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策划:民俗电影30年 《雪花秘扇》突破常情?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6月26日23:53  新浪娱乐

  【引言】民俗是一个涵盖范围很大的概念,体现在人们物质生活、社会生活、精神生活的方方面面,并在不同的地域衍生出不同的版本。前一阵在微博上大热的话题“豆腐脑的咸甜之争”便是绝佳例子,一句“在豆腐脑咸甜事上,最见南北差异,彼此见对方都想吐”被转发了近4万次,引爆微博中的南北民俗大讨论,登上热门话题榜。可见民俗和每一个人都密切相关,背后蕴含的文化意味颇值得玩味,因而成为很多导演选取来或作为叙事背景、或作为表达对象、或作为文化符号搬上了大银幕。

策划:民俗电影30年《雪花秘扇》突破常情?电影《雪花秘扇》即围绕“女书”和“老同”这两个神秘且暧昧的民俗文化符号展开

 

  特别企划/新浪娱乐策划组 文/陆姝

  “十九世纪的中国,女人必须裹足,生活与外界几乎完全隔绝。在湖南省一个偏远地区的妇女,发展出她们独特的沟通密码:女书。有些少女结为“老同”,如同精神上的婚配,情谊可延续一生……”——电影《雪花秘扇》即围绕“女书”和“老同”这两个神秘且暧昧的民俗文化符号展开。虽然以民俗为题材的大片并不多见,但民俗电影对中国观众而言绝不算陌生,30年前,以陈凯歌张艺谋为代表的中国“第五代”导演们正是以民俗为杠杆才撬开了国际电影节的大门。30年后,斗转星移,由华裔导演王颖执导的《雪花与秘扇》再次以民俗大片的姿态强势回归。

策划:民俗电影30年《雪花秘扇》突破常情?黄健中的《良家妇女》

  【壹】从墙内开花到墙外:民俗电影的传承与嬗变

  80年代,美学大热。不过文革过后,美到底是什么样子,大众的想象都有些含糊。电影镜头不能含糊,一定得让人看见,于是那时的电影人成了寻找美的人。现代城市里一时还不好找,那就往“边城”走。导演凌子风一走走到沈从文魂牵梦绕的湘西,江水青青,吊脚楼,山歌,社火,一个叫翠翠的女孩和一对兄弟的情窦初开,却酿成一生的惆怅。民俗之美就这样被中国电影发现。那会儿,民俗没被污染,单纯到根本不知道标榜“史上最纯”。时至今日,当地乡民最狡猾的商业行为也不过是在沈从文故居里提高《边城》VCD的售价。

  民俗电影不声不响地热起来。到了黄健中《良家妇女》的时候,已经知道怎么把传统婚俗提高到女性解放的先进思想上来。影片开头说文解字,从“女”字卑躬屈膝的字形讲到女性被压迫的历史,然后才讲耸人听闻的黔北婚俗故事。18岁的杏仙嫁给了6岁的小丈夫,他们从此和守寡的婆婆过着宁静的日子,直到解放,杏仙爱上年貌相当的男子,解除名存实亡的婚姻,掀起不大不小的风波。这部影片有一种有趣的矛盾,政治立场正确,不过杏仙大半时间里把传统女性的贤良淑德表演得优美无比,用光用色极尽精美之能事,女明星丛珊一下成了中国观众心中的最理想妻子,那时还没有梦中情人这个说法,大家都把结婚当做恋爱的必然前提。《良家妇女》在国际上获了不少奖项,丛珊被外国观众视为中国传统女性美的典范,中国民俗的潜在国际影响力开始发酵。

  西影厂吴天明拍《人生》时关注点其实不是西北的民俗,然而大银幕上那黄土高坡酸酸曲,却远比城市风光更震撼观众心灵。当观众们看到被抛弃的巧珍违心地嫁给她不爱的人,那场完全旧式样的陕北婚礼就变成了农村青年的人生选择和命运抗争的悲剧象征。当年无数大学生看完《人生》后,在宿舍里为了这个问题争论得面红耳赤,理智上,他们已经决定奔向现代和都市,但很多人的灵魂仍然依偎在厚实安稳如大地般的传统之中。电影里的民俗满足了大众文化寻根的愿望。

  80年代后期的西北风,席卷文学、音乐、美术各界,电影也不例外。陈凯歌执导的《黄土地》先锋意味十足,民俗被张艺谋的镜头拍成了各个仪式。我们有种和王学圻饰演的八路军一起参观陕北婚礼的感觉:送亲,鼓乐班子,赞礼,开宴。一条鱼端上了桌,木头的,还浇了汁。还有古老的婚礼歌手,唱得也是酸曲。而在影片结束时,赤裸上身涌向龙王庙祈雨的人群昭示着民俗中迷狂的一面。

  到了第五代,民俗不再优美,不再田园。大银幕上的民俗是越来越宏大的仪式,越来越繁复的花样,越来越迷离的奇观。

  【贰】庭院深深深几许:民俗背后的女性视角

  《雪花秘扇》有清末和当代两条并行的主线。清末的时空里,两位女主角雪花(全智贤饰)和百合(李冰冰饰)生活在湖南一偏远地区。因旧社会女子的地位低下,民俗制约了他们的身体和思想,但也因此衍生出新的民俗:不被允许上学读书学习男字(她们称方块汉字为男字),为了互诉衷肠,她们便在织布绣花图案的基础上,创造了只有女子才懂的文字——女书;不能自由恋爱,婚姻由家长包办,于是和年貌相当的女子结成精神上的婚配——老同。

  而反观其他在电影中突出表现民俗的影片,大多具有女性的视角,表现和女性相关的民俗,大概因为在旧社会女性地位远低于男子,受到封建礼教的迫害也尤为突出,“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等所谓的社会伦理是女性身上千百年来无法摆脱的枷锁。女性受难的背后是整个社会和民族思想的腐朽和畸形。

  一、《雪花秘扇》Vs。《大红灯笼高高挂》:女人的价值由男人决定

  民俗是张艺谋早期电影中挥不去的民族符号和精神气质。他在《大红灯笼高高挂》中营造的以挂红灯笼为主的民俗奇观更是震惊了海内外,不仅在当时获得柏林电影节银熊奖和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引发了世界影坛的“中国热”,也在国内引起了讨论热潮。

  本在大学读书的颂莲(巩俐扮演),因父亲的意外去世,被财迷继母嫁给陈老爷做第四房太太,栖身于许多宅院环环相套、阴森如古堡的大院——陈家大宅。陈家有四位太太分别住在四个院落,每当大红灯笼高高挂起在哪个的宅院,则意味着宅院的主人当晚会得到老爷的宠幸。而在那个男权社会里,这几乎是体现她们个人价值的唯一方式,高高挂起的大红灯笼里装载着她们的全部人生期望、地位、尊严与梦想。于是她们终于为了生存而勾心斗角、互相压榨,性格逐渐扭曲和变形,终于成了人不人、鬼不贵的封建礼教牺牲品。

  裹小脚是《雪花秘扇》着力表现的民俗之一,两个小女孩在小小年纪就要忍受裹小脚的剧痛,父母为了女儿能嫁得好顾不上心疼只剩下心狠,媒婆看到百合的三寸金莲露出满意的微笑——小脚裹得好不好,三寸金莲造就得是否完美,决定了跟随雪花和百合的一生的婚姻。洞房花烛夜,百合素未谋面的丈夫第一个动作确实去亲吻她的三寸金莲,女人彻底被物化、沦为男人的玩物,可见一斑。

策划:民俗电影30年《雪花秘扇》突破常情?《自梳》也是两个女人的史诗

  二、《雪花秘扇》Vs.《自梳》:两个女人的史诗

  还记得张之亮在90年代末拍的那部《自梳》吗?刘嘉玲曾凭借此片入围98年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女主角,那是她距离影后最近的一次,所有人都看好她,以为肯定是十拿九稳,结果输给了《宋家皇朝》的张曼玉。大概这就是命吧,命运把刘嘉玲成功问鼎香港金像奖影后的时间整整往后调了13年。

  《自梳》讲述的是两个女人——为逃避买卖婚姻而选择自梳的意欢(杨采妮饰,自梳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在广州及珠三角地区流传的一种民间风俗。自梳女通过一种特定的仪式,自己将辫子挽成发髻,表示永不嫁人,独身终老)和青楼出身从良嫁了丝厂老板的玉环(刘嘉玲饰),虽出身不同,但共同的底层身份使她们共同经历了人生的变故、社会的冷漠、男人的始乱终弃,但她们始终相互扶持和怜爱,从姐妹情衍生出超越性别之爱的传奇故事。“一梳福,二梳寿,三梳清白,四梳自在,五梳坚心,六梳金兰姐妹相爱,七梳大吉大利,八梳无难无灾。”——“自梳”的背后是旧时代女性面对命运深深的自怜和自叹。

  《雪花秘扇》的雪花和百合从小结尾老同,一起生活,一起学习女书,情同姐妹,心灵相通。长大后,家境一般的百合,因为那双完美的三寸金莲嫁入大户人家。而家境富足的雪花,却因父亲吸食鸦片导致家道中落,终于嫁给屠户过上清贫的生活。虽境遇不同,但所遭受的男权的压迫和礼教的束缚是共通的。物质上虽相差悬殊,但精神上却同样受到折磨,于是她们相互牵挂,通过传递女书抒发心中的苦闷、互诉衷肠。

  《自梳》中玉环的丈夫为了做成买卖把玉环当作玩物送到军阀的床上,意欢牵挂玉环的安危整晚守在楼外,即使暴雨也不肯离去;《雪花秘扇》中,百合从地板的缝隙中目睹雪花即使内心不愿意,但在屠夫丈夫的威慑下只能与其同房……女人在最脆弱的时刻大概只有女人才能体会和心疼。

策划:民俗电影30年《雪花秘扇》突破常情?《喜福会》是《雪花秘扇》的导演王颖93年的作品

  三、《雪花秘扇》Vs.《喜福会》:回望过去才能看清自己

  《喜福会》是《雪花秘扇》的导演王颖93年的作品,《雪花秘扇》的制片人邓文迪在接受媒体访问时也多次提到这部影片——“他们(注:指美国人)能看到的中国现代片还是很少的。在美国很多教授电影的课本中,用的中国电影例子,都过去20年了还是《喜福会》。一讲中国妇女的进步,讲中国的风俗习惯,就用这个案例。”《喜福会》以旅美的四对华裔母女为中心,分别描述她们几个家庭近百年来的遭遇,从对比中体现中国女性从受尽辛酸屈辱的祖母辈逐渐成长为具有独立人格和经济地位的新一代女性。四个母亲大多在年幼的时候切身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女性的不公平对待,她们希望逃避和改变,但当她们到了美国社会,奋斗出了另一种人生,于是想给女儿们另一种命运,却发现女儿承袭着自己的过去,用另一种方式重蹈自己的悲剧。于是母亲必须跟女儿和解——母亲必须透过讲述自己的故事,赋予女儿坚强的力量与自信;必须伸出援手,及早阻止女儿重蹈自己的悲剧。这种“命运遗传到下一代”的方式突出了母女之间的血肉连结和对女人命运无可奈何“轮回”的感叹。

  《雪花秘扇》也有同样的对长辈和后辈两个时空的描述,一个平行的故事发生在当代的上海。老同的后裔尼娜和索菲亚——现代版的百合和雪花,在面对职业生涯的发展、复杂的爱情关系和一个无情冷漠、高速发展的上海的同时,努力地保持着她们年少时的亲密关系。但却受到了最严酷的考验,百合必须借鉴过去的教训,必须理解她们祖先之间的联系——那隐藏在古色古香的白色绢扇后的故事,才能成功拯救雪花,否则她们或将永远失去彼此。

  两部来自同一导演之手的影片有着类似的情感结构,关注的也都是女人间的亲密的情感连结。回望过去才能看清自己——任何一种情感又何尝不是呢?

策划:民俗电影30年《雪花秘扇》突破常情?民俗是跨文化间传递共同情感的最佳载体

  【结语】以民俗为题材的电影常常具有多方面的意义。在电影里,民俗是跨文化间传递共同情感的最佳载体。比如《大红灯笼高高挂》里的“挂红灯笼”、《红高粱》里的“颠轿”等风俗,虽然后来被指为“伪民俗”而饱受国内专家学者的诟病,但不可否认是,张艺谋通过这些的民俗符号,让西方观众更好地能理解了“红灯笼”里蕴含的中国妇女在礼教和男权压迫下绝望和压抑、“颠轿”中蕴含的来自民族精神深处的旺盛生命力。在电影之外,民俗通过电影得到更好的被保留和传播的机会,比如《雪花秘扇》中的“女书”,这种特殊的文字是世界上唯一的供女性阅读和学习的文字,于1982被发现,2004年最后一位自然传人谢世,2006年被收录进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具有很高的文化学价值和社会学价值,但也面临着濒临消亡的危机。相信一部《雪花秘扇》让东西方无数人第一次认识并了解了这一既有趣又神秘的民俗。

  当世界越来越大,信息越来越多,我们感到迷失的时候,回望过去,也许真的是认清当下的最佳途径。

(责编: 阙如)

  声明:新浪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看明星八卦、查影讯电视节目,上手机新浪网娱乐频道 ent.sina.cn

分享到: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相关博文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