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报记者 沈祎
第14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开启的一个国产电影修复计划,对于广大影迷来说无疑是一个令人欣喜的好消息。
中国电影百年历史,诞生了不少珍贵的好电影,但在电影保护方面的意识却显得薄弱而苍白。撇开台湾、香港近年来对电影修复做出的一系列贡献,就中国内地而言,电影保护尤其电影修复这方面的建树几乎为零。几年前,中国电影资料馆启动了一项可能是世界电影史上最大的修复计划:出资上亿修复5000部国产老电影。而此次上海电影节牵头的这项修复计划,除了打破了电影修复资源垄断而带来的种种体制弊端,另一方面,一些以积家为代表的民间企业资本的投入,让电影文化遗产保护这项半公益事业又多了一个建设平台。上海国际电影节组委会副秘书长唐丽君透露,上海电影节已经召开慈善晚宴,以慈善拍卖等形式向社会各界募集资金。唐丽君表示,希望有更多热心的影迷个人或者企业力量可以投入到这一项目中来,“哪怕热心的影迷的个人捐款只够修复一帧或者半帧影像,我们也是欢迎的。”
三年修复十部中国老电影
目前,上海国际电影节的电影修复项目预计在三年时间里修复十部中国胶片老电影。电影保护研究学者表示,修复一部电影的投资资金可多可少,从几万美元到上百万美元不等,此次修复项目的每部电影的投资计划在10万美元左右。
今年正值百年诞辰的电影大师郑君里作品《一江春水向东流》和《乌鸦与麻雀》已确定成为该修复项目最先的两部试水之作。《丽人行》、《渔光曲》、《十字街头》等一批解放前的经典影片,以及观众调查中很受影迷喜爱的《十字街头》、《马路天使》、《八千里路云和月》、《万家灯火》等老电影也在预备修复的名单中。电影节方面也希望大众能提名个人最期待被修复的电影,争取在有限资金条件下,更多地满足影迷们的心头之好。
火灾和“醋酸综合征”
世界上大量的早期电影都面临不断遗失的尴尬境地,即使是在电影保护做得相当不错的美国,1950年代以前的电影有近一半去向不明。
在中国,建国前的大部分影像资料也同样不知所终。而在遗存的这些老电影中,由于胶片这一介质本身的脆弱性决定了电影保存上的困难。电影作为19世纪末的新生事物,其本身充满了现代性的特点:时间观念发生了革命,“永恒”的理想越来越远。根据上世纪初法国的一本科学杂志估计,由于电影胶片的损耗和其寿命的局限,每一格画面的生命其实只有1/3秒。进入赛璐珞时代以后,早期的硝酸盐胶片本身非常易燃,历史上有许多影院毁于火灾。
之后开发的醋酸盐胶片虽然不再那么危险,但“醋酸综合征”成为了1960年代以来所有电影保护工作者的梦魇,胶片退化引发了和硝酸片截然不同的危机。由于柯达公司的不靠谱产品,当时世界上一大批彩色电影遭遇着色彩脱落等危机。为此导演马丁·斯科塞斯开始大声疾呼重视这一“电影的危机”。有趣的是,今年6月刊《美国摄影师》有一文就谈论了修复对于马丁·斯科塞斯的经典电影《出租车司机》的重生意义,斯科塞斯本人也全程参与了修复核准。文章介绍了如何去除特殊冲印时代带来的底片上的各种划伤撕痕,以及除尘、校色、修补裂损的画格、重新混录多声道声轨等修复工作;除此之外,修复人员还惊讶地发现,原本在民间广为流传的家庭录影转换的1.85:1(信箱格式)的录像产品里,片中一个经典桥段——主人公Travis对着镜子的那一幕看起来像是对着镜头在说话,而事实上,他是在对着镜子说话,只是那些镜头被错误地放大导致镜子的边框被裁切了……“影片的制作者们并不想做任何让影片看起来更‘现代’的尝试,我们的方法是让影片看起来最接近原始版本,在不改变影片拍摄年代风格的前提下尽可能地提升画质。”《出租车司机》的修复负责人之一Crisp说的这段话道出了电影修复一个很重要的艺术伦理观。
(责编: 田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