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唐山大地震》预防手册(下):不仅是苦情片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7月18日22:21  新浪娱乐
《唐山大地震》预防手册(下):不仅是苦情片

《唐山大地震》海报

  从各路媒体宣传看,《唐山大地震》已经成为传说中的“催泪弹”,其实早在业内试映之时,就有报道说散场后女观众哭到眼肿如桃,走路几乎都要扶着墙,感人程度可见一斑。随着唐山、北京、广州等各地首映,观众纷纷像当年看《妈妈再爱我一次》一样哭湿了手绢,哭光了纸巾,冯小刚却总是站出来解释:让观众哭并非自己的本意。

  冯小刚说:“这个电影的情感特别浓烈,有点控制不住自己,对我来说,不是拍一个电影非要让观众去哭,我只是把我受触动、受震撼的感受传达给观众。这个哭不是绝望,而是温暖的。”的确,对于坐在大屏幕前的观众来说,地震只能让你落泪,但它已成为过去,不会让你陷入绝望,反而让你越发的懂得珍惜亲情,特别想去感受温暖。这就难怪有人看完,只想赶紧回家抱抱孩子。

  事实上,《唐山大地震》并非像《妈妈再爱我一次》那样一味的用苦情戏赚人眼泪,在震撼与感人的背后,既表达了饱受苦难的中国人的心灵救赎,同时也给予中国人心灵温暖。正像唐山观众张艳秋在首映“震后余音”的留言板上写下的那句话:“这部电影,不只是一段记录、一次震撼,更是一种感悟、一帖良药。”

  现在请大家参阅《唐山大地震》预防手册第二部分(第一部分:《这不是灾难片》),调整预期:这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苦情片。

  空前轰动——《妈妈再爱我一次》请带着手绢进场

  曾参与《妈妈再爱我一次》发行工作的钱月明回忆,当时我们对影片进行包装的观念不是很强,因为市场反馈回来的信息说观众都哭成一片,不光是女性,包括男性都哭,所以我们后来就给这个影片加了一个宣传口号:“请带着手绢进场”。

《唐山大地震》预防手册(下):不仅是苦情片
《唐山大地震》和《妈妈再爱我一次》都是家庭为单位牵动全局

  上世纪九十年代,内地开始出现一首歌,连街上小孩都会唱,也是几乎每个人都熟悉都听过的——《世上只有妈妈好》,一唱就唱了很多年。让这首歌流行起来的,是那部催人泪下、令人难忘的台湾苦情片《妈妈再爱我一次》。在当年,手绢还是大众的随身物品,当人们欣赏着这出家庭伦理大悲剧,被片中杨贵媚和江小鱼之间的难舍难离母子深情所感动后,几乎每个从电影院里走出来,手里都攥湿湿的手绢,不用问,那是哭的。一部台湾苦情戏在内地获得如此之广的共鸣,这连当时发行这部影片的工作人员都没有想到。

  1990年6月左右,《妈妈再爱我一次》开始在全国试映,首先是在武汉热起来,然后是上海,在全国铺开放映是在9月份。《妈妈再爱我一次》洗印拷贝的数目是那几年中洗得最多的,发行人员已经觉得很大胆了,但依然不能满足各地的需求,观众反应特别强烈,素材带都被洗烂了。一般来说,每个拷贝放映300场就要报废,但当时有的拷贝连续放映500场的都有,有的因为放映次数太多,开头和结尾都没有了,还在放映。到1990年底,中影发行了397个拷贝,观影人次达到了2亿多,票房上亿元。而当时的电影票价有1元到3元的,也有三五毛钱的。

  《妈妈再爱我一次》的成功,恰逢功夫片走向末路、进口大片尚未成熟的年代,观众看了太久港台动作片及倚重说教的国产电影,已经渐渐觉得有些腻味了,正需要调剂一下口味,这种伦理悲情电影刚好满足了需要。于是,这么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母子亲情题材,只是台、港通俗影视产品中最典型的平淡叙事,只是靠观众的口碑宣传,却在内地出现空前的轰动,创造了一个奇迹。《妈妈再爱我一次》的成功,片子特别煽情是一方面,它符合了当时中国人的心理需求,给了善良的人们一个宣泄感情的出口,同时也提醒了中国电影,苦情电影市场广阔。

  二十年过去了。华语动作电影泛滥成灾,观众又厌烦了那些没完没了的“伪大片”,一部《唐山大地震》的出现,与《妈妈再爱我一次》那时的环境倒是差不多……

  万人挥泪——《唐山大地震》克制撕心裂肺的号啕

  《唐山大地震》首映后,唐山音乐广播DJ董鹏在微博(http://t.sina.com.cn)中留下了这样的文字:你知道看《唐山大地震》有多憋屈吗?就是你非常想号啕大哭,可身边有人,你只能隐忍着哭。

《唐山大地震》预防手册(下):不仅是苦情片
遭遇大地震徐帆嚎啕大哭

  《唐山大地震》与《妈妈再爱我一次》同是催泪大戏,催泪程度如何?会产生如何效应?在没看过影片之前,无论如何报道,相信谁都不会去轻易的相信。《唐山大地震》讲述了一个“23秒、32年”的故事,演绎了几代人的情感。如今,影片在全国多个城市首映,徐帆站在废墟上凄厉的咒骂、母子相依为命、穿越了32年的母女之情、继父痛心疾首……昔日只能通过文字叙述的感人画面,现在已经在被无数的观众回馈证实着,并为之情绪迸发,在众多经历过两部电影的观众看来,《唐山大地震》的催泪程度完全不输给《妈妈再爱我一次》。

  当初业内试映范围小,能参加的人不多,就算全都看得哭成泪人,也不一定就说明什么问题。但7月12日在唐山举行的《唐山大地震》首映,一万五千名观众的眼泪,已足够令人们消除心中的那份疑虑。在万人体育场中,绝大多数的观众一边观看,一边擦眼泪,在此起彼伏抽泣声中,可以感受得到,他们在尽量不让自己哭得太大声。而老天似乎也十分配合,从当天首映活动开始,天就是阴沉沉的,风很大,偶有星星点点的雨滴,但直到首映结束,当观众离开体育场时候,倾盆大雨才从天而降。

  在唐山的首映礼上,冯小刚很在乎唐山人民的感受,他说:“经过两年的努力,终于完成了作业,今天是来交作业的,不知道唐山的父老乡亲看了以后感觉中不中?”唐山现场观众异口同声高呼:“中,忒中”。唐山人民用回答接受了这部电影,这个场面也是当天除了剧情之外,最感动人心了的一幕。即便如此,可能还有人会说,《唐山大地震》拍的是唐山的事,唐山人能感动能哭一点都不新鲜。假如唐山人的感受还不具代表性,那么让我们来看一看近几天来,《唐山大地震》在各地试映、首映的情况吧!

  《唐山大地震》在香港连续举行了四场点映。首先,各大媒体领教了该片超强的催泪功力,甚至在看完电影几十分钟后的后续采访中,还有记者因为数度哽咽而无法提出问题。其次,电影明星也不能“幸免”,舒淇含泪说自己哭掉了两包纸巾,杨千嬅、丁子高等则表示从未试过看电影而哭,这次破戒了。影院特地准备的满满一大箱纸巾几乎都被用光,不少观众于离场时都哭得双眼红肿。

  在北京的首映,导演徐克、高群书和一贯以硬汉形象示人的李连杰都眼眶红润,满含热泪。那英拿着纸巾走出了放映厅,她拿起笔在“震后余音”的留言板上“好久没哭成这样了。感动!”宋丹丹在看完后,表示《唐山大地震》非常震撼,“它让我们找回了不经意间丢失的很多东西。”

  而在上海,《唐山大地震》首映结束后,亮灯的那一刻,观众迟迟未能缓和自己情绪,主创们向情绪激动的观众们鞠躬致意,在主创交流环节中,一位女性观众在发言时,还是无法克制自己的情绪,掩面而泣……

  不光煽情——《唐山大地震》温暖中国人心灵

  1.让观众哭不是本意

  对于《唐山大地震》,导演冯小刚想传达的并不止悲情和感动:“对我来说,不是拍一个电影非要让观众去哭,已经做了很多节制。我只是把我受触动、受震撼的感受传达给观众。这是一部情感很浓烈的电影,在剪辑的时候我还保持了节制没有煽情,不以弄哭观众为目的。”

  带着观众哭,对冯小刚来说并不困难,他在《集结号》中早已拍过,不同的是,这次《唐山大地震》有着大灾难的背景,所以感动戏贯穿全场。但是,冯小刚并没有一味的追求煽情、追求眼泪,从剧情上看,“母亲心中对女儿的负罪感、女儿多年的躲避不理解”,这都不仅仅是一部简单的苦情戏所能承载的,导演要传达给观众的是更多。

  徐帆饰演的李元妮,只是一位普通的纺织女工,遭遇大地震,美好的生活一下子没了,她怨天但不忧人,变得坚韧而又显得固执。但当苦尽甘来,儿子衣锦还乡,她却对花红柳绿的生活不再有期待,唯一要做的就是把这个家维持下去,让自己丈夫和女儿的“魂”能找到。“我觉得我现在过得挺好”,李元妮对家的固守,是一种自我救赎,亦正是冯小刚想通过电影表达的饱受苦难中国人的心灵救赎,这种强烈的情感冲击,已经不仅仅是想要观众哭那么简单。

  历史悠久的中华民族同时也是一个灾难深重的民族,地震、雪灾、干旱、洪水....。.为什么能够一次次劫后余生一直走到今天?靠的正是人助人等等的维系,《唐山大地震》这部电影,可以传递出不少答案,让观众认识到我们这个民族的善良和爱,认识到我们这个民族的可歌可泣。

  2.温暖中国人心灵

  张颐武:这是一部充满了人类的原初的感情的电影,让我们看到生命最基本的感受的呈现。这是一部“绝对”和“极限”的电影,也是一部触碰人类的血缘感情最深处的电影。冯导演让生命穿越32年的历程,将刻骨铭心的记忆和岁月的流逝都表达得异常有力。这也是一个民族的命运的珍贵部分。

《唐山大地震》预防手册(下):不仅是苦情片
《唐山大地震》充满温情

  “救弟弟还是救姐姐”对一个母亲来说,是一个极度残忍的选择。

  当母亲无助的吐出“救弟弟”这三个字时,压在石板另一端的姐姐无声地流泪,眼泪掠过布满尘埃的面庞划下深深的印迹,也在童心上烙下无法修复的伤痕。对于张静初饰演的方登,摆在她面前的是如何对母亲理解和宽容,但她逃避了32年,直到在汶川遇到一个同样是孩子被压在废墟下的母亲,方登最终选择接受现实,这种接受是宽容、勇敢和爱,这样的情节更是传递着温暖人心的讯息。

  《唐山大地震》以一场大灾难开篇,但冯小刚想传递给观众的并非绝望的情感,而是更多的温暖。编剧苏小卫曾说:“导演和华谊来找我的时候,他们提出要一个温暖的故事,亲情的故事,一个人道主义的故事,而不是一个伤痛的故事。而且大家很自然地产生了对汶川地震的关照,有了要写到汶川的共识,就是说要让两个孩子在汶川相见,让汶川成为姐姐方登情感的转折点。”确实,与原著《余震》相比,电影版在多个人物、多处细节都加重了对亲情的展现。比如,在汶川救灾的那位唐山大哥,一句感人的对白:“我两岁的时候,我妈就在地震中去世了,一辈子没妈”,为电影中对亲情、温暖的渴求之情增添了不小的份量。

  一部好电影,对于观众而言何尝不是一碗温暖的心灵鸡汤。没有经历过那场灾难的人,很难对当时的情感有深切的体会,但相信看过这部电影的人,尤其是新一代的年轻人,他们会更加愿意去了解父辈们如何在灾难中重新建立生活的信心和希望,如何在艰难和伤痛中自强和奋起,从而感悟到如何更加珍惜幸福,在幸福中懂得生命和爱的意义。(河马)

   看明星八卦、查影讯电视节目,上手机新浪网娱乐频道 ent.sina.cn

相关博文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