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孔子》广州提前试映 历史学家“对症下药”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1月19日17:14  金羊网-羊城晚报
《孔子》广州提前试映历史学家“对症下药”

剧照:周游列国历尽艰辛

《孔子》广州提前试映历史学家“对症下药”

剧照:被季孙氏逐出鲁国

《孔子》广州提前试映历史学家“对症下药”

剧照:孔子见南子

《孔子》广州提前试映历史学家“对症下药”

剧照:孔子

  羊城晚报记者  李丽

  史诗大片《孔子》昨日上午在广州提前试映。羊城晚报娱乐版请来华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华学院教授、二十四史研究中心主任李凭及其弟子梁玲华博士看片,并对该片进行独家解读。跟前两天在《百家讲坛》录制《孔子是怎样炼成的》的专家鲍鹏山不同,李凭并未执着于为《孔子》中的历史细节纠错,而是直指该片的“致命伤”———主题。“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象征,孔子的传记电影应该表现其政治思想与哲学思想,但《孔子》都错过了。看完片子,并没有感受到孔子的伟大之处,”他说,“我很理解导演想把孔子刻画得更为‘人性化’的想法,但‘人性化’并不等于‘降格化’。”

  号脉“孔子”

  问题一:逃离卫国,孔子有点“势利”

  之前剧组已经承认,《孔子》中存在不少“艺术再创造”。在李凭看来,“应该相信广大观众的文化素养和艺术欣赏能力。只要不过于出格,在情节和对白上有所发挥,观众是能够理解和接受的”。但是,他不能理解,为何片中某些“再创造”竟贬低了孔子的形象。其中之一,便是孔子周游列国时在卫国的举动。“刚开始他答应见南子,是因为他领悟到,在卫国南子才是真正‘当家的’。这点已经体现出他的势利了。到后来,孔子对弟子们说赶紧离开卫国,又是因为他预测到那里将出‘大乱子’。”李凭认为,卫国国君明确地告诉孔子当地“有点乱”,在这种情况下孔子接受了人家每年6万石粟米的聘金,以从事教化事业。然而,当预感到卫国危难之际,孔子居然提前“逃跑”了。这样做,不但体现不出孔子一向强调的“克己复礼”的政治指导思想,甚至让人觉得孔子有点不够道义,“这实在有损孔子的形象”。   

  问题二:子见南子,何以轻易动心

  在《史记》的记载中,子见南子,中间是隔着“帷”的。李凭认为,如今电影将此处理为两人面对面,这点并无不妥,“但问题是,他们之间的距离未免过于接近了些”。“孔子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是和耶和华与释迦牟尼并列的,即使在司马迁那样伟大的史学家的心目中,孔子都是‘高山仰止’的崇拜对像,足见孔子的神圣地位。而在孔子所处的年代,即使人们对他的定位还不像今天那么高,但他也是不可亵渎的。”李凭认为,片中南子竟然当面挑逗孔子,“甩着裙摆在他身边绕圈”,这种对孔子的不尊重直接贬低了孔子的形象。另外,孔子跟南子互相行礼时表现出的显而易见的动情,也让李凭觉得不可思议,“孔子当时接近60岁了,再加上思想境界之高,怎么可能如此轻浮?其实,就算南子那样的人,第一次见面也不至于如此,她对面前的老夫子更多的应该是崇拜,是敬仰。”李凭说:“我理解现在的电影都想搞出点暧昧戏来,但硬加在孔子身上是不合适的,效果其实也不好。”

  问题三:周游列国,真像丧家之犬

  电影中,周游列国的孔子自称“丧家之犬”。李凭认为,孔子如是自嘲可以,但影片却不应该将其周游列国当真刻画为一场“逃难”。“孔子周游列国其实做了很多事情,所到之处,他都在宣扬自己‘克己复礼’的思想。但是,这些在影片中都没有很好地体现。在观众看来,孔子就是在狼狈地四处逃窜。”李凭认为,这一段的剧情是比较失败的,“失去了高度”。如果后半部分是“逃亡”,那么影片的前半段,在李凭看来就是“杀伐”。孔子用“火龙制敌”的方法平叛,这点尤让李凭不解,“以孔子的思想境界,他应该不会用如此残忍的方法来退敌”。

  问题四:一碗肉汤,孔子教育失败

  导演胡玫说过,《孔子》的重点之一是师生情。在李凭看来,这点也没体现好。“我们看到更多的是孔子的弟子们对他的追随,但孔子回馈了他们什么?孔子的最大身份是教育家,影片应该多多展现他教育弟子的场景。现在,我们会觉得这些弟子跟着孔子的下场很惨,连饭都没得吃。”说到没饭吃,只见片中的孔子师徒,被困陈、蔡,连饿七日,最后分食一碗马肉汤。这样的情景,本应起到煽情作用。但是李凭认为,还是没有处理好。“我发现,除了颜回没喝那碗汤,其余弟子们简直是在抢着喝,有一位甚至喝了一大口,差点咽不下去。”李凭说,这番情景只能让人觉得,孔子对弟子们的教育失败了。“这也会间接导致观众怀疑孔子学说的效果———连他的弟子们都如此‘失礼’,就甭提一般人了”。 

  问题五:不回鲁国,气量未免太小

  孔子被季孙氏逐出鲁国,远离家乡十多年之久,最后还是醒悟过来的季孙氏忏悔邀请,孔子才肯回到故土。这一点让李凭觉得不可思议:“孔子的胸怀,不可能让他如此记恨一个仇人。为了赌气不回家,这未免显得孔子的气量太小。”另外,孔子被逐之际,竟气愤到冒雨出走,这个情节设计犯了同样的毛病。此外,影片将季孙氏塑造成孔子最大的敌人,也让李凭觉得不妥。“以孔子的高度,季孙氏并不足以成为其一生的劲敌。这个对立面的设置,实际上贬低了孔子。”在李凭看来,孔子身上应有一股“凛然不可侵犯之正气”,“周围的政治人物都不敢如此小看他,而南子这样的女人也不敢轻易亵渎他”。 

  对症下药

  在李凭和梁玲华看来,孔子本就是个难拍的题材,“最好不要轻易去碰”。但既然拍了,还是有余地将它做得比现在更好一些的。

  方法一:别乱用《论语》

  电影中,孔子动辄说出的都是人们熟悉的格言,“仁者爱人”,“朝闻道,夕死可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等等。李凭认为,《论语》中的名句都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不可像贴标签般到处乱用,“否则不但不能让人领会孔子的原意,反而会产生许多误解”。 

  方法二:着力孔子思想

  “电影的时间本来已经很紧凑,不该再把情节浪费在一些简单的、无意义的事情上。”李凭认为,既然要拍《孔子》,就一定要多体现孔子所代表的文化高度和历史作用,“比如孔子一生都在追求礼。什么是礼?就是建立一种社会秩序。孔子认为,在此基础上,人与人的关系才能和谐。这才是孔子的政治思想境界。”假如像现在那样,着眼于孔子一生如何克服艰辛困苦,“孔子就不是孔子,而像一个劳模”。 

  方法三:最好还是别拍

  李凭说,其实他并不主张将孔子搬上银幕。“首先,孔子的一生并不那么富有戏剧色彩。他虽然有过政治经历,但是一生最重要的工作是从事教育,宣传思想,著书立说,他‘韦编三绝’地写《春秋》,……这些都很难用电影艺术的手段来表现的。假如一定要将之商业化,就会跟思想高度产生矛盾,因此不如不拍。

  李凭再三强调,虽然他说了一些批评的话,但是觉得现在的导演、编剧和演员都已经尽力了。不过,他们还应该更加深刻地体会孔子的文化素养,进一步理解孔子的思想意境,否则即使竭尽全力,也很难塑造出与孔子相称的艺术形象。

  【观众视角】

  发哥表演值得肯定

  历史学家李凭认为电影《孔子》“高度不足”,不应该让孔子“降格”。但周润发、胡玫则认为“电影里的孔子应该更加人性化,不应该是个圣人在说教”。观众怎么看待这个问题呢?昨天,记者采访个别观众,有不少人认为周润发的表演很到位,令这部正剧显得自然流畅。有趣的是,一位外国观众却赞同李凭的意见:“我一直觉得孔子应该是很神奇的人。”

  昨天媒体场结束后,部分记者对本片表示认同:“作为一部严肃的正剧,这部片并不说教,故事比较流畅。”有人认为《孔子》之所以好看,主要功劳是周润发的演绎,“发哥演得很到位,无论眼神、动作到扮相都能抓住观众。值得一赞的是,发哥的普通话配音很像发哥本人。”

  对于电影的一些细节,观众评价有好有坏,但对于周润发的表演,观众大多予以肯定。不过,记者采访的一位外国观众罗密欧却有不同看法。他表示,影片的画面不错,演员的表演中他最喜欢周迅的表演。说到发哥的表演,他提出批评:“我一直觉得,孔子是个很神奇的人。发哥没把孔子的神奇演出来,在西方,很多人觉得东方的孔子跟西方的耶稣一样神圣。”       (黄辰星)

   看明星八卦、查影讯电视节目,上手机新浪网娱乐频道 ent.sina.cn

网友评论 欢迎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相关博文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