猜猜谁来看山楂
作者:朱敏
为了更多地了解电影,所以先看了有“史上最纯的爱情”之誉的小说。
想不到小说《山楂树之恋》,粗糙得像青年文学爱好者的习作,基本是属于有故事无文学的那一类。青涩的文笔,单一的故事线条,写了一个关于爱的生离死别。静秋情窦初开,遭遇爱情,有什么样的体验感受?面对爱的初体验,会何去何从?大量的心理活动被描写得很真切。兜兜转转,行行止止,渴望又畏惧,猜想与计算……但整个作品看下来,因为背景是上世纪70年代,有艰苦的劳作和求学求职求生存做爱情故事的底色,所以这个荷尔蒙驱动下的初恋故事并不显得草率和轻飘。更兼男主人公最后离世,让看的人不免伤感,生出一份有情人没成眷属的遗恨。
张艺谋此番放弃视觉系的长项,放下身段要拍这样一部小爱情商业片,说起来也是有很中年男人情怀,特别是颇具市场眼光的一件事。因为,尽管很多欧美爱情片拍得感天动地,日韩爱情片拍得驾轻就熟,但我们国内尚无此类类型片,而浮躁的社会生活和过于物化的爱情婚姻,令多少人对纯情之爱心心念念,心向往之。供需矛盾相当突出。在这种情况下拍这样所费不多的电影,赚钱赚口碑几乎是手拿把攥的事。事实上,《山楂树之恋》从筹拍到上映也确实一直受到舆论追捧。
今天看了这部电影,觉得尚可。除了镜头运用相当好之外,其他的地方已经看不到张艺谋的痕迹了。故事还是显得薄,让情感没有充分的涌动空间。男女主人公虽然清新可人,但和原著给出的信息还是不完全对位。演员里,奚美娟演的母亲最好,不似小说里只是一个符号,奚美娟把这个人物的行止神情言语演绎得舒服合理。李雪健戏足,可惜给他的机会太少了。孙海英最后客串,演的老军人浑然天成,倒是吕丽萍演的角色,这回没出彩儿。
回来的路上猜想,这部电影会吸引什么人去看呢?
至少四类人吧。一是现在五六十岁的男人,和电影中的主人公相同的时代。上山下乡的青春岁月里必然有令人难忘的青春故事。二是恋爱中的青年男女。此时的他们,对所有和爱情有关的事都会兴致勃勃。三是电影迷。知名度如此之高的片子怎能放过。四是那些小说的拥趸以及对张艺谋有期待的人,看看张艺谋把山楂之恋拍成啥样。
如此说来,加上档期的因素,加上院线的因素,《山楂》的制片人奚落六个亿的票房,你还别说,还真有点道理。
只是稍纵即逝的伤感
作者:王菲
相比于小说原著,电影《山楂树》刻意“纯情化”,剪掉了小说中大量的心理活动和细节描写,书中的女主人公静秋本是个在真爱面前畏缩不前,唯恐老三败坏了自己的政治信仰和一世清白,因此她才在出身很好的农家子弟长林和高干子弟老三之间来回摇摆。但电影中的静秋少了这些个心计和算计,只是单纯地爱着老三。即使是在特殊年代里,静秋和老三的境遇也都不算很坏,至少他们都有着体面工作,家人也盼到出头之日,若不是老三最后的死亡,他们的爱情故事还真没有太多亮点可言。
可以说,电影《山楂树》是得益于爱情与生离死别这两大永恒的戏剧主题。不管是《罗密欧与朱丽叶》那样的世界名剧还是琼瑶电视剧,但凡爱人生离死别,观众都难免会为之触动。电影《山楂树》自然也是靠这两点赢得了一些观众的眼泪。但在此我们必须直言不讳地说,刺激泪腺并不等于这是一部成功的电影。电影剧情改编太过粗糙,削弱了小说原著中的细节魅力;比如书中的静秋因为老三有个被迫定下的未婚妻而忍受着嫉妒和愤怒的折磨,但这个让他们爱情曲折动人的细节却被简单地改编为静秋将老三的妹妹误会为情敌。被严重简化了的剧情使得电影全篇看上去完全是现代偶像剧的套路,电影的主题也因此变得很是狭隘,让人在感叹逝去的爱情时,再也找不到更深的内涵;而剧中扮演老三和静秋的两位年轻演员也是让人失望:老三演得太假,那些深情的台词也常引起观众大笑;而静秋的扮相太过年轻,太像懵懂无知的初中女生,而非情窦初开的怀春女子。可以说,如果抛开静秋和老三诀别的那几分钟,电影《山楂树》会显得淡而无味,甚至令观众难以入戏。
小说《山楂树》严重欠缺深刻的思想内涵与文学美感,电影《山楂树》也是如出一辙。昔日的伤痕文学,充满了批判和反思,如今那些痛苦的反思却被如此简单地进行解读。看完《山楂树》后,我突然想起了谢晋导演的《芙蓉镇》,不禁怀念起那些在今天被称为“沉重”的文学和电影。纯情不应被拿来当成噱头,刺激泪腺也绝非拍电影的目的所在,《山楂树》带给我们的,只是稍纵即逝的伤感和无尽的空洞,并且这空洞带给我们的无奈和伤感,远远超越了电影本身。
手抄本风格依旧感人
作者:王大鸣
从来没有过这么特殊的感受,并不觉得《山楂树之恋》的小说、电影有多么优秀和高山仰止,却止不住地要为它落泪。大概还是因为故事的生离死别吧,现实生活中亲历生死的机会毕竟不多。
电影《山楂树之恋》继承了小说原著那种磨磨叽叽的氛围,镜头谈不上有什么感染力,演员也没什么大开大合的表演做渲染,但随着电影的情节,之前看小说时已经收获的那一段感动会不自觉地翻腾起来,老三和静秋的生死相许仍然令人把持不住。
电影改编中有个最失策的地方,在原著中,静秋听说老三得了白血病后曾有一大段心理活动,她想“老三如果死了,我也就活不成了,和他尽可能地感受世界的美好之后,我就跟他一起去死……”大意如此。
因此静秋和老三在医院的3天是奔着“献身”去的,但电影中没有了这段描写,两人的最后一晚就失去了力量,电影中静秋的“献身”也显得有点莫名其妙。虽然两人只是睡在一张床上什么也没干,但这种对“纯真”的维护,比起原著这一段的生死相依的高潮戏却大打了折扣。
电影比小说更精彩的地方在于结尾的那张照片,老三临终前一直贴在天花板上的两人合影,这是一个绝妙的创意。除此之外,电影则几乎全篇继承了小说“手抄本”似的平淡和粗糙,让观众在真实和简单中慢慢体味情之滋味。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