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娱乐讯 4月16日下午,《万家灯火》作为17届大学生电影节入闱影片之一亮相中影电影院。这是一部以平民视角拍摄的电影,影片以北京南城百姓的生活变迁为主线,以金鱼池危房改造为背景,讲述了一群平民百姓的喜怒哀乐,一系列真实生动的生活场景让人倍感温情。看似平常,最奇崛。
这部电影改编自2002年公映的话剧《万家灯火》,也是为迎接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而打造的一部讲述平民生活的电影。当年的话剧叫好又叫座,电影版的《万家灯火》自然也让观众们有了更多期待。本片导演安战军曾执导过《看车人的七月》、《一年又一年》、《美丽的家》、《胡同里的阳光》等作品,向来以演绎北京胡同生活见长。他曾在首映礼上表示,“我熟悉胡同和胡同里的那些大爷、大妈、哥们儿、大姐,他们曾是我的邻居和亲人。身居破败房屋、为生计奔波的小人物们,在艰辛和烦恼中仍然保持着自嘲的乐观,保持着自尊与对生活的憧憬,这一切都让人们含笑流泪。”这些可贵的心态影响着导演的创作,让他给我们带来了《万家灯火》这部现实主义的力作。
嬉笑怒骂皆生活
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金鱼池筒子楼邻里之间那种浓浓的邻里情再次于平淡中让人感动:停电后肉轱辘在众人的怂恿下改装保险丝;何老二媳妇临产被大伙七手八脚抬进医院;同样落魄的哥儿几个凑份子送落魄的贾明出国;何老三把房子让给二哥二嫂住,结果夫妻俩忘带结婚证到了宾馆开不了房……多处的细节处理折射出了这个虽然贫苦、拮据的大杂院里浓浓的亲情、友情以及爱情。这些在平凡生活琐事中所展现出来的美好情感,是影片最打动人的地方。
有人说“没有北京人不敢说的,没有广东人不敢吃的”,北京人善侃,这是种文化,在胡同里听两个老北京侃大山、抬杠可以说是一种享受。也正如《万家灯火》中那些乱哄哄的笑骂场景,这才是社会底层人物的本色。老北京人特有的贫嘴和神侃,有时带有那么一点点自嘲,但又透露出皇城根脚下的自信。他们喜欢掰扯大道理,当着政府的面也说得头头是道。他们喜欢议论国家大事,有时也好讲个“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即使身居陋室也不忘人类面临的三大生存危机。
喜忧最是小人物
窝囊的男人何老二、守寡大半生独自拉扯大三个儿子的何母、为了生计远赴国外打工不得志的画家,众多个性鲜明的人物角色互相碰撞出精彩异常的电影火花,令人心酸而又倍感亲切。
刘桦饰演的何老二是大部分处于社会底层的“大老爷们儿”们的一个缩影,他宽厚温和,有点收藏小破烂的爱好。既要承受生活的重担,必要时还要充当老婆的出气筒。他胸无大志,却对妻子百依百顺,对家庭极富责任感,对朋友推心置腹。拆迁分房子了,当妻子儿子再次出现在他面前的时候,他也只是简单一句:“房子宽裕了,如果可以,就回来吧”,尽显小人物历尽沧桑后的宽容、平和、坦荡。
无论情节是否有不合理的地方,金鱼池居民在日复一日的琐碎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苦中作乐式的幽默,仍然能够打动观众的心。在影片中出现的人物,是你,是我,是在烟火世俗中生活的每一个人。
他们本善良
林秋一直坚守着追求月儿的梦想,他成功了;艺术家也坚持自己的毕生致力于艺术的理想,最终只不过是一种扭曲的变质的坚持;老三一直坚持着拯救地球的愿望,却因为没有人理解而备感失意;何老二一直沉湎于自己的古董玩意儿,隐忍了太多的他,竟然终于因为妻子砸了自己命根子跟妻子离婚了。老三将自己的房子借给淋坏了房子又有身孕的老二一家住,自己和妻子边轧马路边追忆当年青涩的恋爱。只是,经过了生活的碾压磨练之后,那些浪漫而美好的东西都已不再,也没能挽救两人的婚姻。这一切仍然源于筒子楼的蜗居,女人的一生最怕蹉跎在没有光亮的岁月里。
他们本是善良的。只是,在面对生活无情的磨练时,他们手中所攥的牌是上帝发的,在放弃与坚守的艰难抉择之间,扭曲了自己。或许影片更想传达的是这群可爱的人们的精神,亦或许,我们的人生中确实包含着太多的无奈与失落。
只是我们太年轻
观影过程中观众们爆发出了一次次笑声,但同时,影片中也有很多细节引人深思。正如在该电影的见面会上导演谈到如何展现主旋律时所言:“我拍电影,首先是要让观众坐得住、被感动,否则就是失败了,是让观众在感动的同时去思索里面的含义。”
影片在老二一家回“新家”的欢声笑语中结束,或许这只是一个美好的憧憬而已。而这欢声笑语之后,仍然有浅浅的哀伤。当春天到来的时候,每个人的生活也有了转机,但是仍然各有各的无奈与艰辛。老三失去妻子的悲痛,出书而售不出的无奈;艺术家虽然办上了画展,却出卖了自己……或许影片所要传达给我们的正是一个真实客观的社会现状,这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也许人生和生活都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总有大起大落,否极泰来,峰回运转。我们都不过是市井良民、凡夫俗子,在一日复一日单调枯燥的生活里面,渐渐磨掉了自己的棱角与最初的梦想,成熟了却也失落了。或许多少年以后,当我们再看这部影片,会在银幕上发现自己的影子,会看着银幕上形形色色的人们的嘴脸,发出一些自嘲和无奈的感慨:人生如戏,原来那时我们只是太年轻。
(北师大学生记者 靳利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