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5日,上海电影节参赛片《肩上蝶》“拒绝”媒体观影引发热议,导演张之亮与投资方、发行方不和的说法不胫而走。有报道称发行方将片长删短引导演不满,剪辑权之争浮出水面,此后张之亮宣布退出宣传,随即有人称其“坑”投资人钱财,就在人们等待更多内幕时,前日发行方宣布电影还是以原版本公映。事件回到原点,这究竟是场炒作还是另有隐情,昨日记者独家专访张之亮、发行负责人高军和第一次作为电影出品(投资)方,试图找到矛盾根源。
剪辑权之争
都想让电影更好看
《肩上蝶》在上影节举行发布会,事先并未举行媒体场放映,这并不符合电影节规律,而张之亮更是没到场。16日影片在只有103个座位的上海影城7号厅放映。多数媒体被保安挡在外面,原来该场电影“被包场”,但影厅里却空着。对此发行方负责人高军称,上映版本要从120分钟删减到90分钟,但90分钟版没做完(也没通过审查),“计划电影节结束后回北京给媒体看新版”。
昨日张之亮向记者解释为何退出宣传:“我没看过90分钟版,没办法配合宣传。”而有关张之亮和投资方、发行方产生矛盾的说法不胫而走。对于剪辑权,张之亮昨日告诉记者,他当时根本没想过这个剪辑权的事情,“不是我剪是谁剪呢”。而且当初和投资方签导演协议时,他还是投资方稻草家族的CEO,根本不会想到后来会出这种事。高军则强剪90分钟版完全“在替投资方考虑,加快电影节奏,影院多排一场争取多一点票房。”记者追问为什么现在又改回120分钟时,高军解释说“一方面导演坚持,此外重新送审需要时间,不费这劲了。”
对于最终又决定上映原版本,张之亮说整个过程,投资方、发行方都没有和他沟通,而且他也不是那种非要坚持上120分钟版本。“以前拍《墨攻》时也出现过这种情况,但都是在幕后协调好的。如果要剪可以找我和剪辑师一起按照原版逻辑来修改。”
昨日,记者好不容易找到了稻草家族的相关负责人,她也在电话里告诉记者,现在以发行方为准,后期的事务都交给他们了。
“坑钱”质疑
都在替投资人着想
有关张之亮和投资方、发行方的矛盾,还有种言论则跳出剪辑权争论,称张之亮利用投资方稻草家族不懂电影产业,分三阶段让《肩上蝶》投资上涨到6000万,是利用艺术名义“坑钱”的行为。对于这种指责,张之亮对这样的言论有些激动,他称6000万投资是包含宣发费用的,而且是整个财务上的事情,投资方从头到尾都是清楚的。
“我不知道他们说我骗什么,骗钱还是骗艺术?我无论对谁都是一样,要不然没有这么多合作的公司和合作。我每一分钱都有账务,都可以给任何人看。投资大部分都花在特效上。如果我是欺骗,这是犯法的行为。”张之亮强调,他和投资方稻草家族相处了差不多三年,彼此非常融洽,对彼此的为人都很尊敬。“虽然投资方老板不是这行的,但投资电影是个大事,他知道我搞艺术很辛苦,愿意支持我,我对其人格非常欣赏。”
高军也印证“投资方老板和导演关系很好”。至于外界盛传的坑钱一说,高军称并不是太了解电影拍摄过程,“我不认为导演在坑投资方,如果说6000万投资如果导演也投了2000万,最后要剪辑权是可以理直气壮,但现在不仅没有投资,而且还拿了片酬。只能说,拿了人家钱不太心疼吧。人家(投资方)毕竟是贷款4500万在搞电影,抵押了自己的房子。我们真心愿意发好这个片子,想借着《观音山》《最爱》的势头延续国产文艺片的好票房。”
稻草家族相关负责人最后无奈地表示,稻草家族作为一家新晋的影视公司,在制作和发行上都是第一次,经验上的欠缺常常令场面失控,“影片从生产到上映原来有这么多环节,我们也在学习中,现在公司只是希望让争执平息下来,最后电影既能让观众满意,也能有个不错的票房。”
记者观察
投资方交学费
《肩上蝶》发行确定用回120分钟版本后,高军称“找人剪辑的钱算是白花了”。正像他在采访中所说,整件事也不能说是谁对谁错,但在中国电影产业化发展中,很多初出茅庐的投资方正在为此付出一定的“学费”。
2008年底成立的稻草家族,不夸张地说,主要是为张之亮拍摄《肩上蝶》而成立的。有传言称,该公司在拍摄《肩上蝶》前,甚至不太懂电影要在拍完后进行复杂的发行、营销工作。不论这个传言是否属实,起码从当前局面可以看出,稻草家族在电影制作和发行上是缺乏经验的。在电影票房火爆的今天,越来越多的热钱进入这个行业,但显然单凭对电影的兴趣还远远不够。
本版采写/本报记者 杨林
(责编: Mr.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