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墟之下,时光之上,亲情没有末日。”冯小刚新作《唐山大地震》目前正在古城热映,尽管这是一部灾难片,但影片中浓浓的亲情主题却让观众感受到了强大的爱与力量。近期,陕西部分城市也遭受了严重的暴雨洪水灾害,一面是影像中曾经的记忆,一面是正在发生的灾难,昨日记者采访时,不少刚刚看完影片的观众坦言,从影片中我们感受到了面对灾难中国人特有的“中国精神”——不抛弃、不放弃的信念与众志成城的团结。
一部让人感受希望的影片
突如其来的灾难,骨肉分离的苦楚,电影《唐山大地震》记录的是唐山的故事和唐山记忆。然而对于这部灾难片的处理,冯小刚导演却另辟蹊径。影片回避了固有的传统灾难片的题材模式,选择了个体心灵的“余震”和特殊亲情的重建,在世俗生活的灾难承受中,渗透出多层面的人文价值。
冯小刚自称,自己并不是要拍摄一部催人泪下的电影,只是希望能够通过这个故事让更多的人了解亲情,了解亲人之间爱的温暖。“《唐山大地震》所传递出来的是理解以及亲情,除了物质上的帮助外,我们需要给予他们更多的理解……一场灾难过后,可能什么都留不下,唯一留下的就是亲情,我们希望观众看到的是希望而不是绝望。”
看完这部影片后,虽然很多观众都是眼含热泪,但他们的心中却是无比坚定。因为这种展现人性大爱,直指人心的主旋律让观众看到了希望和温暖。记者采访时,有一位叫王野平的教授,他是唐山地震的亲历者,他说:“真的是一部不错的片子,拍得很感人。”一位网友留言说,什么是“人定胜天”,就是人类在灾难面前的精神状态,而这部影片恰恰让我们可以找到精神支柱,找到人类面对困难也能抵死拼搏的力量。还有影评人评价说,“影片中的人性通过那些不抛弃、不放弃的精神不断传递着最本质的善意与温暖。”
虽然眼泪和感动是观众看完电影《唐山大地震》的普遍感受,但影片留给人们的绝不是凄苦的悲情,而是温暖的核心,这也是观众对影片作出的基本结论。
一部心灵重建的启示录
电影《唐山大地震》不仅是一段记录、一次震撼,更是一种感悟、一帖良药。陕西省电影家协会副主席、西北大学广播电影电视系教授张阿利认为,该片不仅开启了“心理灾难片”的新类型,还是一部面对灾害的启示录。
张阿利认为,看了影片后,觉得“灾难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人心灵上的灾难和废墟。被毁的家园很快就能恢复建设,但人的心灵抚慰则需要很长的时间。电影《唐山大地震》给人以启示,就是心灵家园的重建和回归。最近,陕南地区遭受了特大的暴雨洪水灾害,破坏了许多家庭,这种情况下,心灵的重建要被高度重视。”
一位对当年的唐山地震还有依稀记忆的观众说,“我觉得这部影片的看点不在于它的视听特效,而在于其观影过程,能够让观众找到与自身攸关的情感出口。我们在废墟间看到人们搬起砖块盖新家,隔阂数年的母子灾后相抱……一种人定胜天的精神层面上的强大力量。所以,我现在特希望能到陕西遭受洪水灾害的地方去当志愿者,希望尽自己最大的力量去为那里的人们做点事。”
还有不少观众表示:电影《唐山大地震》温暖的主调显然与主流价值观更为契合,那种张扬人性之美和亲情大爱的主题让观众感受到了灾难面前中国人的众志成城、团结一心的力量。
本报记者 王娇莉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