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城晚报记者 李丽 黄辰星
刚刚过去的6月,总共有84部电影从电影局领取了公映许可证,但真正上映的只有25部,而这些有幸上映的影片票房无一令人满意,大部分成了“炮灰”。但即使现状残酷如斯,依然无法阻止中国电影圈的继续“繁荣”———仅6月11日至6月30日的短短19天中,广电总局便处理了备案影片121部,其中116部同意备案。
拍电影的资金从哪里来?实情是大量外来资本涌入电影圈。虽然很多片商都称没有亏本,但投资比票房高一大截的情况屡见不鲜,而且票房中的大头其实还要被影院和院线瓜分。为什么这么多人来拍电影?拍电影仅仅是为了赚钱?在中国电影表面繁荣的背后,暗藏许多说不清道不明的内幕。羊城晚报记者近日采访了多位圈内人士,不少人表示担忧,称现在的内地就像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香港,“从繁荣走到过剩,没过五年市场就垮掉了”。
新片扎堆
票房却无一过亿
【表面繁荣】
新片扎堆
票房却无一过亿
电影扎堆上映的现象,如今越来越明显。在本地院线公布的8月片单中,包括《阿黛拉的非凡冒险》(8月3日)、《全城戒备》(8月6日)、《天赐》(8月6日)、《永恒之火》(8月8日)、《恋爱通告》(8月12日)、《歌舞青春》(8月12日)、《近在咫尺的爱恋》(8月13日)、《米香》(8月13日)、《一路有你》(8月13日)、《怪物史瑞克4》(8月16日)、《外滩》(8月17日)、《迷城》(8月20日)、《春滋味》(8月20日)、《线人》(8月26日)、《山生》(8月27日)和《岁岁清明》(8月31日)等16部影片,好几部片子还选择在同一天上映。不少业内记者表示,有些影片连他们都没听说过,居然就要上映了,没有宣传和推广,将来的票房惨淡可想而知。
在这样的情况下,之前国产电影动辄过亿的情况将越来越少———除了像《唐山大地震》这样的巨无霸作品。在刚过去的6月,还没有一部作品票房过亿,被电影圈称为“黑色6月”。《叶问前传》的票房只有1300万元左右,成龙的大片《功夫梦》也不过是5000万元。新片也有惨淡的,阿娇主演的《出水芙蓉》上映一周才收获360万元。一位影院经理表示:“影厅和观众数量都是固定的,片子太多,每部电影的上映周期都得缩短。这就像一块蛋糕,太多人要来分,导致大家都吃不饱。”
【资本涌动】
有实干家也有投机炒家
今年前5个月,中国电影总票房达42亿元,几乎相当于2008年中国电影全年的票房总收入,业内人士推测明年中国票房将达到150亿元,如此好的市场是资本涌入的一大原因。“外行人”纷纷进军电影圈。
譬如,原本涵盖机电、化工、轮胎和地产四大产业的万达集团近年积极进军电影业,除了建影院,还当上由香港导演唐季礼主导的华大影业集团的“金主”,唐季礼筹备的新片《急先锋》便由该集团投资。
近年因投资影院和开拍电影而风生水起的星美影业,其老板覃宏最早是做铁矿石进出口生意的,他还有一个“著名”身份———北京“天上人间”夜总会的前老板之一。如今几部受人关注的新片如陈凯歌的《赵氏孤儿》、陆川的《王的盛宴》,星美都是主要投资商,明年据说还要投资六七部大片。而在此之前,《南京!南京!》、《无人驾驶》等片也都是出自其手。此外,“金牌经纪人”常继红离开老东家海润后,也是投身星美。
《十月围城》的最大投资方广东雅信,原本的主营业务范围涵盖新媒体、数字通讯技术等。此外,章子怡的《非常完美》投资方是网游公司完美时空。盛大网络也与湖南广电达成战略合作,双方共同出资6亿元成立盛视影业公司合拍影视作品。
除了真正想干大事的“转型派”,还有那些试图捞一票或另有居心的“投机派”。香港导演彭浩翔曾在今年的上海电影节透露,有煤老板投资让他拍电影,但理由只是为了捧红其女朋友。一位业内人士则说:“不要说煤老板,现在什么老板都有,甚至很多原本炒房的都来‘炒电影’了。很多时候大家看一部片子是某电影公司投拍的,但背后的金主另有其人。”
去年的金融危机也给了电影业一个机会。北京新影联副总高军分析,股市、房市还有其他多个经济领域遭遇重创,导致部分房地产业资金、风险投资以及境外投资进入了相对安全的电影业。后来华谊的上市,更是为众多“外行人”创造了一个令人眼热的模板。
■业内分析
担忧:
投资过热恐走香港老路
“现在的内地人蜂拥投资电影,情况就跟当年的香港一样。现在据说每年要生产700部电影,但大概有300部是上不了的———毕竟一年只有365天,就算每天上一部也不足以容纳那么多!而且,大部分投资人都不懂电影,所以亏本的比赚钱多。”香港资深电影老板向华胜在接受本报采访时表示出了对眼下电影圈投资过热的担忧。
一向研究香港电影市场的著名影评人魏君子也表示,现在内地电影圈的情形跟当年的香港“确实有点像”:“电影从本质来说也是一门生意。只要它能赚钱,自然就吸引了热钱。上世纪80年代末,新宝院线打破了之前香港几条院线自产自销的模式,大量电影开拍,很多外行人因此为自己的热钱找到了一个出路,香港电影也由此开始进入繁盛时期。明星们一年到头都在拍戏,郑裕玲同时接九部戏并获得外号‘郑九组’,就是当时‘盛况’的写照。”
投资过热会产生什么后果?魏君子拿历史来说话:“当年的香港电影业,从繁荣走到过剩,没过五年市场就垮掉了。”他分析,除了竞争日趋激烈,热钱急功近利的性质也是导致市场承受不了的一大原因:“每年开拍200多部戏,题材和内容都差不多,让人失去了兴趣,后来连跑去台湾和东南亚都卖不动。”他担心现在的内地市场也存在这样的隐忧:“我们常常见到一个职业制片人,到处拉些来路不明的投资,再搞些明星,就开始做大片。很多片子面目相似。电影毕竟是文化艺术产品,这样下去,早晚把市场做坏。”
展望:
“双向选择”将成投资主流
混乱的市场格局,迟早会迎来“洗盘”。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制片人告诉记者:“像炒绿豆、大蒜那样做电影的人,会越来越不受欢迎。因为现在的电影公司尤其是一些大公司,在选择投资伙伴的时候,会有一整套的考评机制。”
这套考评机制里最重要的一条并不是钱多,而是是否能“保证项目的安全”。该制片人解释:“只要是好项目,从来不缺人投钱,问题在于,你能为这个项目作多大贡献?很多时候,一部电影能否过审并没有一个明确的标准,如果投资方能保证这个项目顺利过审,就能得到电影公司的重视。”比如冯小刚的《唐山大地震》,背后有唐山市政府撑腰,“项目安全”自然就不成问题。此外投资方是否能及时付钱,为影片节约成本,帮助影片的宣传推广等都是片方所考虑的问题。
很多投资方所要求的投资回报同样不一定是钱。“现在很多投资人不在乎票房,他们更重视在这个高关注度的电影项目里占个位置,拿到项目之外的东西。电影对他们而言很可能是一个在商场或者政坛上的筹码,能用来换取比钱本身大得多的利益。”陈凯歌的《赵氏孤儿》和藏山风景区以及象山影视基地合作,后两者最看重的是影片能给当地带来的后续商业影响。
该制片人表示,这种“双向选择”将逐渐成为“洗牌”后的中国电影市场的主流投资模式。另一位圈内人也证实了这个说法:“我听说有个外行业的老板想投资某部电影,磨破了嘴皮,制片方也只给他100万元的额度,不能再高了。现在的电影不缺钱,大片更是如此,如果你没什么有用的资源,我凭什么让你参与进来?”
疑问:
“洗钱”“玩明星”是否存在?
从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进入香港电影业的资本中有不少是属于“黑钱”。一些“势力人士”通过拍电影,将来路不明的黑钱“洗白”。某男星在1993年申请移民加拿大时遭到拒绝,因为他被怀疑是黑社会成员,其中一个理由是涉嫌通过主演某些影片而帮助不法分子“洗钱”。
关于“洗钱”的方法,香港独立制片人余积濂曾这么解释:“先注册成立影业公司,然后投入重金拍戏。一部号称投资约200万港元的电影,实际投资却可以上千万,请最大牌的明星,在场地、服装、道具上不惜金钱,目的就是将‘黑钱’尽量花掉,即使亏损也不在乎,因为能卖影视版权,来自欧美、东南亚、日本等地的海外汇款纷纷流回公司,变成所谓的合法利润,‘黑钱’就这样被漂白了。”
这个敏感话题在内地是否存在?一位圈内人表示:“这种情况存在,但应该不是主流。到底哪些片子是(这种情况)则不好说,说了也没证据。”2006年,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电影卫星频道节目制作中心节目部主任陆红实曾语出惊人地说,中国出了很多烂片,原因之一就是“不少人拍片是为了洗钱”。
至于一些八卦问题,譬如是不是有很多人投资拍电影,就是为了“玩明星”?知情人告诉记者:“这种事情十年前肯定有,但现在越来越少,即使有也只存在于一些不专业的外行搞的小打小闹的片子。明星的合约有那么容易拿吗?就算你想玩谁,也没有谁能保证你就一定能玩到!这个社会谁也不傻,越来越少人会玩这些无聊的勾当。”李丽、黄辰星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