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青春无悔
上世纪70年代起,台湾地区迎来了崭新的“亚洲四小龙”时代。经济腾飞起步,政治上慢慢走向了解禁开放。这个已经安放在史册里的名词对那一代人具有决定性影响,这一批人里面就包括《艋舺》的导演钮承泽,他的青春成长与台湾的不断崛起重叠,几乎算得上同步到位。
出生在60年代的钮承泽是童星出身,他在九岁时就开始演戏,不时出现在银幕上和观众见面。当时台湾电影里面有专门设置的童星群,他们会被特别推介,因而容易走红,80年代的颜正国和黄坤玄一直到90年代的释小龙和郝邵文都属于此列。这些童星后来接受了大浪淘沙的命运沉浮,各有去处,而钮承泽能从表演转行到导演,从电视圈转战电影圈,他的人生成功无疑是有代表意义的。
① 年少气盛之电影青春
钮承泽曾自言电影生涯要感谢四大贵人,他们分别是王童、侯孝贤、陈国富和王小棣。这其中钮承泽与侯孝贤的人生交叉包括几次电影合作是最为观众所熟知的,钮承泽几乎是在用本色演出,扮演起青春期的叛逆少年可谓是得心应手。可以轻而易举发现,他在电影里的桀骜不训和电影外的年少气盛几乎是一个模样,正是这些复杂的原因让钮承泽在后来经历了比常人来得更猛烈的成长伤痛。
1982年,钮承泽在王童导演的《苦恋》中饰演少年凌晨光,这个主人公还是个小画家,他那会面红齿白,眼珠子溜转,看起来特别的灵。当时侯孝贤和陈坤厚正处于亲密无间的合作状态当中,互为导演和编剧摄影,到《小毕的故事》,由侯孝贤和朱天文担任编剧、陈坤厚导演,他们正为找不到适龄的小演员而发愁,制片人就向他们推荐了《苦恋》里的小孩,说他演得不错。侯孝贤和陈坤厚就把钮承泽找来,见面后就决定了由钮承泽来演小毕。尽管电影里面的小毕也有儿童和成人时期的演员,不过钮承泽占据了压轴部分的少年时期。对钮承泽个人来说,《小毕的故事》里的毕楚佳也和他的青春有莫大联系,他出生在一个外省家庭,父亲是一名军官也是画家,他的外公是个将军。朱天文小说里的人物设定对他而言实在再熟悉不过,想要出彩并不是太难的事。
当时台湾的观众都厌倦了打打杀杀的黑社会写实片、琼瑶剧还有政策宣传片,带有乡土气息和无限亲和力的《小毕的故事》一出现,立马受到了热捧和欢迎。《小毕的故事》拍完两个月后就上映,上映第一天,钮承泽自己跑去中国戏院看,他被电影院外的情景吓到了,观众拍了长长的队伍,从这个街口一直延伸到下个街口。钮承泽和观众一起看完电影,出来后觉得他们看待自己的眼光都变得亲切和友善。那会钮承泽才意识到一部好电影原来可以有这样神奇的功效,更让人兴奋的是自己也是其中一分子。
演完了更接近个人经历的青春,钮承泽没有放慢脚步,他的青春开始跟另一个人的青春时代发生化学反应,这人就是今天的华语大导演、台湾新电影旗帜人物之一侯孝贤。随着《光阴的故事》和《儿子的大玩偶》的上映,台湾新电影气势如虹,一批年轻人立志要改变台湾电影的局面,竞相推出新作。侯孝贤也筹拍《风柜来的人》,借助这部作品,他真正确立了超级长拍镜头和个人美学风格。《风柜来的人》是侯孝贤电影创作的分割点,从第一个镜头开始,侯孝贤便宣告了自己的改变,演员的朴实表演、过剩的青春热量和宣泄过后的迷茫,这些都跟侯孝贤的成长大有关联。对比《童年往事》里的阿孝咕,成天出没在高雄凤山城隍庙一带,逃课贪玩、拉帮结派、围堵打架,无所不作。侯孝贤在访谈中承认自己拿刀跟人火拼过,黑夜里火花迸射,很是刺激,而且这种火拼一般不会出人命。这种厮混在镇上的小混混就是那个年代的真实缩影,每个地方都能找上一群。然而过得了成长过不完人生的坎,他们一样会不知走往何处去。被问及如果不拍电影能做什么,侯孝贤承认这确实很难想像,不过他认为不管做什么,是流氓是推销员还是别的什么,如果认真做,做到底的话,其实都是一样。
在拍摄现场,侯孝贤给钮承泽指导表演,这种启蒙无疑是醍醐灌顶的,侯孝贤要求钮承泽不要用嘴巴而是用眼神去演戏,理解人物的情感而不是去想像。因为侯孝贤本人也有一些非职业的表演经验,更多是一些个人生命体验,他给钮承泽讲解父亲死了应该是怎样的一种表演反应,透过一件具体事情去找到属于自己的人生经验。电影来源于生活,《风柜来的人》里海岛上的年轻人无所事事,争强好胜又爱斗狠,这一半说的就是侯孝贤自己,侯孝贤在钮承泽身上投注了非一般的情感,塑造的人物形象真实生动。也难怪贾樟柯会说电影拍的是一群台湾青年,但总觉得是在讲我山西老家的那群朋友,就连韩国的李沧东等人也大受影响。
对话钮承泽
我们那个年代导演是高高在上的,绝对的威权,可是侯导是我碰到的第一个其实比较像朋友的。他不跟你讲太多,但是他会给你一个比较舒服的情境,然后给我一些很好的提醒,那是我一辈子受用的。我现在也会这么跟我演员说,比方侯导曾经说过,永远不要用你的表情演戏,要用你的眼睛演戏,换句话说,表演不应该是挤眉弄眼,追求一种形式上的东西,而应该是发自内心的。
我记得在《风柜来的人》有一场,朋友们之间在打闹,接到了家乡来的信,说我父亲过世了,然后跟他们说我爸死了。想当然的,我爸死了,那是一种慌张、悲伤,侯导不要我做一个想当然的表演,这件事情对我很重要。透过导演的一再要求,我知道了表演不是只有一种可能性,而是你要不断的去找到那个如果,如果不是这样,还能怎么样?透过这件事,我想到我自己的一个人生经验,我在小的时候,有一天我被爸妈带去朋友家玩儿,那是一个两层楼的房子,然后我们小孩都在楼下,想要找床底下的零钱去杂货店买东西。床下黑黑的,我们就点燃一个蜡烛,推到床下,然后床就烧开了。大人都在楼下,小孩在上面都吓死了,冲到楼下,然后跟他们说失火了,可是没有人理我,因为我是笑着说的,那时候我是如此的慌张,如此的担心,可是我却笑着说这件事情。就是侯导那一个要求,让我联想到我自己生命的经验,于是我知道在某些片刻,其实它不是那么的想当然是有一种答案,所以我觉得侯导给我很大的,很好的影响,当然还有他对在电影上面,他的艺术成就,他的人格魅力,都是我学习的对象。
② 青春已逝之生存之道
青春时代的事情总难免有共通之处,到了1985年,钮承泽走过了成人礼,轰轰烈烈的青春终于也要散场了。无论是在钮承泽的自述还是借助台湾新电影的作品列表,除了《香蕉天堂》等少数一两部电影,之后有整整十年没他钮承泽什么事,新电影也接受了早夭的命运。钮承泽跟侯孝贤的合作也随即中断,这个时候他已经明白,如果自己以后当导演靠拍侯氏风格的作品是出不了头。换话说,侯孝贤只能用来敬仰无法被模仿,认识到这一点的钮承泽无疑比后来二十年里那批台湾电影人幸运很多,他们中的许多人大耍长镜头,摆弄固定机位,不管是真学还是假作,统统没什么市场。
回忆起这两部电影,钮承泽说到了校园时代的事情。由于成名太早,同龄人难免会寻事挑衅,他也遇到了一群朋友,他们给他提供了安全感,不受欺负。另一边,演过功夫片的颜正国,由于小有名气,常有同学要找他“比武”,后来不慎结交了坏朋友,吸毒盗窃绑架勒索,酿成人生惨剧。还好在钮承泽这里,大家只是一起挥霍青春,证明义气,并没有做一些出格的事情。前面说到了钮承泽演艺道路的坎坷,也许是外型限制、也许是重心有误,他拍完邵氏的《唐朝绮丽男》就找不到自己的位置。现实生活中放浪轻狂,难以振作,就此低沉了好久。一直到后来转入电影幕后工作,涉足电视剧领域才焕发了能量。到了那会已经是新世纪开始的事情,钮承泽也三十好几了。
钮承泽在2000年开始导演工作,后来成立红豆公司,开始拍摄制多部影视剧。台湾偶像剧也在这阶段悄然流行起来,随着网络条件的发达,豆导和豆子的昵称也开始传播到海峡这边来。钮承泽接连推出了《吐司男之吻》、《求婚事务所》和《我在垦丁 天气晴》等多部电视剧,这最后一部里就出现了阮经天的身影。作为年轻的80后一代,赵又廷与阮经天跟台湾电影其实没有太多的事,他们就是从演艺圈进入影视圈,得益于偶像身份,依靠剧集走红。因为这个新世纪十年的大多数时间里,台湾电影一直没什么值得称道的事,持续那种就剩最后一口气、没能死绝的尴尬状况,直到有部叫《海角七号》的电影破冰而出,那会是2008年。这一年,钮承泽也推出了“伪纪录片”《情非得已之生存之道》,掏了一把心肺,不过低调收场。
③ 天廷双帅的青春
赵又廷家境良好,在加拿大长大,受的外国教育。他坦言自己对台湾新电影时期确实陌生,为了获悉背景知识,他直接把《小毕的故事》到《悲情城市》的那些电影找来观摩一看,取取经。他的青春没有太多事,不过对于年轻人把友情放在第一位那是深有体会。在那个特定年纪,他们常常会对方视作唯一甚至超过亲情和爱情,是为兄弟情,这点和《艋舺》多少有些相似之处。他扮演的蚊子是转校生,对周围一切都充满陌生好奇的心理,所以演起来也是得心应手。
阮经天出身军人家庭,由于时代不同,他的成长岁月有很多朋友,但肯定没有那么多的打打杀杀,毕竟他和赵又廷现在还处在青春边缘。阮经天觉得在一个没有足够开放的年代,年轻人对外面世界会感到懵懂未知,因而处理起事情自己也说不清楚是为什么,有时候也只是想为朋友好。他视豆导为师父,距离钮承泽的年轻时代虽然不远,自己还是会觉得设想可能跟那会的现实有差距,所以做了很多相关准备。对《艋舺》里蚊子跟和尚的情感,他们都觉得是义字当头,友情没得说。至于志龙那边有没有一点爱在里头,那看大家自己怎么说了。青春这回事,但求一个无悔。
对话阮经天、赵又廷
阮经天:我一直是一个朋友蛮多的人,只是像在《艋舺》里面这样进到自己生命的朋友其实是不多的。我相信对每个人都一样,那种朋友的关系,很难用言语形容,就是希望彼此能够帮助对方更多,那是很单纯的知己。成长过程当然有这样的朋友,但是绝对不会是多的。和尚对太子的感情,有人认为是爱情,其实我和豆导一直在讨论,后来我们想出来了,往往我们在成长的过程当中,在17岁的年纪,有些东西是懵懂,是未知的。在那个年代之下,相对的也并没有那么开放,所以其实有那么一种可能是在那个时空环境里面的人,在那个状态之下的人,就像和尚,他自己也搞不清楚,对这种到底是友情,还是爱情
赵又廷:对于友情,其实拍完电影之后才慢慢了解。以前往往都觉得朋友嘛,约了就去,也没有原因,不知道为什么,你一定要帮朋友的忙,可是拍完电影之后,我们才了解到,原来那个就是所谓的义气,原来那是男生和男生之间很在乎的事情,就是在那个成长过程,我们曾经都把彼此当过唯一,甚至它的排名在爱情或者是亲情前面。我自己,因为小时候去加拿大,所以对电影中80年代的故事不太了解,所以做了很多功课,了解当时的状况是什么样,之后就把自己的形态调整到当时的状况和角色的样子。我觉得戏中的蚊子跟我一样,是不熟悉这个环境的,因为他是转学进来的。当大家去看《艋舺》华丽的80年代的时候,其实随时充满着新鲜感和好奇。
④ 台湾电影的青春
台湾电影脱离模仿复制、真正得以被称之为“台湾电影”要从新电影时期算起,自那时侯开始,青春成长一直是个经久不衰的主题,甚至整个台湾新电影就是一个和成长有关的大故事,朝气蓬勃又很快消逝,有如樱花般绚烂,然后他们的影响一直持续到今天,由钮承泽等年轻一代导演扛过了青春片的大旗。开山的《光阴的故事》、《小毕的故事》,经过《风柜来的人》到后来《我们都是这样长大》、《期待你长大》,杨德昌、侯孝贤、陈坤厚、柯一正、廖庆松等人都拍过青春成长题材。中间有《尼罗河的女儿》的少女心事,有《少年吔,安啦》的涉黑少年,然而影响不大,成功率低。
不过杨德昌在90年代的《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马上树立了难以匹及的标杆,影片完整述说了一个关于时代和人物的庞大主题,处理其中政治、利害和情感关系的纠葛更是浑然天成。电影不仅被称为最好的台湾青春片,放在整个华语电影圈里同样无人出其右。再到《麻将》时,杨德昌把对台北的失望完全发泄了出来,愤青情结颇深。90年末,张作骥接过了青春片的重任,两部“光系列”《黑暗之光》和《美丽时光》富有动感,真挚感人,《蝴蝶》里的暴戾青春更是有可借鉴的地方。进入2000年,台湾电影涌现出校园青春片的一次热潮,这些电影往往结合推出偶像、同性情愫、幽默搞笑、音乐励志、美丽风光等元素,流行一时。从某种角度来说,《艋舺》把目前的台湾青春片发挥到了商业的极致,可以作为十年小结的成功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