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娱乐讯 5月5日,第17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入闱影片《星海》分别在中影电影院、北京师范大学北国剧场与大学生观众见面。中影电影院的放映结束后,身为夫妻档的两位导演肖桂云、李前宽亲临现场与大学生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
音乐没有国界,但音乐家却有祖国
星空的广袤与大海的深沉承载了一个少年对于音乐纯纯而执着的梦想,但在逐梦的途中,道路并不平坦。冥冥中的定数似乎告诉人们命运的存在,同时又暗示着人们通过自身抗争改变注定的命运,这是电影《星海》给观众的生动一课:在成长的过程中,一些爱被渐渐忽略或习以为常,但《星海》却触动了心中一直存在却少去触碰的对寻常母爱的感恩。于是,电影落幕,冼星海为母亲(徐若瑄饰)在钢琴前纵情弹奏,母亲声泪俱下,观众起立鼓掌,热泪盈眶。
故事发生在清末民初的澳门,作为活得比普通人更低微的一群人——疍家人,他们“可食皇家粮,不可居皇家土”,于是以船为家,漂泊海上。他们的生活有着许多被鄙夷、被忽略、被强制的无奈,于是电影中的母亲,隐忍而坚强,她当掉自己的手镯给儿子读书;她在儿子被私塾先生开除时冒着大雨在先生门前长跪不起;在遭受许多不公平的待遇之后,她寄希望于儿子能够好好读书出人头地;虽然也曾软弱,却尽自己的努力,为年幼的儿子撑起了一片天。母爱是贯穿于电影始末的主题。
大海是电影的背景,或宁静或汹涌的大海不理会人间的悲欢离合,于是电影中有这样的场景:星海和外国好朋友蒂娜无忧无虑地追逐玩耍,此时的他们没有民族的界限,也无相互的欺压,他们的友谊只是“你吃”,“我不吃”接着不自觉咬上一口的纯洁;同样是在海边,星海的阿公教会他“冼”“星”海”几个字,星海笑着叫着自己的名字,仿佛诏告天下一般,“我叫冼星海!”;还是在海边,抓着外公减下来的辫子,星海的母亲和星海奔跑着庆祝民主革命的胜利,庆祝他们将至的好日子;但同样在海边,星海的母亲和星海披麻戴孝,祭奠阿公,因为阿公出海驾驶的小船被葡萄牙的船只撞沉,阿公再也不会回来。纳百川的大海接纳了人世间的悲喜,影片拍摄过程中,由近及远,最终人与大海相比,变成微小的一点,在苍茫的大海面前,也许人要改变自己的处境,真的不易。
苏有朋在剧中出演冼星海的音乐老师,他教冼星海钢琴,更教会他“音乐没有国界,但音乐家却有祖国”,融爱国主义于无形。影片展示了鲜为人知的冼星海儿时的经历,讴歌了星海母亲善良隐忍的性格以及感人至深的母爱,以及世事背景下的爱国热情。
由母爱到家国之爱
《星海》放映后,导演肖桂云、李前宽到场与大学生见面。
两位导演讲述了《星海》的创作初衷,“前些年我们去澳门,一个老同学给我们讲澳门的历史涉及了冼星海的童年,当时觉得在这样东西方文化融合的复杂背景下,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我们应当把它搬上荧幕。”但尽管背景很丰富,但资料可考得很少,于是,两位导演也将自己的童年往事放到星海身上。“每个人都会感受到母爱,每个人也都有追求自己喜欢事物的乐趣,但当我们长大去看母亲童年对我们的呵护,那些关于爱关于美的往事,才恍然知道母爱有多么伟大。这部影片就是讲述的一位极有天赋的孩子,但同时却是一个疍民,他如何成长成才,由感受母爱上升到对家国之爱的过程,这种升华了的爱会跨越时间地点”,导演现场对电影的主题进行诠释。对于电影是否会拍续集的疑问,导演表示大致会表现冼星海在巴黎的境况。
《星海》中徐若瑄的表演令人惊艳,电影中她不复一贯的光鲜亮丽,而是素颜出镜,而在见面会现场,肖桂云老师告诉大家徐若瑄为角色需要和电影拍摄效果还足足曝晒过三天,拍摄时光脚走在布满小木刺的木板上也无怨言。现场有观众询问导演徐若瑄特质与角色选取的关系,导演作答“也是在一次电影节,我们见到了徐若瑄,吸引我们的是她那会说话的眼睛。她很有南方女人的特点,眼睛大而深,所以我们相信他能担负的起这个角色。虽然有人在开拍前曾质疑过我的选择,但我相信一个好演员是能胜任这种挑战的。”两位主创无疑道出了徐若瑄的的敬业精神,令人钦佩。
(北师大学生记者 何新)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