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抗战题材的电影,大多数观众脑子里都会浮现出炮火连天的恢弘场面。但明天将上映的抗战影片《大劫难》,却颠覆了抗战题材电影的视角。昨天,受河南奥斯卡院线的邀请,《大劫难》的主创人员来到郑州,在奥斯卡大上海影城与媒体和观众见面,分享了这部影片的创作历程以及背后的故事。“当年的抗日战争,不一定非要以宏大的场面来衬托,依靠群众最普通的诠释,一样能震撼我们的心。”导演肖风说。 □今报记者 陶辉/文
解析
小故事,大震撼
一般的抗战题材影片,都会着眼于大战役,大局面,而本部影片却着眼于一个小故事。
1931年,东北的庄稼还没收完,日本人就翻脸了!秋天里还客客气气的日本人川岛,转身的工夫就谁也不认了,包括相处了十几年的朋友——“小子”爹在内。
从此,本该安宁的西台屯充满了腥风血雨……春节快到了,川岛又派人到“小子”家收粮。这一回日本人是打着收粮的幌子,实则是为日本开拓团扫清障碍而来。他们血洗了西台屯,逼迫“小子”爹当汉奸……
天上没有飞机,地上没有大炮,甚至连大规模的日军都不曾看到,但这部影片却无时不透露着这场战争的残酷。这个东北小村庄的每一个人,包括年仅几岁的“小子”都无法逃脱。
影片中的几个血腥场面让人震撼,对人性的摧残更是到了一种无以复加的程度。
导演肖风表示:“我更愿意从一个小视角看一个大主题,就这么一个小屯子,几户人家,甚至小到一个孩子的心灵在这场大劫难中的裂变过程。
战争给中国人带来苦难,苦难让中国人觉醒,普通的中国人是怎样从被动挨打到主动抗击外来侵略的艰辛历程,这是一种震撼,这才是我想要的一种战栗的震撼。我还要说:地是咱们家的,几千年了。日本人想占就占了?天底下就没这个理!”
访谈
小场面,真历史
在见面会后,肖风接受了今报记者的专访。肖风表示,以往抗战题材的影片大多是男人戏,写军人、写大事件、追求恢弘气势的居多,而《大劫难》打破了固定模式,以一种独特视角去直面残酷的战争。
“其实在开机之前,拍大场面的设备都准备好了。但开机之后,我们就否认了这种拍法,到影片拍摄结束,这些设备还没有用。”肖风说,“以前抗战题材的影片可能会给观众酣畅淋漓的感觉,但一些事情与历史真相相去甚远。那时候中国人没有还手之力,这些村民更没有能力去全部消灭日军。”
肖风说,为了这个电影,他翻看了许多史料,尽管有创作的成分,但这部电影最大程度上还原了历史的真实。“看史料的时候,我就充分感受到这场战争的残酷。我拍这部电影就是想让人们再一次从心底感受战争是如此的残酷,如此的不能够承受。我们不能忘记曾经有过的耻辱。”肖风表示,“影片已经删去了一些血腥的场面,但我仍然建议家长不要带孩子去看。”说到票房,肖风说:“票房过亿我想都不敢想,我拍的不是商业电影,只是为了还原一段真实的历史。”
为了最大程度地表现写实的风格,肖风表示,他们没有用太多有技巧的镜头,甚至这部电影的主演中只有一个是专业演员,剩下的都是业余演员,演员对白也都采用地道的东北话。“如果用明星演员,那么这部电影就毁了。”肖风说。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