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非但能为观众带来身心舒畅的娱乐效果,也是一面寓于教化的“社会之镜”:有时虽然是哈哈镜,但往往能反映出不少真实丑态,将各种不断转化的社会环境放大。近年来,华语片取材现实者越来越多,含沙射影观众心领神会,在捧腹大笑之余亦能有所思考——事实上,这类讽刺喜剧的创作特色得以传承至今,靠的正是接地气的“平民化”作风,以爽朗的人情表现和意向不到的幽默感演绎出比长谈高论更一针见血,故此,从70年代《七十二家房客》与许冠文作品始长达40载的循环探索,社会讽刺喜剧早已成为市井间弹弹笑笑的经典缩影。
今年贺岁档,曾风靡电视领域的剧集《武林外传》推出电影版,剧情也大量植入诸如物价、房价及股市、婚外情等百姓最关注的热点问题,力图将古今时代实现“对接”。此尝试在观众眼中是否成功犹未可知,故不妨“白头宫女说玄宗”一番,通过回顾昔日在香港影坛屡创奇迹的讽刺喜剧历程,寻回这面“社会之镜”的前世今生——
壹。《武林外传》直击社会热点
由电视剧原版人马打造的喜剧电影《武林外传》至昨日(30日)上映五天,首周票房报收约七千万,成为当周票房冠军。而剧中变着花样对一些丑陋热点的冷嘲热讽也极受关注,成为最近微薄、论坛的热门讨论话题。
1,房价
“这些贼奸商,把个房价抬成这样,还让不让人活了!利用人的恐慌,炒高房价,扰乱经济,简直不是人!老百姓辛苦一辈子,赚点小钱全都搭进去,得是多黑的心肠才干得出这么不要脸的事。跟这种人活在一个朝代,简直就是耻辱悲哀!”
《武林外传》电影版里,创作者刻意将地产商哄抬地价、普通百姓逐流炒房、各地房价只涨不降等怪现象全盘古装化——无论贪官裴志诚的煽动演讲、七侠镇居民抢购房源甚至郭芙蓉花50两银子在边远山区买牛棚兼100两转卖佟掌柜等桥段,与当今百姓购房过程中不少啼笑皆非的事例皆不谋而合,且较之现代背景而言,无疑具有一种超现实的讽刺意味。
由于全片始终贯穿房价,包括紧张刺激的武打高潮也被编导插入“房奴”定理,例如“姬无力”杀人只为开钱庄令百姓负债购房,却被佟掌柜用“经济低迷恶性循环”论反驳回去,继而引出一早设下的机关,实质一举两得:既对武侠片“为打而打”的俗套做出讽刺,也一并交代出现实讽刺的意图。
2,物价
正所谓“民以食为天”,饮食是任何一个时代亦备受重视的主题,故《武林外传》剧情虽发生于古代,但编导胜在懂得以“食”点睛,既贴合“同福客栈”的赚钱职能,亦可巧妙地投射现实环境:例如佟掌柜算账屡叹亏本,缘由即是“过去每顿三菜一汤,现在三顿一汤还要自带干粮”,就连设计顾客菜单也极其抠门,不仅取消肘子,更直言“椒盐花生里的盐都挑出来,把油焖茄子里的油滗出来”,何况后者用的还是“地沟油”!
此外,编导亦不断借对白影射当今社会百姓艰难生存的自嘲,正如佟湘玉总会便算账边称:“物价飞涨,客流锐减,赔死算了!”且由于生意难做,佟掌柜的贪财本色也是死性不改,惟有将丈夫白展堂晾在一边…这些举止绝非夸张做戏,而是物价飞涨下民众生活顾此失彼的讽刺。
3,股市
《武林外传》对市民盲目投资股市的心理亦有所讽喻,且将当今不少股市交易的“真相”进行调侃,如掌握内幕炒股才不会亏,民众一听见有利可图又会如买房般群情汹涌,殊不知随时又踏入另一个圈套,被金融大鳄赚走大钱…虽然只占影片的很小篇幅,但股市作为现代社会的重要问题,还是能得到更多观众的认可与共鸣……
贰。华语讽刺喜剧40年
1,七十年代
《七十二家房客》
香港窄巷烂屋中,72家穷人挤住在一起,互相帮忙,与包租公婆斗法,期间亦发生许多啼笑皆非或温馨感人之事,中间还穿插许多外来人士,例如敲诈勒索、助纣为虐的警察369,就为这72家房客的生活增添许多趣味…
《七十二家房客》旨在讽刺此消彼长的贪污现象,皆因当年香港执法部门与公共服务业无人不贪,窃贼劫犯招摇过市,百姓生活在腐败蔓延之下早已怨声载道,尤其前洋警司葛柏巨额收贿、夹带私逃更令社会矛盾激化,故片中消防员“有水(钱)有水、冇水冇水、有水过水、冇水散水”的口头禅一出,观众人人乐道。
《香港73》
下层市民陈德录一家就是香港:或亲历或旁观,买股票被套牢、结群赴澳门赌钱、小偷报案吃尽苦头、灯火管制狼狈返家、中廉租屋骗子奸计等无一不遇,最后山泥倾泻、旧楼倒塌,却仍守望相助、其乐融融,可谓与社会共进退的“楷模”!
73至74年是香港社会的“多事之秋”,大到股市风潮、灯火管制、山泥倾泻,小到院校频换课本、大米厕纸抢购潮、廉租屋问题、公家医院服务态度等,令市民苦不堪言。《香港73》的特色,正是从众多方面对香港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怪现象冷嘲热讽,令观众在时事中发泄之余亦倍感亲切,故时至今日,或能让后辈感受到昔日狮子山下的喜怒哀乐。
《鬼马双星》
资深老千遇上新晋骗子当然臭味相投:狱内大到牌九小到青豆无一不赌,狱外“小赌怡情”亦是浮云,干的反而是妙计赌狗、整蛊外围等“大买卖”,就算遭人追杀,也能靠刻意被捕入狱避仇,结果让这对活宝成功骗走三十万赃款!
73年股市狂潮让港人对“一夜暴富”欲罢不能,但骤升暴跌又让他们退避三舍,遂企图借赌发财,机会主义随之成为小市民的典型作风。《鬼马双星》刻意将香港变成一个遍地赌场的荒谬世界,诸如监狱、大档、横巷、麻将、沙滩甚至电视节目无一不赌,香港赌民更杀往澳门使诈,从头到尾都不忘讽刺港人急功近利的心态,是为对时代变迁的“见证”。
《半斤八两》
打工仔做私家侦探屡接大案:代电器公司追债、跟踪贵妇幽会、超级市场捉扒手甚至追查戏院炸弹行劫案…然而地位仍低,皆因他们不过是刻薄成性的社长跟班,老板吃肥鸡他们只能啃鸡脚,又陪老板背黑锅,所幸结局成功将老板将了一军后和好如初,皆大欢喜——这就是打工仔的心声!
上世纪六十年代,香港渐由转口贸易变迁为自力经营,私人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冒出,继而带动香港经济高速发展,社会亦开始走向相对稳定的状态。但踏入七十年代,随着贫富悬殊的加剧,草根阶层的不满也日益剧增,剥削欺凌成为社会主要矛盾,并浓缩为《半斤八两》的三大形象:许冠文是孤寒刻薄的小老板,许冠杰是新潮精明的打工仔,许冠英则是专背黑锅的倒霉蛋,堪称香港百姓的最佳写照。
《卖身契》
资本主义膨胀的香港,电视台也成马戏团:小演员坐八年冷板凳,只能演滑稽舞蹈或当命悬一线的魔术靶子,偷合约又变空中飞人兼遭穷追猛打,连魔术师也受尽欺辱,他们最大的敌人不仅是邪恶经理,更是一张即便成功亦遭压迫的卖身契!
《卖身契》的社会讽刺源于“五台山大战”:无线、丽的与佳视三间电视台互相挖角、制剧打擂,彼此水火不容。但残酷竞争亦导致畸形现象,故片中赌人性命的“大搏杀游戏”、收视率下降经理被逼跳楼等桥段,皆属对该现象的夸张戏谑:电视台为收视草菅人命、泯灭良知,更助长港人好赌心态,将“金钱”置于“人性”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