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十月围城》:每一个角色都是明星(图)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1月22日01:18  《世界电影之窗》
《十月围城》:每一个角色都是明星(图)

《十月围城》海报

  文/陈赟

  片  名:十月围城

  导  演:陈德森

  主  演:甄子丹 王学圻 梁家辉 谢霆锋

  上映日期:2009年12月18日 中国

  剧情简介:

  革命领袖孙中山决定冒险赴港,名为探望母亲,实则与革命代表见面。为保卫孙先生的安全,革命志士与清廷鹰犬、港英政府之间展开了一场殊死较量。

  革命志士陈少白,联络富商李玉堂,希望其能出资“邀请”江湖高手保护孙先生。李玉堂发掘出五位大隐于市的高手,组成临时“护卫队”来保护孙先生。

  甄子丹

  “赌徒”沈重阳

  “这个‘赌徒’介于正邪之间,从平民转变成一个义士,最后成为一个烈士,他在片中的前后反差很大。一个赌徒最基本的性格他完全具备,好胜、贪心、颓废在他身上都能找到。”

  “我本来不会赌,开拍前我看了很多关于赌徒的电影,还买了讲当时历史的书来看。因为我不能真剃光头,有时候早上7点开工,凌晨四点就要进化妆间,做个头发比我‘老婆’(戏中的前妻月茹)花的时间都长。不过她是越化越美,我是越化越落魄。”

  一场又一场的血战与恶斗,在香港的街头巷尾展开。

  巴特尔

  “小贩”王复明

  “我们几个这次在电影里打的是‘联防’,防的是胡军扮演的刺客,我的任务主要是给孙中山打‘挡拆’,不过我有点疑惑,保护孙中山时让我在后面杀敌,这不明摆着让打中锋的我改打后卫吗?导演说这叫压轴。”

  “动作指导跟我说我的这套‘巴氏神功’全都源自于篮球的基本技术,比如‘单手掷帽’,其实就和一只手拍篮球差不多,再比如说‘椰子扣篮’,运用的就是比赛里的灌篮技术。”谢霆锋

  “车夫”阿四

  “阿四就是一个什么都不知道也什么都不想知道的车夫,他不会在乎他人的性格、命运、结局。在这个世界上,他只关心三个人——老爷、少爷和阿纯。所以‘阿四’是不会看剧本的,我也没看。”

  “阿四是我演过的所有电影角色中,最单纯的一个人。在他身上我看到了爱情的纯真,在现在这个变幻无常的时代,我们依然需要这样一份对于爱情的相信和坚持。”

  胡军

  “刺客”阎孝国

  “他是一个愚忠的人,效忠于朝廷,效忠于大清国,跟孙文、陈少白是完全不同路数的人。作为清廷将领,在得知孙中山将要抵达香港的时候,他奉命戴乐一帮刺客到香港去刺杀孙中山。”

  “他是一个反派,因为他代表清政府,代表大清国,要来阻挠孙中山的革命。但我个人觉得,阎孝国不是个纯粹的反派,他是一个很忠实于自己信仰的人。”

  王学圻

  “商人”李玉堂

  “我扮演的富商李玉堂是富人圈里的首领,他的朋友三教九流的都有。总的来说,他对革命没什么敌意,他的内心是善良的,好朋友陈少白对他的影响非常大,所以他才会投身革命。”

  “他身上有进步的思想,否则他不会有陈少白这样的朋友,只是他不想参与政治。最初他以为只出钱、不出面,就可以跟革命划清界线,到最后才明白,从他出钱的那一天起,他就已经是革命的一份子了。”

  王柏杰

  “少爷”李重光

  “戏里,我是王学圻老师的儿子,个性很直接、很单纯、很简单的小孩,从小受西式教育长大,脑子里面除了革命、自由,就是孙中山。”

  “在接拍之前,我去香港跟导演见面,他告诉我这个角色不要太革命青年,而是要现代一点。我期待我在这部片子里的表现不要太拖累别人,当片子剪出来的时候,我站在这么一堆演技派演员身边,仍然不会差太多。”(笑)

  范冰冰

  “妾侍”月茹

  “月茹是一个比较特殊的女性,她有自己的一段故事,她受了一些伤害,有一些伤心往事,但她是一个坚强又勇敢的女孩子,面对一切,她还是有信心活下去。”

  “导演很喜欢我穿古装的样子,但他希望我脸上任何妆都不化,每次出场,都要显得刚哭过,最好带一点黑眼圈。一开始我觉得好难做到,毕竟以往都是靠化妆来努力遮掩黑眼圈,但导演却强调,他认为女孩子最美丽的状态,恰恰就是有黑眼圈并且哭过之后的那个瞬间。”

  梁家辉

  “革命党”陈少白

  “我演的角色是一个在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人物,曾经是一名医生,还做过《中国日报》社的社长,是孙中山的朋友,也是一个革命份子。”

  “在电影里你所看到的表象,陈少白是比较自私的,可如果把这个人放到历史中去,你就不能认为他对革命的热情和追求是一种自私,能以他这样一种激情去投入革命,那必定是为了全人类的理想。”

  曾志伟——“警察司”史密夫

  “我很少演警察,这次对我来说是新的尝试,我的每次新尝试好像都是陈可辛给我的。”

  任达华——“戏班班主”方天

  “我演的这个戏班班主也是义士之一,在孙中山抵港当天,为掩护孙中山而牺牲。我的拍摄期只有三天,两天在打,一天在和方红‘儿女情长’,我总叫李宇春‘女儿’。”

  李宇春——“打女”方红

  “她从小跟着父亲跑江湖,在戏班里长大,但因为是女儿身,在那个年代是不可以唱戏的,所以她的性格里有男孩子的一面。总的来说,方红一半是倔强,一半是坚强。”

  “她只是一个十几岁的孩子,对于革命她是完全不懂的,她之所以加入这个行列,完全是为了报仇,但当你看完影片之后,会觉得她所做的是一种爱国的举动,她完成了她父亲的遗愿。”

  周韵——“小妹”阿纯

  “这是一个最快乐的悲剧人物。每次拍戏,我总会找一些符合我角色的音乐来听,拍阿纯和阿四见面那场戏的时候,我听的是邓丽君的《又见炊烟》。”

  黎明——“乞丐”刘郁白

  “要演好乞丐,首先要不洗头,乞丐都很臭嘛。而且我还要特别能打,我的体能潜力都被激发出来了,为了孙中山、为了革命,做出这点牺牲还是值得的。”

  陈德森 我是一个天真的人

  建一座城,拍一部《十月围城》,陈德森盼了十年。

  无数个阴差阳错,一次次中途夭折,每当陈德森“心痒痒”准备大干一场时,老天就在他头顶浇上一盆冷水。这一冻就是十年,他已用《紫雨风暴》、《特务迷城》奠定了自己在香港动作片市场的地位,还凭借与华仔合作的《童梦奇缘》让人眼前一亮。

  这期间的陈德森,就像度尽劫波的“世外高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却胸怀家国,寄情天下,只是在他心底从没忘记,那部给人以希望的好电影。

  2009年12月,《十月围城》蓄势待发,十年终偿夙愿,他的喜悦之情也终于“显山露水”:“上世纪末我想拍的电影,总算能让观众看到了,好不好看是后话,起码这一霎那,对这部电影,我无悔了!”沉吟片刻,他又补了一句:“这一霎那哦,下一霎那我不保证不想要更多。”

  S:《世界电影之窗》

  C:陈德森

  “冥顽不灵”造一座城

  S:为拍《十月围城》,您和您的团队亲手搭起了一座1905年的中环城,这座城里您最满意的细节是什么?

  C:有一个香港的地标,来过香港的人都会有印象。如果你去吃镛记的烧鹅,就一定要走那条著名的石板街。我们都知道香港是“往上走”的,香港岛是往上盖的,那这条街在这座城最早最早的时候就已经存在了。这个地标就是这座城里我印象最深的细节,我们花了很大的心血才把它“造”好。

  S:您在十年前就想好了,拍这部戏就要搭这条街?

  C:没错,我一直坚持要把石板街给建出来。我们要搭一个平面的建筑物的话不会太难,但你别看这条街差不多三、四层楼高,其实建完石阶两旁所有的建筑,就会发现足足有八、九层楼高,这需要很踏实很踏实的基础才能建好。以前每一次筹拍,每一个合作人都跟我说,我们不能建这个,它要费的劲太大了。

  S:从没想过和投资方妥协?

  C:(笑)很多投资方会这样劝我,“陈导啊,你的戏很好看,我们也很愿意投钱,你就在车墩挂一些广东招牌,拉几张那个年代的横幅,你就拍呗。”那我就会回给他两个字——“不行。”所以有些投资方就说我“冥顽不灵”,拍个电影还需要搭个游览区。可是你进不去这个世界,你就是拍不出,一看你就知道它是假的、编的,你就是纯粹投机的港产片,我不要你有这个概念,我要你看到一部完完全全中国制造的好电影,我觉得我做得到。

  陈可辛让我“害怕”

  S:与您合作过的人都知道,您导戏有自己的一套规矩,这是怎么形成的?

  C:因为我自认文学修养不是很好,书读得也不是很多,往往最欠缺的就是文字上的东西。我偏向于把前期的功课全部做好,然后把整个戏的分镜头全都分出来,这样的话拍的时候剧组就能很清楚地明确我要什么,我不要什么。

  S:《十月围城》那么豪华的主创阵容,您会不会改变自己的习惯,不断地修改剧本?

  C:有,确实有这样的情况。因为我这一次是跟陈可辛合作,他文学功底非常扎实,还有黄建新老师也来帮忙。我们在一起,往往要去追求最完美的台词和剧情,每到这种时候,我就不知道该怎么配合他们,谁叫我心里没底呢?如果开拍前的最后一秒,还要研究这些问题,我是很“怕”的。但换一个角度,可能这就是陈可辛导演的成功之处,只不过他的完美主义让我有点吃力,毕竟我习惯做足功课拍戏。拍完《十月围城》,我感觉我的适应能力提高了很多,以后叫我拍什么戏我都不怵了,可以说这次我也上了一课。

  S:总要在最后时刻拍板,多多少少影响了您整体拍摄的进度,您会着急吗?

  C:对我们这些从小在香港电影圈长大的主创人员来说,这种“没有理由的压力”我们已经习惯了。这次我们拖期拖了一个多月,人为因素是其次,最头疼的是要看老天爷的脸色,我们都没想到有一阵子上海一直下雨,一个礼拜下五天的雨,被这一个多月一拖,很多演员的档期根本没有办法调整。杀青前一个月,我们真的是赶到天昏地暗,在那样的处境下我还要去做“最后一秒的思考”,那就很累了。幸好我们很团结,陈可辛一直来,黄导在拍《建国大业》还一直和我们通电话,甚至飞过来,才打赢了这场决定胜负的仗。

  不下档不“咽气”

  S:戏还没拍完,但大牌明星的档期到了,您有什么办法留住他们?

  C:他们真的要走,我也没有办法,这就是我们的压力。让我们最痛苦的是,有些演员答应了再回来,可有些景是专为他和他的某场戏而搭的,他走了,我们要拍别人的戏,就要把景拆了,等他回来再搭。最后那段时间经常发生这种情况,美术人员特别辛苦,就好像你家里的鸡刚生好一窝蛋,你让它再生再生,没那么快的,但他们还是把任务完成了。其实一拆一搭我也很心疼,这不能怪谁,只是“天灾人祸”。(笑)

  S:您一直很擅长发掘新人,从《台北晚九朝五》的导演戴立忍到这次的演员李宇春、王柏杰,您的“用人标准”是怎样的?

  C:对主创人员,你能在三句话之内讲出你要拍的故事,而且很动听,那这个题材就有80%的可能性成立,有的导演给你讲了半个小时你也不知道他在讲什么,只会用画面来吓唬你,这就是还没成熟的表现;有的演员给你来一场戏,一个抬头、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不要很多台词,哪怕两人对戏,戏都在别人身上,可你就感觉这个人将来肯定很会演,甚至你可以不照我讲的演,演得很好很特别,这样的新人也很值得培训。

  S:拍《十月围城》千辛万苦,现在片子都剪好了,可以松口气了吗?

  C:我们这种做导演的人呐,真的是有点“自虐”。电影不到下档那天,我们悬着的那颗心绝对不会放下来。不断地会有新的想法冒出来,还要希望宣传工作做得好,媒体试映的效果好,能听到影迷的反应,再来看有什么地方我们需要检讨的。一直到下片,我们的工作才算正式完了,现在还远没有到那一刻,能让我“咽下那口气”的那一刻。

  最感激“社会大学”

  S:您在您的作品里所关注的族群大多是平民百姓、饮食男女,凡人的生活是不是您的灵感来源?

  C:就像我跟你说的那样,我的功底不好、书读得少,可是我也是大学毕业,我是“社会大学”毕业。我喜欢旅行,我坐船出海,可以和船上的船夫聊上三天。我在新加坡跟出租车司机讲话讲到没完,目的地到了我说你别停车、表照跳,你把这件事情讲完。

  S:难怪你拍的电影大家都喜欢看也看得懂。

  C:电影和生活就像梦和生活,应该混在一起,很贴身,我的电影是拍给普罗大众看的,要让他们感觉亲切,但又多了一些神采,这种想象力就要从生活里面去找,你可以把它转化成影像。

  S:您这样的电影观,和您的成长经历也是分不开的吧?

  C:其实我一直在努力去做好华语电影、华人电影,我觉得不要再分地域了,你看我拍的每一个题材,十年后我再拿出来拍,还是可以拍得很好看。2020年你让我再拍一次《十月围城》,我照拍,我2030年再拍《童梦奇缘》,去非洲拍,拍一个巫师和黑人小孩,也是一种思路。所以我拍一部电影从不会局限于某一个时代、某一片地区、某一类人。

  S:陈可辛总爱说您是个天真的人,您自己如何来定义“陈德森”?

  C:我觉得我就是一个很天真的导演,反正我也没发现得自己有多痛苦,我现在喜欢“选择性失忆”,不愉快的事情我就不记得,活在当下,拍有希望的电影、有出路的电影。

  我们常说现在有两种电影工作者,一种是文艺工作者,一种是娱乐工作者,我认为自己是后者,我是为人民服务的。我要你哭你就非得用完6包纸巾,我要你笑你就要笑到胃都饱了,必须喝口水缓一缓,我要吓你的话你连洗手间都不敢去。我要达到这种目的,观众茶余饭后,会觉得“哎哟,这个陈德森还有点想法”,我就很满足了。

  S:您怎么看待和您同辈的导演们?

  C:我发现我们这一代导演虽然一直在成长,做得越来越好,剧本越弄越丰富,技巧越来越熟练,镜头越拍越精致,但很多人都很“灰”,世界观很沉重。

  我不敢说这是我的使命,我就觉得我往后还要多拍一些有希望的电影,能让观众从电影院走出来的时候,觉得这个世界还是很美丽的。陈可辛一直说我太天真,就是指这个方面,我无所谓,反正我就做个天真的人吧。

  《十月围城》 能否跳脱群戏桎梏?

  《十月围城》来了,带着陈德森、陈可辛、黄建新的集体智慧,带着幕前幕后超豪华的卡司,带着一座上海松江的“维多利亚城”,带着众星皆知、噱头十足的火爆剧情,空降贺岁档中的第一波“黄金档”。

  这部十年磨一剑、号称“年度第一大片”的电影,在它尚未全面公映之前,就已经做足了声势。“60分钟打戏无喘息”的宣传口号,国内首创的“首映季”整合式营销战略,都令它在与同期上映的《三枪拍案惊奇》《风云2》的“火拼”中抢得先机,整套宣传手法堪比教科书中的经典案例。

  从小到大我们都被灌输过这样一则信条:赢,就要赢在起点。论前期攻势,《十月围城》无疑做得相当到位,甚至可谓“弹眼落睛”。但电影终究不是广告,要想笑到最后一刻,避免“乐极生悲”的尴尬,还是要让片子本身来说话。《十月围城》到底有多牛?就让我们擦亮眼睛,好好审视一番。

  看点一:陈德森联手陈可辛

  陈德森与陈可辛的相识要追溯到1992年香港导演协会创立之时,此后两人的私交一直不错,陈德森的成名作《晚九朝五》便是陈可辛担任监制,票房喜人,话题更在当年的香港引起巨大轰动。

  新千年,两人与冯意清合伙成立“Applause Pictures”公司,投拍了多部颇具关注度的亚洲电影。但直到陈可辛借《投名状》完成“北上”计划,才正式向陈德森承诺,由两人协力,让1999年就有意筹拍的《十月围城》真正“走起来”。

  纵观《十月围城》从无到有的全过程,不难发现,陈可辛虽然只是监制,却在电影的融资、选景、邀明星、做宣传等各个环节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毕竟在华语电影市场尤其是内地影坛,陈可辛的票房号召力与作品口碑都已积累到了“金字招牌”的级别,相比之下,才华洋溢的陈德森还处于“酒香不怕巷子深”的韬光养晦阶段,正如王家卫曾说,“电影这个圈子是认人的,而不是认公司的”。

  因此,陈可辛监制并不等同于陈可辛作品,陈可辛细腻的影像风格也截然不同于手法凌厉的陈德森,冲着“陈可辛”品质保证而来的影迷,可千万别把《十月围城》与《投名状》、《如果?爱》想象成同一位导演的手笔。

  正面教材:《门徒》(2007)

  与《十月围城》一样由陈可辛监制,导演则是经验老到的尔冬升,影片虽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跑题”现象,但6500万元人民币的票房成绩与打击毒贩的正面立意均值得肯定。

  反面教材:《七龙珠》(2009)

  本片尽管请到周星驰担任监制,但这个头衔很大程度上只是个“虚职”,凭借《死神来了》走红好莱坞的华裔导演黄毅瑜并没能成功改编这部经典漫画,最后的结果是票房、口碑都不理想。

  看点二:“九帝一后”全明星阵容

  看到《十月围城》主演名单的时候,有没有吃一惊、吓一跳的感觉?如果有,那就说明陈可辛与陈德森辛苦构建的“全明星阵容”成功了一半。

  王学圻在《梅兰芳》中的表现引起了两人的注意,他俩二话不说飞往成都,和还在拍戏的王老师聊起了剧本,用行动把老人家打动了;1999年陈德森邀请过曾志伟出演王学圻如今的角色“商人”李玉堂,作为补偿,华人探长“史密夫”就留给了他;曾经属意张国荣来演的“革命党”陈少白,最后交到了10年前想演“刺客”阎孝国的梁家辉手中……《十月围城》里每一个主角的定夺,背后都有一段颇费周折的故事。

  但有了这班“比其他贺岁片有余,比《建国大业》不足”的大腕与红人,就一定能烹制出一道色香味俱全的美食佳肴?显然没人能打包票。对比导演陈德森先前的代表作《紫雨风暴》、《特务迷城》,此次的钻石级明星阵容无疑是连他自己也没有“享受”过的,如何调配每位影帝的戏份,剪辑时该怎么取舍,都是不小的挑战。

  正面教材:《投名状》(2007)

  论星光,该片和《十月围城》并不在同一个等量级,但在一部部高票房低口碑的群星合拍片里,《投名状》是为数不多的两方面“双赢”之作,助陈可辛一举打下江山。

  反面教材:《七剑》(2004)

  徐克近年来让影迷失望的程度已难以计算,本片无疑是他本世纪作品中投资最大、阵容最炫的一部,然而剧情冗长、人物苍白等致命伤,让影片称霸暑期档的同时惹来骂声一片。

  看点三:4300万元还原实景

  陈德森坦言,如果碰上其他电影项目,他会用市场化的眼光来盘算怎么拍,但陈可辛答应让他拍《十月围城》时,他眼里就只剩电影本身,下意识地就问:“你给不给我建一座城?”“好,我们建这座城。”

  位于上海松江的胜强影视基地,今年3月底“冒”出了一座占地1万多平方米的老城,一片依照1905年的香港中环以1:1的比例还原的香港中环实景:维多利亚码头、皇后大道、士丹利街,石板街、升平戏院、大友记照相馆……该有的场景一个都不少。3000件挂着当道具的服装,1600套演员服装,500间民居,200间店铺,50辆汽车,32部黄包车,20辆自行车,60匹马,4300万元的建城费用,让陈德森的美梦在一年内成真。

  今年上海国际电影节期间,金爵奖评委会主席、《贫民窟的百万富翁》的导演丹尼?博伊尔,《朗读者》的导演史蒂芬?戴德利都曾造访过这座城,留下了“太不可思议,太精彩”的惊叹。而姜文听闻这则消息后的反应是,“疯了吧,这么大工程。”

  为一部电影的完美而把细节统统做到位,这份信念与完成它所需要的人力、物力、财力都是令人佩服的。但惊叹之余,是否也会感觉到场景的逼真与华丽只是影片的辅助呢?它只能锦上添花,却无法打动人心,因为没有精良的剧本、流畅的叙事、合理的剪接,4300万的“十月维城”就只是一座没有活力的“空城”,一部电影既能像《风月》那样成就一个影视基地,也能像《无极》一般留下一处雷人的旅游景点。

  正面教材:《功夫》(2004)

  2003年4月,周星驰为拍《功夫》在上海车墩影视基地耗资200万元在两个月内搭建了一幢8层楼高的“旧楼”,占地约半个足球场打小,楼底是商号,楼上是民宅,中间一片空地中立着巨大的水泥回廊台阶,这就是我们在电影里看到的“猪笼城寨”。影片的成绩优异,奖项更是让“星爷”拿到手软,遗憾的是,这个充满影像回忆的场景在2004年3月被重视知识产权的哥伦比亚电影公司安排拆除。

  反面教材:《未来水世界》(1995)

  影史上著名的惨败案例。电影投资一亿七千六百万美元,全部在夏威夷搭景拍摄,光是建造两千吨重的海上废城就耗资五百万美元,加上当地的潮汐不定、天气多变,主景一次次被淹,成本不断追加。结果上映后却遭遇票房和口碑的双重打击,一度让自导自演的凯文?科斯特纳远离影坛,虽然现在来看本片并没有那么糟。

  看点四:24小时护主剧情

  用一部电影,讲述24小时之内发生的事件全过程,是不是有点耳熟?那如果再补上一位重要人物,和一群奉命保护其人身安全的三教九流,有没有稍显特别一点?倘若还嫌不够,派上500名身怀绝技的杀手组成的暗杀军队,这样的剧情总能吸引眼球了吧。

  《十月围城》的剧情早在十年前就已经定下雏形,陈德森最初只想去拍一部以清末民初为背景的动作片,他想颠覆当时港产动作片的固有模式——开场小打,稍事休息再打,中间翻来覆去打,临结束前大打乱打。他要拍一部前半部分毫无动作戏,后半部分满满的都是打斗,这就是如今的影片宣传语“60分钟打戏无喘息”的由来。

  至于需要保护的人物选择了孙中山,则是陈德森与陈可辛看了陈铜民1973年拍的一部民国背景动作片后找到的灵感,那部戏讲的就是一个保镖保护孙中山的故事。陈德森自己也承认,他对革命、政治当时完全不感兴趣,他关心的只是小人物在乱世中的状态。

  平心而论,如果《十月围城》最后呈现在银幕上的效果与陈导的初衷完全一致的话,是要冒极大风险的。丰富的人物、大量的背景介绍、长时间的剧情铺垫,并不是时下国内大卖作品的必备条件,但让《十月围城》沦为一部快节奏音乐录影带又实在可惜。至于整个故事的逻辑性与合理性,从剧本作者前后换了3位这一点来看,也不免令人替它多担一份心。

  正面教材:《上海滩十三太保》(1981)

  这部由张彻执导的晚期代表作网罗了陈观泰、狄龙、程天赐、姜大卫、梁家仁等一票打星,出演护送爱国志士去码头的“十三太保”,一队人马前有堵截,后有追兵,还有内奸,一路上血战不断。剧情相仿的《十月围城》若也能像本片一样属于自己的特色与风格,没准也能成为一代经典。

  反面教材:《勇闯16街区》(2006)

  一个老警察护送污点证人从辖区到法院,途中要经过16个街区,看似简单的剧情,却在编剧的安排下变得危机四伏、生死难料……虽然布鲁斯?威利斯使劲浑身解数,但多处情节的牵强附会与人物之间的过分煽情,让影片雷声大、雨点小。

   看明星八卦、查影讯电视节目,上手机新浪网娱乐频道 ent.sina.cn

网友评论 欢迎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相关博文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