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娱乐讯 北京时间2月11日下午六点,第60届柏林电影节的开幕影片《团圆》举行了媒体首映,对于这样一部文化色彩浓厚的影片,各国媒体并没像柏林的大雪那样给予冷遇,观影的数之多远超主办方预期,不得不加映一厅以满足需求。不过与之相对的是记者们观影后却并未显示出过多的热情,比较有趣的是,华语媒体的关注度主要在故事本身的可信度,以及演员的表演本身上。而欧美的媒体则更热衷于故事背景中的历史事件,以及片中透露出来的一些“典型中国式”文化特色,如一桌桌的家庭饭局。
华语媒体看法不一
尽管影片的舞台是在上海,全片也基本用了上海话做对白,但导演王全安却是个不折不扣的陕西人,因此叙事是否有说服力自然成为一个值得关注的焦点,来自上海某媒体的记者直截了当表示故事中的上海“原生态风土人情”不够正宗,有点类似外国电影中呈现的中国。在和北京胡同文化可以相媲美的上海弄堂文化逐渐变质消亡的今天,影片中的老上海风情多少有些和时代脱节。
但也有某知名南方电视媒体的记者表示,影片中所表现的故事其实在国内有诸多真实案例可循,只要是自己的祖辈或者亲人中有类似经历的人必然会在这部电影中找到共鸣,而三位“黄昏三角恋”的主演表现也都可圈可点,让角色拥有说服力,影片中所表现的上海人生活状况的改变,年轻人和老年人的关系,家庭关系的变化等都是真实社会的写照。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来自台湾的媒体却更多的将目光集中在片中扮演返乡老兵的凌峰身上,他们的普遍看法是让一位喜剧类综艺节目主持人去出演这样一个悲情又严肃的角色实在缺乏认可度,这也使得整部影片的基调在他们的眼中偏离了应有的严肃和伤感基调。
欧美媒体关注点集体走偏
就在观影刚结束,身边的欧美记者边迫不及待地问笔者影片中的种种让他困惑的剧情,比如主要角色为何在最后改变了自己的决定,是否是有什么政治上的原因和障碍,另外在发布会上也有多家媒体向王全安提问是否在拍摄过程中受到了来自有关方面的压力等等,在他们的眼中,《团圆》更多的是一部政治批判电影而非讲述人情冷暖、悲欢离合、世态变迁的影片。
除此之外,欧美媒体自然不会错过影片中反复出现的“饭局”,事实上整部影片的展开的确就通过“买菜”、“做菜”、“吃饭”这几个反复交替的场景,这令不少外国人困惑,尽管他们对中国的饮食文化略知一二,但却并不明白导演的用意究竟为何。为此王全安导演不得不给他们小上一堂中国的文化背景课,和他们解释“饭局”在中国人的生活中扮演着多么重要的角色。
对于故事本身,多数欧美国家的记者均表示看懂并不难,但可能无法像中国观众那样,或在文化环境、或在个人经历、或在生活感受上能找到更深层次的共鸣,不过也有少数有类似经历的国家记者也表示了对影片“团圆”主题的深刻理解,比如整个国家曾被一分为二的东道主德国,以及部分经历过风风雨雨的东欧国家。(新浪前方报道组发自柏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