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唐山大地震》催泪堪比《妈妈再爱我一次》(图)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7月23日11:37  城市快报
《唐山大地震》催泪堪比《妈妈再爱我一次》(图)

《唐山大地震》海报

  抛开《唐山大地震》中的地震场景不讲,在根据华裔女作家张翎原著小说《余震》改编的这个故事中,李元妮的一双儿女同时被压在了预制板的两端,在只能保住一个孩子的情况下,李元妮忍痛放弃了女儿方登,然而造化弄人,方登却在废墟中获得重生,后被陈道明饰演的军人收养,母亲的选择让她在沉重的心理阴影下成长,经历了一系列纠结后,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终于让方登与母亲之间的坚冰化解。看过美国作家威廉·斯泰龙小说《苏菲的选择》的观众都有这样的感觉,片中的故事与《苏菲的选择》颇为相似,纳粹集中营的苏菲同样放弃了女儿,不同的是,备受折磨的苏菲最后自杀身亡。尽管故事有些雷同,但在影片中,冯小刚以及他的团队在创作上进行了大量接近中国观众心理诉求的处理。

  徐帆扮演的李元妮成了最主要的情感主线。地震后,儿子方达失去手臂,远在济南的奶奶执意要把他带走,但在处理上,方达最终还是没被带走,在李元妮一声近乎“惨烈”的呼唤中,方达回到母亲怀抱。中国人最注重的就是血缘关系,而这种处理也是大部分中国人最容易接受和最希望看到的伦理。在影片最后母女冰释前嫌的环节中,有影迷指出,冯小刚对这一段的处理相对草率,但站在观众心理的接受角度看,冯小刚以及创作团队的这种处理方式似乎也是明智的。影片最后,徐帆的“一跪”以及张静初的“一抱”,迎来了一个皆大欢喜的圆满结局,不得不说,这种结局非常具有中国特色。很多细心的观众会发现,影片在进展中多次描写了“过年”这个场景,从徐帆以及陈道明的孤独,到二人分别迎来儿孙满堂,这样的进展似乎是在为影片的圆满结局做铺垫。冯小刚曾说:“这个结局有可能很傻,但我相信大部分观众都会接受。”恰恰是中国“家天下”以及“落叶归根”的传统理念,得到了大多数观众的推崇。不难看出,从影片刚开始的“悲情”到最后的“温暖”,冯小刚在一步步迎合着大多数观众的情感诉求和主流愿望,制造着让人们看到生活希望的原动力。

  亲情高贵之处在于“超乎血缘关系”的恩情

  细节 扭转人性阴暗面

  除了徐帆的表演深入人心,陈道明饰演的方登养父成为片中的压场角色。陈道明饰演的军人呈现出阳刚之气和雄性光辉,同时也多了一种感性和柔情,而这也是陈道明从影以来为数不多的一次出演柔情人物。实际上,在这个人物的处理上,冯小刚以及编剧苏小卫也是在针对观众的审美而定,再一次迎合了观众的情感诉求。

  看过张翎原著小说《余震》的观众会发现,方登的养父王德清原本是一位平庸的工人,《余震》中,王德清被张翎描写成一个心理有些猥琐的小人物,方登长大后,身为养父的他居然对方登进行过骚扰,因为这层关系,方登的成长更加悲情。但是这种有悖于道德和伦理的人际关系显然不会被大多数观众接受。因此在影片的处理中,冯小刚以及苏小卫将方登的养父处理成了一名军人,在父性角色缺少的影片中,陈道明饰演的那位只知奉献不图回报的慈父也迅速获得了观众的尊重和同情。

  影片中,方登与养父母的关系成为“次打动人心”的元素,方登未婚先育,退学、出国、销声匿迹,养父陈道明在等待中一天天衰老,当方登带着女儿再次出现在他面前时,陈道明老泪纵横,“你到底是上哪去了呀,我天天担心。”原著中人性的阴暗被彻底颠覆,这种特殊的父女关系也迅速得以升华。虽然影片一直在强调“血浓于水”的亲情,但是影片中对方登与养父母关系的刻画也将亲情进行了重新定位,亲情的高贵在于它已经演变成一种“超乎血缘关系”的恩情。

  对于经常看冯小刚作品的影迷来讲,难免会产生一个普遍共识,那就是他是最懂中国观众的本土导演。以前,他大多数时候是在指导大家在什么地方笑,而在《唐山大地震》中,他却让人看到了“如何让人哭”的功底。

  昨日凌晨二时许,《唐山大地震》结束了在天津中影国际影城以及金逸影城等院线的零点首映。不少陆续走出影院的影迷们脸上都挂着未干的泪痕,金逸影城放映大厅的通道里,一位来自外地的女影迷安静地靠在男友的肩上,瓮声瓮气地说:“我想妈妈了。” 

  事先对《唐山大地震》中的煽情成分早有耳闻,然而实际上,影片营造出来的悲情和感动显然超出了部分观众的想象,除了环绕在耳边的立体声音响,他们还得忍受观影厅一隅的某位大姐隔三差五的抽泣。当然,有些影迷也对此持相反态度,认为这是一部中庸的催泪片,情节有些套路化,叙述也有些滥情。尽管如此,还是有不少影迷不愿将其视为冯小刚的“失败”,毕竟影片探索的人性问题深入人心。不能回避的问题是,冯小刚再一次用自己的方式讲述了一种小人物式,关于老百姓自己的故事。有些夸张地讲,冯小刚的这部影片满足了时下一部分甚至大部分中国观众的心理诉求,这种心理诉求宛如20年前的台湾影片《妈妈再爱我一次》,巧合的是,《唐山大地震》中的情感线索也与“亲情”有关。 

  针对《叶问》的两部影片,有影评人指出,尽管两部作品有所雷同,但二者都出人意料地成功了,成功的关键在于导演叶伟信准确地抓住了中国人的主流民族价值观,唤起了中国人内心的爱国情操。如冯小刚此前所言,《唐山大地震》中的地震场景仅有20分钟左右,英文片名《After Shock》才是重点。更多的时间里,冯小刚毫不吝惜地用镜头阐述了地震后受灾者的心灵震荡以及爱恨离愁,触摸了中国人心中千百年来恪守的道德与传统,伦理与人情,阐述了血浓于水的珍贵以及以恩报德的真诚。不少细心的影迷发现,在这部充满灾难与苦情的影片中,冯小刚制造了一个合家欢式的皆大欢喜的结局,从这一点很容易看出,冯小刚刻意迎合观众主流情感和愿望的意图。

  记者 孙帅

   看明星八卦、查影讯电视节目,上手机新浪网娱乐频道 ent.sina.cn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相关博文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