,张艺谋与张伟平已经密不可分,张艺谋主打创作,张伟平负责公关和营销;张艺谋可以继续他性格中的低调,在适当的机会则由张伟平大声发表看法。摄影_白杨

张艺谋商业电影演进史:越堕落,越有财

张艺谋赚钱商业片与亏钱文艺片

  有人说,张艺谋的前十年是与巩俐的品牌整合,后十年则是与张伟平的品牌整合。而这后十年,张伟平一直试图让张艺谋电影品牌脱离哪一位具体明星的影响,先是选新人,如章子怡董洁、魏敏芝等;票房不理想时,又率先发明了群星战略。二张性格迥异但分工明确,攻守同盟,终于开拓了一条独特的张氏商业电影之路——一边骂声一片,一边却能票房赚得盆满钵满。南都周刊记者_张小妮

  “偶然改变世界,偶然改变命运。”张艺谋这样解读《三枪》故事。

  正像他想表达的一样,人生的各种偶然最后就变成了必然。张艺谋从一个不被录取的北电学生,曲曲折折地上了学改了系,阴差阳错地最后做了导演,37岁拍出处女作《红高粱》一鸣惊人,一直被视为中国电影导演的先锋旗手人物。21世纪商业时代的到来,他又靠着敏锐的嗅觉引领了中国的大片风潮,直到奥运开幕式交到他手里,可谓是经年积累所致。虽然张艺谋说“是时代给了我这个机遇,不是说张艺谋有如此了不起”,但这样的机会之所以降临到张艺谋身上,不能说纯粹是偶然,它确如其所说的那样,“做了正确的选择和坚持”。

  《英雄》:意外成功勾引出商业梦想

  张艺谋本就有的武侠梦遇到了“好年景”:《卧虎藏龙》奥斯卡上风光无限,让投资者也看到了武侠题材大投入大产出的可能,再加上之前的三部文艺片《幸福时光》《一个都不能少》《我的父亲母亲》都未获得票房上的成功,这诸多因素让张艺谋有了“冒险”拍商业大片的冲动。

  “其实我是用一种不在乎大家的看法,来圆自己的梦。台湾的媒体写我不懂武侠,我认为说得很对,我的确不懂武侠。”虽然张艺谋“没有认真想过该为武侠这种类型做什么革命、什么颠覆”,“也没有认真研究武侠这个电影”,但一个大背景却不能忽略,那一年李安的《卧虎藏龙》在奥斯卡风光无限,章子怡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北电小女孩也从此扬名世界。

  或许这就是张艺谋说的早就有的武侠梦遇上了个好机会,让投资者看到了武侠题材大投入大产出的可能性。于是他心动了。是时,他的上一部影片《幸福时光》,口碑与票房都跌到谷底,之前的《一个都不能少》和《我的父亲母亲》两部文艺片亦不能说商业上有成功,如果以他“我的品牌也就积累到两三部片能不赚钱的程度”的说法来推测,《英雄》可以算是他的“有意识冒险”了。

  2001年,《英雄》的巨额投资3000万美金创下国产片历史新纪录,而且还是以向海外公司贷款的形式完成的,当时国产片票房纪录最多的也就几千万,按照当年的票房分成比38%,大家都在质疑能否回收成本。不过历史却从此被一路改写,其音像制品版权在人民大会堂竟被拍出1780万 的天价。

  张艺谋在此后接受美女主持沈冰的采访时大爆内幕,“拍卖之前我们还在底下嘀咕,新画面公司说底价定个100万,我说100万这么高谁买,最后临上台前说定个80万吧。在这之前,我们的香港老板私下还悄悄跟我说不会流拍吧。他说能150万、200万就很了不起了,结果他完全没想到一下就飙到了1780万。”

  这次拍卖是一支强心针,也是兴奋剂,不但把制片方的信心鼓舞了起来,还把观众的胃口吊了起来。而张艺谋吃到这个意外的“定心丸”之后更是主动参与到影片发行中。接下来,《英雄》使用的“包机”宣传在当时也是闻所未闻,连明星都感到好奇。

  2002年12月14日,其首映式更是气势夺人,以2000万元的投入开创了首映庆典的先河。《中国电影报道》的主持人经纬当时还是北京广播学院的学生, 此后张艺谋的首映礼都由他主持。回想起《英雄》的首映情景,经纬至今仍印象深刻:“人民大会堂那场,全部人入场都要进行安检,身上的钢笔、手表都要留下来寄存,规格很高。”

  在类似的大手笔营销手段之下,《英雄》以2.5亿元的国内票房创下了近十年来国产电影票房的最高纪录。

  张伟平说,《英雄》就是送给张艺谋的一个礼物,之前张艺谋的电影在国内票房从来没拿过第一。“我当时跟艺谋说《英雄》票房能达到1个亿,他目瞪口呆,说《卧虎藏龙》 才一千多万,咱两千多万就行了吧。”张艺谋事后也承认:“今天回头看《英雄》,不管你承认不承认,它都是中国大片的一个开端,是票房大卖的一个标志。可是我当年做这个是无意识的,后来也带来我拍这种商业电影的争论。”

  果然,好心情没维持多久,狂轰滥炸的批评便随之而来,其中最大的指责是认为张艺谋丧失了艺术自我,开始媚俗。张艺谋对这种一面倒的批评之声似乎心理准备不足。在这场“持久战”中,一向公众形象甚好的张艺谋先是试图以礼服人——“很多年后人家还记得你的电影中哪怕一种颜色,那你已经很幸运了”;进而开始部分反击——“批评《英雄》没有故事就批错了,《英雄》本来就不是按传统方式讲故事的电影,只能说他们的眼界太狭窄,他们只接受一种通俗情节剧的方式”;最后终于忍不住点名批评了——“北京媒体心态不健康,我感到隐隐的敌意。”说到“不健康”和“敌意”,张艺谋还特别举例:“在北京有个记者采访我,很没有礼貌,他说你这个片子除了打架、明星还有什么?我刚开口回答,他就开始打手机,一直打个不停,看得梁朝伟张曼玉李连杰他们目瞪口呆。”

  在漫天批评中,批故事批形式都不太“致命”,而《刺向英雄的一剑》一文认为“张艺谋电影中有一种深沉的奴性”却成了刺向张艺谋心中最痛的那一剑。接着有人将李连杰视为宋江,接受朝廷招安,由此认定张艺谋的政治取向有问题。这样的论调直接刺激了张艺谋敏感的神经。从小因为政治出身不好,张艺谋和家里兄弟都背着一些不实之词造成的“罪过”,经历“文革”岁月,更是遭遇了读书找工超出凡人的磨难,以至于后来一度上了学都想放弃,那种人性阴暗面的可憎再次影响了他的情绪,让他对不信任的人更加抱有防备之心。直到 《十面埋伏》上映前接受采访,他还在为此愤愤不已:“是我犯了一个低级错误!我把故事安到秦始皇头上了,被所有人引到政治上去讨论,这是我犯的一个低级错误。”

  对“扣帽子”的反感,不只来自于他童年或青年的阴影,直到做了导演,在国际获奖的早期,第五代最被诟病的亦是他们的电影一直存有“媚外”姿态,甚至还有同行去电影局举报过他的种种不实之过。这让他的内心磨起了厚厚的一层茧,也让他坚定了“人心叵测”的悲观,交际圈越来越小。而从小就有点“自卑”的心理也成了一种心魔,让他每次在该得意时却得意不起来,只能用外在的少言寡语来进行内心的防卫:“可以这么说,中国导演里我是挨骂最多的,而且集中在这几年。前几年大家都搞文艺片,都差不多,关注度也是这样,突然这几年七里哐啷地好像只有我在闹事,大家都注意起我来。到了《英雄》的后半段,好像形成了一个骂的共识,人人都出来,连媒体采访谁都要逗他们评说《英雄》。”

  不过,即便被人攻击,张艺谋还是不愿直接还击,除非被逼急了。这倒符合他的中庸人生观,他很少在公众场合点评他人,更少见他用抱怨或批评的姿态评说人事,即便《英雄》在商业上的极度成功带来了负面评论时,他也只是用一种苦涩的语调调侃:“你用哗众取宠形容他们也不好,很多人未必是这么阴暗的,随大流是我们这个民族身上的一个特质。回忆一下‘文化大革命’,有多少人真的处于阴暗的地方在搞破坏?”不过,你别忘了,张是陕西人,用姜文的话说,“那儿的人都是有点一根筋的,不撞南墙不回头”。于是,张艺谋没有在骂声中倒下,他又欣然开拍了《英雄2》,即《十面埋伏》。

  《十面埋伏》:大片续集的圈钱套路

  如果说《英雄》的成功多少有点张伟平操作出来的“意外”因素,那么到了《十面埋伏》,很显然是在直接借鉴好莱坞续集的拍摄模式与宣传效应,希望能持续地享受大片“蛋糕”的计划内产物。

  “这种类型电影的经验是点点滴滴在不断积累的,对我来说最重要的是在动作上的处理经验。”对张艺谋来说,他拍片远不止票房这一种诉求。且从文艺片刚刚走出来的他还不想完全放弃自己的文艺阵地,心里总惦着要在商业片里加点文艺的佐料。但或许正因为《英雄》构想得太复杂,以致拍得不纯粹,也因此收获了 “形式大于内容”的这个最大批评。于是《十面埋伏》时,大家都在猜测,这一次老谋子应该会拍个漂亮故事来证明自己的十八般武艺还在了吧。

  这些年,张艺谋还会不会讲故事,一直也让看惯大片的媒体存疑。不过,张艺谋本人却不肯承认。“我还用证明吗?我向谁证明啊,向那些骂我的人证明吗?那我很愚蠢啊。天下故事一大抄,没有任何故事会让你觉得多么了不起,石破天惊。”

  《十面埋伏》上映之后商业上再获成功,但仍然没少引来批评。批评集中在苍白剧情及台词的讽刺上,对此,张艺谋只是淡定回应说,“大家对我期望太高,没必要,我就是一个凡人。我也不会把那个期待值搁在那儿,高悬在头上,否则它会成为一把利剑,斩断你筋脉,让你没有活力,没有原创性,甚至让你没有勇气,没有自信。”有人认为这是他在为自己开脱,也有人认为这或许是一把保护伞,是他披荆斩棘地按照自己的方向前行的一种方式。

  不过不能否认,《英雄》和《十面埋伏》两部大片的确开启了国产武侠电影的风潮,此后的诸多大片都朝着这个方向跟进了脚步。

  2004年7月,电影《十面埋伏》在北京工人体育馆举行万人首映,电影中的牡丹坊被老谋子搬到了现场,整场演出耗资2000多万。首映式当天下暴雨,尽管一张票高达1000元,工人体育馆内还是座无虚席。除了主要演员、主创人员,在雅典奥运会上唱响主题曲的歌剧女王、美国女高音歌唱家凯瑟琳·巴特尔,两岸三地当红艺人李宗盛陈慧琳S.H.E.、韩红朴树等也被请来,为庆典助阵。

  尽管《英雄》当年入围奥斯卡、《十面埋伏》也入围了戛纳非竞赛单元,但都属于“看热闹”的角色,却仍能说明张艺谋在国际影展上的影响与地位尤在,媒体的关注尤在。然而,前期营销“炒作”中张伟平的那句“看了《十面埋伏》不哭来找我”的话语却成了影片上映后舆论攻击的重点,有评论直称《十》“剧情苍白,台词做作,比《英雄》还差”,甚至还有媒体总结道:“中国有句老话:捧得越高,摔得越重,既然有了《英雄》的教训就不应该如此兴师动众地致力于吸引和转移观众视线。商人奉行利益至上,就算《英雄》不是好电影,毕竟也在国内赚了2.5亿!只是苦了被捆绑到经济航母上名节不保的电影大师张艺谋。”

  张艺谋是被“捆绑”到经济航母上去的吗?

  “我自己一定会考虑大众接受的可能,为了让自己的创作能延续,至少不能让投资人赔钱,这是长期以来我的观念。过于自我了,导演就太膨胀了,你的创作个性就那么重要吗?人家的钱不重要吗?你也要为别人想一想,完美是不存在的。要永远记住,我们随时随地都会牺牲一点创作,只要不伤筋动骨。但牺牲不是百分之百的,我有我的原则。”

  张艺谋证明自己绝不是被“捆绑”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对于两部大片影评不佳营销过火的看法,张艺谋就少有地站出来表明态度:“中国电影市场太需要这种热炒了,我们还没怎么样呢,就先自己打压自己,过了!如果中国电影发行市场上真有十个张伟平,八仙过海各显其能,那市场是何等热闹!‘枪打出头鸟’是中国人的劣根。”张艺谋的话,在外界眼里就是,“种萝卜”的和“卖萝卜”的俨然已成为一对分不开的兄弟,他们都姓张。

  在张伟平的办公室里,至今贴着几部影片的大幅海报,竖着 《十面埋伏》里 “牡丹坊”两个鼓的道具,墙上还有一张这对搭档的合影,两人手上分别捧着“金狮”、“金熊”。张伟平认为 《一个都不能少》 获“金狮”,是他和张艺谋合作的“里程碑”:一个明星都没用,全靠张艺谋效应。虽然张艺谋本身就是一个最具实力的品牌,但此前他的电影品牌不是张艺谋,而是巩俐。“与张艺谋合作后,我最希望做到的就是张艺谋影片离开哪个影星都可以,要打造张艺谋品牌,今天我们实现了!”

  确实,有人说张艺谋的前十年是与巩俐的品牌整合,后十年是与张伟平的品牌整合。而这后十年,张伟平一直试图让张艺谋电影品牌脱离哪一位具体明星的影响。先是选新人,如章子怡、董洁、魏敏芝等;当票房不理想时,又用起了群星战略(这也成了后来中国商业大片的惯有套路)。正是在这段时期,张艺谋经历了在艺术上先是无形中受到张伟平的商业思维影响,后又变成主动参与商业策划的阶段。这些年接受采访,张艺谋无数次地表达过他会充分考虑投资人利益的想法,“艺术唯一论是有问题的,电影是商品、产品,艺术片只是其中一种……今天我不缺投资,你们不能妒忌我啊,这是我从头养成的好习惯,从未把艺术看成唯一的标准。”

  《英雄》有3亿元的投资,张艺谋却还是跑去跟老乡谈金黄树叶的价钱,从40块一袋砍到了35。而张伟平也坦承张艺谋“在投资人心目中树立起来了这种可以信赖的形象”——“我一不看他的剧本,二不看他的账本。”“二张”搭档的关键可以概括为:张艺谋是一个理想的投资对象,张伟平是一个称职的制片人。

  经过《英雄》的巨大成功后,张艺谋与张伟平这对搭档,已经渐渐分不开了——张艺谋主打创作,张伟平负责外围公关和营销,张艺谋可以继续他性格中的低调,在适当的机会由张伟平大声发表看法。

  回马枪后继续商业

  还愿的文艺片《千里走单骑》虽然创造了文艺片票房的纪录但还是未能避免亏钱的命运,更无法与《英雄》、《十面埋伏》这两部大片带来的巨大收益相比。正是这种文艺片的探索“失败”坚定了“二张”拍商业大片的思路。于是《英雄》套路的《黄金甲》横空出世了。

  因为对高仓健有承诺,《十面埋伏》之后,张艺谋开拍了《千里走单骑》。在大家认为他大片拍得过瘾绝不回头之际,杀了一次回马枪。因为是还愿,为了满足张艺谋的文艺情怀,这次张伟平的感性支持多过理性投资,但既然做了,而且还开了一个商业营销无比成功的头,接下来这戏还得继续唱下去,方向似乎是在寻求一种性价比较高的文艺片回报模式。全国发行界也在拭目以待张伟平如何将商业片的营销策略成功移植到到文艺片之上。

  这次,张伟平先是邀请了数十家媒体一同去参加夏威夷电影节与东京电影节的首映礼,为影片宣传造势,接着又办一场大型首映庆典。2005年12月,《千里走单骑》在云南丽江举办首映庆典,明星大腕云集,片方大摆长街宴,据说为了让首映式给人以震撼之感,剧组把一座加拿大刚刚问世的超大型魔幻剧场空运到丽江,庆典耗资2300万。

  在这样的阵仗下,张伟平却“无法预计这部电影的票房”。在宣传上尽了力,回报仍然有限,最终该片以3000多万的票房收官。这种大投资用于影片首映的营销方式似乎成了张伟平的必杀技。一年后,《满城尽带黄金甲》在北京举办首映庆典,其耗资更是高达6000万,成为迄今为止中国电影最昂贵的首映庆典。

  《千里走单骑》虽然算是当年文艺片票房翘楚,但相比前两部商业片带来的巨大收益却实难望其项背。也正是这种文艺片的探索“失败”坚定了“二张”拍商业大片的思路。于是《黄金甲》横空出世,再次重演了《英雄》的大片模式,大明星、大投资、大宣传,收获票房3亿,仍是有史以来最高的国产片票房。

  张伟平用前几部的付出向张艺谋证明了自己的实力后,从这一次《黄金甲》开始,他越来越多地参与到“创作”,而不纯粹是个只投钱的制片人了。而张艺谋也越来越信服张伟平的商业眼光,开始听取他的一些建议。比如大胆启用年轻人喜爱的周杰伦,还邀他创作主唱主题曲。

  古装片搭配周氏歌曲?就像《三枪》中小沈阳出演惊悚悬疑片一样,听起来风马牛不相及,但这些流行元素的运用确实让影片还未上映就汇集了超强人气,“黄金甲”甚至还成为当年的一个流行词汇。不能不说,这就是张伟平的过人之处。事实上,也正是这种尝试的成功,让张伟平同样看到《三枪》起用二人转赵家班的可能,而张艺谋经过几年的商业思维熏陶,也变得越来越不排斥商业性,并能主动地与艺术相结合运用到影片中去。于是,《三枪》开拍时,张艺谋索性顺着张伟平的路数撒开了跑,把国外冷峻的原本硬是改造成了一个嬉闹剧,张艺谋说这些改变是为了迎合年轻人,但或许也可以说,张艺谋的这次改变也是向好兄弟张伟平又一次投出了信任票。

  张艺谋日前接受媒体采访时也提到“是做文化精英还是做堕落英雄呢?《英雄》的这些争论现在都过去了。那是一个时代的开始。”国内媒体对于张艺谋拍商业片一直存有各种批评质疑,但却丝毫没有影响他的情绪,一方面因为有张伟平这位哥们儿给他挡箭,另一方面我们不能否认商业片的成功也给他带来了超强信心。尤其是奥运之后,“我觉得更加自信了,已经指挥了这么大个战役,现在这些,都是小打小闹了。奥运以后,电影就是个小菜。”

  据说,在张伟平的新画面公司会议室的两侧墙上,贴的都是新画面成立以来拍的电影海报,一面墙是不赚钱的艺术电影:《有话好好说》、《一个都不能少》、《我的父亲母亲》、《幸福时光》、《千里走单骑》;另外一面墙是赚钱的商业大片:《英雄》、《十面埋伏》、《满城尽带黄金甲》。而这些电影无一不和张艺谋有关。

  不用多言,或许仅仅冲着这挣钱和亏钱的两面墙,张艺谋与张伟平的商业大片之路就会走下去。

   看明星八卦、查影讯电视节目,上手机新浪网娱乐频道 ent.sina.cn

网友评论 欢迎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相关博文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