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完全解码《唐山大地震》(4)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7月14日02:57  金羊网-新快报
完全解码《唐山大地震》(4)

解码《唐山大地震》

完全解码《唐山大地震》(4)

■《唐山大地震》在唐山首映,启用495平方米的全球最大电影巨幕进行放映

完全解码《唐山大地震》(4)

人物关系图

完全解码《唐山大地震》(4)

小演员片场日记

  徐帆:内心一直澎湃,表演一直冷静

  冯小刚用“接地气”来形容身为妻子的徐帆,更表示“她一个人撑起了整部电影的魂”。而她被别的演员夸赞最多的还是在表演的“爆发力”,作为撑起整部戏的关键人物,她并带着一众演员在平实的表演里走得更远。

  “没了,才知道什么叫没了”。这是徐帆电影中说得最多的一句话。电影中饰演龙凤胎的妈妈李元妮,背负太多悲情,却仍有让人感动的个性。“救儿子还是救女儿”的选择题成为她心中永未曾结束过的痛楚,与张静初的那一场母女相认的戏,成为电影重磅催泪弹。徐帆说自己能出演这个角色是一种缘分,“拍戏就是我的工作,拍戏瞬间的冲动吧。”看过电影的人相信那是一种必然。

  角色:内心一直很澎湃

  记:你和冯导合作过那么多部电影,这次合作有没有发现他和以前有什么不一样?

  徐:他没怎么给我约束和一些条条框框,给了我极大发挥空间。其实拍喜剧和灾难片,对于导演来说,可能都要十分严谨地对待。这个问题更适合去问他本人。当然会有不同,因为从影片的题材上首先就不同,合作的演员也不同。另外这样一部戏,能够从一定程度上唤醒观众的共鸣吧,所以我们每一位工作人员所持有的表演状态和表演态度都是“新”的。

  记:看到剧本后,你的心情怎样,为这个角色做了哪些准备?

  徐:我很为剧本里的人物所感动,因为剧本里的角色有温情的时候有悲伤悲痛的时候,我内心一直很澎湃,这种心情从开始持续到最后。不必说特殊的准备吧,就是说唐山腔,没有情景环境,我很难有那个情绪。我要先去把那大段台词一起全部攻克,但我并没有刻意地去学习,因为之前有过保定话的基础,唐山话说起来并没有特别的费劲,你知道语言是很需要语境的,不过后来都在现场现学现卖,和大家边聊边感受,就会在表演过程中自然而然的流露出来了。剧本只是一个很主观的形象,真正的情绪也好,状态也好,是现场的氛围和所有地演员大家一起创造的。

  表演:没有刻意去营造一种状态

  记:从青年到老年,你出演的角色时间跨度很大,有哪几场戏觉得特别难演?

  徐:这个角色看似外表特别坚强,内心却非常轻,这种轻表现在她的孤单,她必须带着她的孩子从完全的零开始建立那个家,没有这个经历的人就很难演出来,内心戏可能难度比较大。但如果说哪几场戏特别难,我倒没有什么体会。因为整部电影相当顺,太顺了,就是一个很流畅的整体,所以没有碰到断层的地方。我在唐山大地震中的戏份并不是最多的,说起难演的戏份,其实每场戏都很难演,也都不难演,只要保持了一份平和的心态已及表演过程中的冲动就可以把自己的角色拿捏好吧。

  记:这个人物经历了丧夫、丧女的心路历程,你如何使自己一直处于那样一种失去的状态?

  徐:其实这个人物一直处于一种失去的状态中,即使是救回了两个孩子,但丈夫失去了,家庭失去了顶梁柱。即使全家人都健在,那个苦心经营的家也失去了,无论何时何地,她都失去了很多东西。作为一个母亲、妻子又是一个家庭主体,我的心都好像被挖去了一块。只要你走进剧本,你自然而然就会有一种那样的失去的状态。

  表演是演员的一门功课,在任何一次表演过程中,我都没有刻意去营造一种状态,都是很自然的一种现场情绪的表现。看到很多群演的真实表演,因为很多人都是亲历过唐山大地震或者身边有亲人经历过那样一场灾难,所以在现场,用眼睛看到的更加直观,看到他们的状态就足够我用了。

  记:你成为了引发最多眼泪共鸣的部分,你在表演时,如何控制那个度?

  徐:这个片子中,有的时候我需要很压抑自己。我并没有刻意去控制。只是戏外有一份平和的心态,然后才能在表演过程中冷静地应对每一场戏。《唐山大地震》诉说的亲情不是某个人。大爱的母亲和不能原谅母亲的孩子,这个矛盾冲突更加让人为当时的灾难痛心。其实我没有刻意要把《唐山大地震》塑造成一部催泪电影,只是当时那种情绪,会自然而然地吸引人到那个情景里去,为里面的人物哭为里面的人物笑。而母亲可能永远是付出最多的那个吧。

  记:电影中还特别设计了你不肯嫁给邻居的段落,这对塑造你这个人物有什么作用?

  徐:更加突出这个母亲的良苦用心,电影里的矛盾可能会更集中了。因为我连孩子都只能救一个,我只能尽我的能力去救那个我知道是活着的孩子。这样的话,我觉得这个人物只会倾尽全力地把孩子放在首位,什么都为孩子考虑着。自己的事应该就不那么重要了。我塑造了只是一位平凡的母亲。你刚才说到的那场段落,只是一个母亲本能的所作所为。你想啊,她连自己的孩子都没有了,又何谈去嫁人呢?

  对手:年轻演员的表演让我很尊重

  记:有人说和老一代的演员相比,张静初和陆毅的演技显得有些稚嫩,你认为呢?觉得他们两个表现得怎么样?

  徐:其实演技还是脱离不了生活的累计和沉淀。我不能去评判他人,因为我本身也是一个一直在学习的演员。在这部戏当中,比如说李晨还有其他几位年轻的演员,他们的表演让我很尊重,他们的表演完全褪去了青年的稚嫩和华丽,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朴实的,稳当的表演气质。

  记:原著和电影相比有很大不同,在你来看,电影改编后的效果是不是更好了?

  徐:原著和电影都有长处,通过不同的媒介表现出来,效果也会不一样。希望电影版能给大家更大的冲击。这就好比羚羊和金钱豹,都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你要我做比较,我认为并没有可比性。

  母爱:我希望自己少一些啰嗦

  记:拍完这部戏和看过影片之后,最强烈的感受是什么?

  徐:活着真的很美好,珍惜生活,更多地去关注身边的每一个人。更加能够理解母亲,更加能够体会到母爱的深重和伟大!

  记:现实生活中,你是一位怎样的母亲?

  徐:我希望我的孩子能多笑,我特别喜欢笑的孩子。笑是表达一种快乐,我能直观地感受到她的内心世界。我跟孩子交流的时候,会去倾听她的内心世界是怎么想的。小孩子跟大人的世界不太一样,需要花更多的心思去了解。我是一个很善于倾听的母亲,很快乐的母亲,和所有平凡的母亲一样。

  从出生到现在,我花了40多来体验母亲的生活,这个电影的创作过程是很自然的流露。我听不到女儿的声音,只能听到儿子的声音,那时容不得你去复杂地去想。至于对待孩子,我觉得严厉和关爱是对等的,长远来看,你和孩子是要交心的,不是要成为仇人。很多母亲都会啰嗦,我希望自己少一些啰嗦。

  名利:得奖的事情从来没想过

  记:有没想过这部电影会给你带来很多荣誉?

  徐:得奖的事情从来没想过,用很特别松弛的态度来演。这个戏不是让你花哨去演的。剧本的结构和细节非常丰富了,老老实实把故事透过我的身体表演出来。我的创作方式就是快冲快进,从戏里抽离出来时,还能够投入去做别的事。好多东西剪掉就剪了,留下的一定是更重要的,我不会和剪掉的戏去较劲,全都留下观众肯定就坐不下去了。

  张静初:人从小到大都在不停地失去

  ■新快报记者 梁晓雯

  在电影中张静初饰演被母亲放弃的女儿——一个因为地震和亲情双重伤害之后紧闭心门,甚至有些冷酷倔强的角色。冯导说她是一个“体验型”的女演员,她的表现可圈可点,看似普通的外表下面是一个被困32年始终不得爆发情感的囚徒。

  “不是我不记得,而是我忘不掉。”这是心灵受到巨大创痛后无法原谅的心情,也是张静初在《唐山大地震》中的人物写照。

  选角:在众多选择中冯小刚肯用我,就是一种信任

  记:听说导演选过很多女演员,你认为自己身上是什么吸引他最后选择了你?

  张:之前陈国富导演约我一起吃饭,还要求我要卸妆参加。去了才发现冯小刚导演也在,他给我讲了这个故事后我感觉非常震撼,才知道他在筹备这个戏。冯导之前看了我演的《孔雀》《门徒》等,觉得我还比较适合这个角色,之后就很自然地发剧本给我。我想有和我竞争的人,只是我不知道是谁。没选上并不能代表演员不好,导演一定是选最合适的,所以主动权不在我这。

  记:看到剧本后你的心情怎样,做了哪些准备?

  张:我看完剧本就嚎啕大哭,心里痛得不行。当时看了很多资料图片,而且当时在汶川大地震中有太多类似的生离死别的故事,去相信这个故事并不难。我更多的心思放在如何理解母女情,寻找妈妈传达给她的一种信息——自己在妈妈的心目中一直都活着。后来跟导演一起聊出“收藏课本”的情节,让她相信自己活在妈妈心中,找到她内心过程的逻辑性。

  记:都说小刚导演是一个特别会磨练演员的导演,你有体会么?

  张:他的要求就是把这个人物处理得非常淡化,希望这个女孩是那种与人擦肩而过并不会让人觉得是有故事的人,把人物的力量都放在最后来爆发。我一开始觉得应该让大家看到她内心的纠结,但导演可能认为把过于复杂的内心全部表现在外反而太单一了。冯导是一个很了解生活的导演,用很日常的台词却能打入人的内心。比如陈道明老师有一场戏是战友约他一起过年,他说:我就不去你们家过年了,登回来了,我们这也是一大家子呢。这是冯导加的台词,原本只能算上两个半人,可父亲却说是一大家子人,让人更加心酸。

  记:拍摄过程压力大吗?最难演的部分是哪里?

  张:更多压力可能是这个人物非常不好演,尤其是到最后母女相认的那段,心里很难迈过这个坎,因为我觉得剧本里没有特别能说服我去和妈妈相认。我和导演一直在聊怎么样能让女儿原谅妈妈。这部电影与冯导以前的电影很不一样,他个人也是非常非常重视,要不然他找来的演员也不会完全不考虑知名度,并没有整合最强大的明星阵容。他对待这个事情很严肃的。他选了我就是一种信任,在众多选择中他肯用我,也在某种程度上化解了我的压力。

  拍档:

  陈道明有才华,徐帆有爆发力

  记:你如何把控角色的心态变化和年龄跨度?

  张:当初17岁的角色有考虑找别人演,但是看过我演的《芳香之旅》还有《红河》后,觉得我的可塑性很强。方登的心路历程并不像原著中那么清晰,但是整个剧本“群相式”的人物力量比原小说更为加强大。对于地震,我想生死对于我们来说是又远又近的事情,生离死别的概念是一个残酷的话题,但实际上离每个人很近,这也是很多人看电影感动的原因。

  记:陈道明是演戏很厉害的演员,与他的合作感受最深是什么?

  张:陈道明是一个很有自己主意的演员,基本上不会按照剧本出牌。他能把自己很多个性,很多个人魅力都放进角色里。他与原剧本中的人物性格相比,改动非常大,有很多自己的理解。他给我印象最深刻的不仅仅是对手戏,而是他本人非常有才华,电影中挂着的书法全都是他自己写的。我非常震惊他的字写得那么漂亮,我爸曾说字是人的另一张脸,我就指着字逗陈老师说“您不仅脸长得帅,这张脸更帅。”

  记:你与徐帆最后相认的一场戏是情感张力最大的一场,两人如何给对方互动?

  张:徐帆的表演就是一个火山,能把冰山都融化,她太有爆发力了,也许作为这个女儿很多人会觉得永远不能原谅自己的母亲,可是当你看到像徐帆那样一个妈妈在你面前声泪倶下、撕心裂肺地问你这三十二年到底去了哪,一下子得到融化的主音,因为明白了这三十二年妈妈是怎么过来的。导演觉得我不一定要哭,不一定要融化,但是我没法控制地流泪。

  遗憾:希望电影能有四小时

  记:看过影片感觉如何,哪场戏最打动你?

  张:我还没有机会看,我想之后去看IMAX版的。我觉得最感动的有两场,一个是帆姐饰演的母亲给女儿道歉下跪,另一场是女儿在墓地原谅妈妈。帆姐的情绪就像火山爆发一样,引人入戏,让我一下就控制不住了自己的情绪,自然而然也就原谅了母亲。而墓地的最后一场是在情绪上极端的爆发和释放。之前导演希望我不要太流露自己的情绪和情感,我感觉自己像被捆住了一样,直到拍完这最后一场。

  记:你如何看待灾难题材和里面温暖的部分,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张:看似惊心动魄的灾难片,不像是生活里的事情。在灾难外壳下,讲了一些人生的必然过程,比如人从小到大都在不停地失去,可能失去外婆、父亲,戏里看似极端的情境,其实每个人都会碰得到亲人的离别,再比如长大后组建家庭又破碎,然后又衍生出新的家庭。会唤起我们的爱,可能生活压力太大了,我们没有精力和能力去关注别人的事情,特别没有能力去爱,甚至有些“爱无能”,像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很多人都会同情难过,会非常想帮助别人。有那么多不幸的人,应该感恩自己的幸运,涌起去爱身边的人的力量。哭完以后,心里头还是会有温暖的感觉,这就是内心升起的悲悯和爱温暖了自己。

  记:有人说,电影就是个遗憾的艺术。现在回过头去看你的表演,你自己觉得有哪些“遗憾”之处?

  张:当然是有遗憾的,因为有一些我很喜欢的场景,因为篇幅而没有收录,确实有一点可惜。有时候在想,要是电影能有四小时就好了,要是能分上下集就好了,那样可能人物会更完整。

   看明星八卦、查影讯电视节目,上手机新浪网娱乐频道 ent.sina.cn

相关博文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