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小时候,当时是喊着要砸烂孔家店,痛打落水狗的。那时孔子被驱逐了,现在孔圣人又回到了我们的心中。”
记者/王 倩
在上海时,听闻提问的记者在看完《孔子》后没有哭时,素来在公开场合“人来疯”的周润发开了句玩笑,“赶出去!你还是人吗?”演孔子的周润发说过自己“丝毫不懂孔子,也没读过孔子的书”,如果这真的不是这位香港明星的谦虚之语,那他在演完胡玫导演的《孔子》后,的确会觉得这是一部讲述失败者的电影,让人落泪。但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孔子是那个镌刻在历史长河里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一部讲述失败者孔子的电影很难被立刻消化。
2005年胡玫就产生了拍摄历史电视剧《孔子》的想法。当时《汉武大帝》已经在央视热播,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剧情就是董仲舒提出了“独尊儒术”。在推崇黄老反对儒术的窦太后死去后,汉武帝接受了董仲舒的学说,把儒学确立为国学。为拍电视剧,在和专家学者们研讨时,胡玫产生了一个想法,怎么从来没人拍过孔子呢?那时,国内媒体上还多次莫名其妙地传出韩国宣称孔子祖上是韩国人,以及韩日两国正拟投拍孔子题材的电影。
胡玫当时的设想是拍自己拿手的,像《雍正王朝》和《汉武大帝》那样的历史电视剧,她找了在《汉武大帝》和《乔家大院》时一直担任剧本统筹的何燕江来写剧本。2002年才从北影导演系毕业的何燕江告诉周刊,“2007年我完成了电视剧《孔子》的剧本,当时的想法就是做一个像《汉武大帝》那样的剧,时代宏大,人物众多,突出讲述孔子是如何成为一个伟人的”。
后来有消息说,胡玫的那个电视剧剧本按照《雍正王朝》的样式写了孔子一生的故事,把吴越之争移植到孔子的成长背景下,历史学家认为不符合历史真实。胡玫证实说,“原来我是想做60集电视剧的,老是通不过(审查),尤其是来自专家学者们各方面的意见。那就改拍电影吧”。
2007年上半年,胡玫还在忙于电视剧《红楼梦》的筹备,北京电视台“红楼梦中人”的电视选秀正在轰轰烈烈地进行着。但是当电视台选出了贾宝玉、林黛玉和薛宝钗后,9月胡玫出人意料地宣布和制片方分道扬镳,《红楼梦》的导演换成了她的老同学李少红。同月28日,在山东曲阜的国际孔子文化节上,胡玫担当了祭孔大典的总导演,手上一分投资都还没影儿的胡玫却当场宣布了电影《孔子》的拍摄意向。“当时我还面临着寻找投资的问题。剧本不成熟,很难找到合适的投资方。上影集团当时也在抓这个题材,他们的剧本都拿给我看过,我就觉得那个剧本离我电视剧的风格和路子更远,所以还是自己组织创作了。”
听了胡玫的电影计划后,何燕江在电视剧剧本的基础上,写了电影《孔子》的剧本初稿,“当时就是抽取了电视剧剧本的很多段落,集中起来做成了电影剧本。”2010年1月,改编自自己撰写的电视剧剧本的小说《孔子》出版,何燕江承认,“最初的电影剧本,和书里的内容还是比较接近的,后来越改越不一样。”
同时,正在寻找投资的胡玫,在一次饭局上,认识了朋友介绍的来自香港的商人于品海——1992年他收购了金庸的《明报》,他旗下的大地院线已经在珠江三角洲的二、三线城市扎根,正在计划进军全国市场,同时于品海也在寻找合适的电影题材,向上游的电影制作领域发展事业。胡玫回忆说,“他说很喜欢我拍的电视剧,能不能一起合作拍电影呢?听了我拍摄孔子的想法后,他说,好,这个戏你不用找别人了,我来投资。”
香港电影人的加入也带来了《孔子》的第二位编剧陈汗,当时他已经为吴宇森写过《赤壁》的剧本,监制崔宝珠力荐这个本科学中文的香港编剧来简化和浓缩电影结构。多位编剧合写国产大片,已经成为这几年的惯例。2008年8月4日《孔子》启动发布会上,陈汗把剧本交给了胡玫,他的这个版本从孔子17岁时说到了73岁,讲述他如何在战乱中,从一个喜欢炫耀学问的冲动青年转变成思想深邃的中年人,当时的剧本对于主演的想法是由两个演员分别饰演中青年和老年孔子。
周润发最初拒绝扮演孔子,“后来当孔子人选成为全民关注的热点时,我们的剧本也写到了29稿,差不多成熟时又拿给他,他一看就说喜欢。他的认定,奠定了我们成功的基础。”胡玫解释说。
因为陈汗的剧本过于偏重娱乐化和欧式语言,胡玫不太满意,又找来了和自己合作过《汉武大帝》和《忠诚》的著名编剧江奇涛。当时剧本写到了十六稿,江奇涛的第十七稿就从孔子51岁在鲁国担任中都宰开始写起,周游列国后回到鲁国结束。或许是巧合,周润发正好50多岁,这显然比两人合演更能打动啥也不缺了的发哥。
有些东西是胡玫从最初就一直在坚持的,比如影片最后,孔子重归鲁国,在城门口张开大袍的宽袖,深深地跪拜下去。胡玫表示,“这一段在我最初的构思里就有,我小时候,当时是喊着要砸烂孔家店,痛打落水狗的。那时孔子被驱逐了,现在孔圣人又回到了我们的心中。”
2009年3月30日,《孔子》在北京低调开机,周润发演孔子,周迅演南子,陈建斌(和胡玫合作过《乔家大院》)演男二号季孙斯。
2010年1月22日,《孔子》公映,全国范围内投放了2500个拷贝,创下历史之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