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华语电影创作启示录:姜文的七颗子弹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2月23日07:45  新浪娱乐[ 微博 ]
华语电影创作启示录:姜文的七颗子弹《让子弹飞》票房成功能给华语电影带来什么启发?

  贺岁大战渐入佳境,《让子弹飞》票房一路飘红,姜文等人终于可以松下一口气。尤其难得的是本片口碑之好,实为近年少有。有业内人士便感叹此片可作中国电影的教科书,著名编剧陆天明更在博客呼吁:“请重视《让子弹飞》的创作经验。”

  其实影片片名就源自姜文的一句台词——“让子弹飞一会儿”。假如把影片的七大元素比喻成姜文的子弹,让这些“子弹”都飞上一会,将会对中国电影将会产生怎样的影响?未来中国电影人又能从中得到什么启发?新浪娱乐独家解析姜文的七颗子弹:

  第一颗子弹 台词

  受启者:编剧&导演

  《让子弹飞》应将其酣畅淋漓归功于对白台词:速度有如连珠发炮,通篇此起彼伏的“快人快语”;擅用黑色幽默炮制“优雅的重口味”,观众听罢皆对其明目张胆或隔山打牛之寓意心领神会;众台词与观众斗智斗勇、妙趣横生,尽显智慧的逻辑趣味,终让人捧腹大笑。

  短短几天,《子弹》的台词风靡网络,而之所以能如此广泛流传,靠的正是千锤百炼。而这也给华语电影编剧们提了一个醒,若想达到观众对台词印象深刻的效果,非好好下功夫琢磨不可。

  专家视点:

  正方

  “台词有力,透着机巧,听起来嘎嘣脆,还时有幽默。”(北京电影学院教授郝建)

  “就拿很穿越的台词来说,原本属于恶搞喜剧的素材,但‘浦东就是上海’这样的对白被姜文搁在民国早年居然一点不廉价。”(影评人周黎明)

  反方

  “《让》在众口一词的‘热闹’之后,不能给观众多少回味,就因为打磨不够,缺少‘内功’。”(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肖鹰)

  “《让子弹飞》的笑点很简单,就是喜欢那种段子的吧。但是段子到电影里也很复杂,姜文抱着刘嘉玲的突然哭起来,衬着上一段葛优的表演,大家笑一下。但是,那抹绿再抹红的戏眼究竟怎么丢了,我却很想知道。”(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教授杜庆春)

  姜文有话说:

  “对台词,你看我们编剧组,述平、朱苏进都是作家,50后60后70后,80后都有,包括我,这哥几个会很不屑网络流行用语这些东西,抄网络用语太没出息了。咱不能干这便宜活,没意思。”

华语电影创作启示录:姜文的七颗子弹姜文狠下功夫创作《让子弹飞》剧本

  第二颗子弹 剧本

  受启者:编剧

  姜文把《让子弹飞》拍得天马行空,勾起不少观众对《盗官记》的兴趣。然而当看罢电影再读小说后,却由衷佩服:能将风格传统的文学原著化为荒诞脱俗的光影传奇。

  姜文承认自己对剧本尤其尊重,像影片字幕,原著和编剧都排在演员的前面。对剧本向来不够重视的中国电影而言,这份尊重值得发扬光大,毕竟“剧本剧本一剧之本”,那种将“出乎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发挥得淋漓尽致的剧情十分值得电影人好好学习。

  专家视点:

  正方

  “《让子弹飞》乃憋尿之作,从开始到最后三分钟前舍不得眨眼,剧情己不是一环扣一环,而是丝丝入缝,动作爆笑斗智斗狠,永远出人意料,笑中刚带悲,黑色幽默即涌来,然后马上火爆上阵。”(香港电影研究者魏君子)

  反方

  “《让子弹飞》的故事性的完整性是存在的,但是中间几个来回的逻辑性和因果性相对欠缺,所以戏剧紧张感不够。”(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副教授杜庆春)

  “剧情在中段表现非常破碎,是硬用打斗桥段和‘无厘头’的对白拼凑起来的。这样的结果,就使全片缺少‘魂’的灌注而让人徒生悬念。”(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肖鹰)

  姜文有话说:

  “我们谈剧本是连比划带演,虽然各有各的位置,是设计好的位置,连比划带演,哥几个把这个戏都演了一遍。从技术上来说,我们在黑板上贴了120张纸,每张纸是1分钟的什么内容,每一排是10分钟,有12个10分钟,每一个10分钟里面点是什么,这个从技术上已经是很严格的了。从这一分钟到那一分钟的过程是需要反复推敲的,你不能把结构搭好了但让观众看出结构来,这就不漂亮了,还得让结构看不出来。”

华语电影创作启示录:姜文的七颗子弹影片狠劲遍身

  第三颗子弹 狠劲

  受启者:编剧、导演、制片人

  《让子弹飞》将舞台置于北洋,时逢军阀割据、土匪横行,到处可见那个时代的人刀锋舔血的狠劲。

  《让子弹飞》狠劲遍身,能顺利过审上映,令不少也内业人士欣慰,因为这说明其实中国电影比大家想象中要开放得多。中国电影人,大可以在这空间上好好发挥,尝试各种不同类型的题材和内容,继续拓展。

  专家视点:

  正方

  “影片中无处不流淌的男性荷尔蒙的味道,笔挺的军装、飞奔的战马、男人的胡须与胸膛、重重砸在桌上的枪、飞射出的子弹等满是男性主义象征的镜头让画面影片一硬到底,高潮一个接着一个。”(影评人叶小凯)

  反方

  “砍掉无辜替身的脑袋那一场戏也太恶劣了,还砍得那么理直气壮。整天拿艺术作品讨论思想认识固然无趣,但大家都没意识到这种纳粹倾向也是不正常的。”(罗永浩)

  “‘凉粉案’一场戏中,夸张就显得过度。胡万不过用两碗凉粉,便诈唬了老六,后者竟然挖开肚子以表清白,放着强势的后台不用,这种夸张既违背了戏剧逻辑,更不合生活逻辑。”(作家赵卫防)

  姜文有话说:

  我拍片不爱弄那么平淡的东西,我喜欢看的片子也都是比较来劲的。而且我们这是审查过的片子,尺子已经掌握了。凉粉那场戏不叫血腥,其实还挺强烈,我那场戏是惟一按照一点所谓可以把它放长一点,因为我一般不爱这么做,我愿意稀里哗啦做完就完了,别在那儿瞎显摆了。莎士比亚的剧本也有粗口。

  第四颗子弹 剪辑

  受启者:剪辑师

  《让子弹飞》被赞“无尿点”,在于姜文的剪辑风格,整体迅猛利索,且舍弃了“细嚼慢咽”的旁枝末节,信息丰富,让观众随剧情狂奔。这种快节奏剪辑如此大受欢迎,势必会对众多如电视剧式的电影剪辑习惯带来冲击。

  专家视点:

  正方

  “创作者营造出了非常快的节奏,再加上干净凌厉的剪辑、激烈紧张的背景音乐等,同样营造出了引人入胜的视听冲击。”(作家赵卫防)

  “快速剪辑、‘对称仪式化’的中近景与高密度的人物面部特写镜头,时刻制造压迫感,带动观众置身于强烈的戏剧冲突之中。过瘾。 ”(影评人王旭东)

  反方

  “《让》的节奏沿袭了姜文《鬼子来了》、《太阳照常升起》中的那种“姜氏节奏”——贯穿全片的高张力起落,但是它缺少舒缓和从容的调节,没有做到张弛有度——让人一直在嗓子眼提着心看电影。”(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肖鹰)

  姜文有话说:

  《让子弹飞》拍了4个月,剪了6个月,我每部片子都没有少于六个月的活。我喜欢剪辑,说到底,电影是很糙的一个活,你如果没有剪辑技术会出卖演员的很多东西。

华语电影创作启示录:姜文的七颗子弹在姜文看来,既然请来了发哥、葛优和自己,就得创造更多的对手戏,让观众过瘾

  第五颗子弹 演员

  受启者:演员和导演

  脱胎换骨,是人们对姜文电影里演员们的观感:从《阳光灿烂的日子》的夏雨、《太阳照常升起》的房祖名抑或《让子弹飞》的陈坤,甚至《鬼子来了》里的香川照之,都在姜文的调度下交出与过往截然不同的表演答卷。

  这些都在告诉电影人:原来,演员可以更好的。

  如何搭建演员组合,如何把演员的潜力发挥出来,都值得电影人沉下心来考虑考虑。

  专家视点:

  正方

  “人物虽多但各具特色,张牧之既霸气又正义感十足,老汤既阴郁又幽默,黄四郎毒辣而又颇具格调、亦绅亦匪,还有颠倒是非、心狠手辣又气焰嚣张的胡万,面目狰狞、凶神恶煞的假张麻子,外在粗犷凶猛、内心却细腻矛盾的武举人,出淤泥而不染的花姐,有着一颗男人般的雄雄野心、天不怕地不怕的县长夫人等人物各有千秋,颇具味道。”(作家赵卫防)

  反方

  “三个主角,除了葛优以他拿捏圆熟的‘汤师爷’给观众一个‘经典葛优’而印象深刻外,周润发的“黄四郎”和姜文的‘张麻匪’都是非常脸谱化的。”(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肖鹰)

  “除葛优外,其他演员基本不合格。姜文和周润发像是在演话剧,过了。”(网络作家王小山)

  姜文有话说:

  “导演要善于观察这些演员,他们身上有迷人的地方,你要把这些迷人的地方,通过角色发挥出来。(鸿门宴)十分钟光靠三个人聊天,没有一个电影敢这么拍。而且我既然找周润发、葛优搭我三个人来拍,我就得给他们三个人一个机会,就得有碰撞。”

  第六颗子弹 镜头

  受启者:导演、摄影

  子弹威力:天马行空与姜式张狂

  姜文镜头注重色彩,尤善气场。《让子弹飞》别开生面的多维度叙事,与姜文对镜头的精确拿捏不无关系。

  像《让子弹飞》一开场就构筑起“造梦空间”:剧本里,县长县长夫人本是乘轿露面,姜文则改为八匹白马拉着一节火车在山林间狂奔,气势逼人之余更让观众啧啧称奇;麻匪将两把斧头插在铁轨上,火车驶过当即遭斧磕得腾空“飞行”。火车在头顶上跑,本身就具梦幻色彩,再衬以烟囱翻喷的蒸气效果,俨然短暂却美妙的梦境!

  电影原本就是造梦的。

  专家视点:

  正方

  “‘鸿门宴’、‘周韵入伙’、‘衙门口枪战’等段落,在狭小空间内的气氛营造,摄影机运动与蒙太奇的运用,匠心独具。赵非的布光、摄影与张叔平的美术设计配合相得益彰。全片高对比、饱和色彩的影调设置,质感十足。 ”(影评人王旭东)

  反方

  “摄影机在弯轨上移动拍摄。没有大全景,也就是观众无论如何是不知道这些白玻璃瓶装酒在这个空间里的完整景象。或许拍摄了大全景,但是没有用着,因台词压台词,怕损失‘速度’。但做电影需要知道你用这种瓶子干嘛?”(北京电影学院电影文学系副教授杜庆春)

  姜文有话说:

  “电影确实是造梦的,是一个梦想的东西。比如现在女孩处在更自由的年代,她搞个对象,自己把事就办了,就没必要非得再看电影了。《让子弹飞》整个这么一个大的梦,在生活中难得见到,那我们慢慢理解,她们为什么追着《让子弹飞》看了?”

  第七颗子弹 好酒

  受启者:电影工作者

  从《阳光灿烂的日子》开始,姜文的电影就传承着一个主旨:“哪怕是一口,也得是酒!”《让子弹飞》并不意味姜文要刻意隐藏才华屈从商业元素,反之,他对电影的要求仍是一如既往地高,毕竟商业制作要兼顾各种元素,就意味着要付出比一般商业片更大的心血,何况观众对参差不齐的所谓“商业模式”早已厌倦,如何在题材类型上突破桎梏且令人为之折服,也是当前中国导演亟需面对的难题。

  此番姜文挟《让子弹飞》前来,却恰好为解决此难题做了榜样。

  专家视点:

  正方

  “鲁智深说:‘杀人需见血,救人需救彻’,温瑞安说:‘杀人写好诗’。这部电影都做到了。够彻底,够明白。虎啸龙吟,慑人亦醉人!这是国产电影这两年能等到的最好的一手同花大顺。”(电影策划人史航)

  “我看,这部片子是一个标志,它标志着我国商业电影正在走向成熟,开始拥有了难得完整的艺术品格和更难得的思虑性。”(编剧陆天明)

  反方

  “这电影的缺点只是姜文为了言之有物而失却了他一贯保持的‘诗写实’风格,写意程度相对几部前作少了,虽然其意象上的奇思妙想还是那麼犀利,但执行上就有点粗疏感,只能说这可能是配合影片的荒谬感而这样处理。”(导演翁子光)

  姜文有话说:

  “电影应该是酒,哪怕只有一口,但它得是酒!观众永远是聪明的,我觉得导演应该尝试各式各样的题材,不要怕失败,失败大不了就是没人看吧,这能有多大事?连这点失败你都不敢去尝试,你拿什么奉献给观众?所以我鼓励导演们、艺术家们,包括像这种年轻的投资人,多去开拓一些题材,你怎么知道观众不喜欢啊?对不对?”(阿蒙)

   看明星八卦、查影讯电视节目,上手机新浪网娱乐频道 ent.sina.cn

分享到: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相关博文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