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国产电影《肩上蝶》被片方从120分钟删减至90分钟,该片导演张之亮一气之下宣布 “退出”。虽然该事件最终以片方妥协——恢复至120分钟、双方和解而告终,但“谁拥有电影剪辑权”却在业内引发广泛关注。
昨日,本报专访了吴宇森、徐克、于仁泰等人的御用剪辑师胡大为,这位剪辑过数百部影片的金牌“剪刀手”告诉记者,放眼全世界,100%拥有剪辑权的导演也少之又少,中国内地由于采取“导演中心制”,还稍多一些。
好莱坞“观众为王” 吴宇森电影曾遭重剪
胡大为在好莱坞闯荡了近20年,对北美市场的电影制作规律非常熟悉。他告诉记者,在电影业最发达的好莱坞,剪辑权一般都掌握在制片人手里,能100%拥有剪辑权的导演,整个好莱坞也不会超过5个。“也就史蒂芬-斯皮尔伯格、詹姆斯-卡梅隆、马丁-斯科塞斯等少数几个人,而且很多时候他们既是导演,又是制片人。”他说。
据胡大为透露,好莱坞商业大片公映前,制片公司都会提前找一些观众来看片,然后根据他们的意见来进行修改或删减。
以吴宇森为例,1993年环球公司请他执导了尚格-云顿主演的《终极标靶》,但影片面世后,尚格-云顿的影迷并不满意,环球公司只好又派一名“资深动作片剪辑专家”对影片进行了重剪。
胡大为表示,不光是好莱坞,整个北美市场和欧洲市场,剪辑权也基本都掌握在制片人手里。
内地不专业 剪辑全看话语权
胡大为曾剪辑过谢晋的《鸦片战争》、滕文骥的《在那遥远的地方》等,胡大为感觉这里更尊重导演意见,因此100%拥有剪辑权的导演比好莱坞还要多一些。
而《肩上蝶》发行方负责人、做了几十年电影发行工作的高军则表示,中国的电影产业目前还不成熟,因此剪辑权既不完全掌握在制片人手里,也不完全掌握在导演手里。谁更专业、享有话语权谁就能拥有剪辑权。
高军认为,用这个标准来衡量的话,目前国内市场上享有绝对话语权的导演也就张艺谋、陈凯歌、姜文、陆川、宁浩这几个人,“总数加起来不会超过10个。”
香港资深电影人、原香港电影金像奖主席文隽也表达了同样的观点:“谁掌握了话语权,谁就享有剪辑权,但这种人是少数。”
矛盾是个例 相互妥协是“潜规则”
但是,即便是在好莱坞,享有剪辑权的制片人也不会完全不考虑导演的意见。“制片人一般都是在看最终版本或涉及到最重要戏份的时候,才会提出意见。整个后期剪辑,就是一个相互沟通的过程。”胡大为说。国内市场也一样,胡大为介绍,当初他剪吴宇森执导的《赤壁》下集,初剪素材将近20个小时,最终版本是两个多小时:“工作量特别大,剪了整整半年,这不是一个人能决定的事情,很多时候都需要大家商量着来。”
高军也表示,中国每年要生产五六百部片子,也就三五部会因为剪辑片方和导演发生矛盾,大多数情况都能协调。
矛盾最直接原因 片长影响票房
导演和制片人的剪辑权之争,最直接的原因就是为了片长。
UME华星国际影城副总刘晖说:“一般说来,100分钟上下的片子最好卖,两个小时以内的比较常规,两个或两个半小时以上的片子非常糟糕。”
刘晖举例说:“比如《功夫熊猫2》的片长是89分钟,《加勒比海盗4》是135分钟;放两场《加勒比海盗4》的时间足够放3场《功夫熊猫2》,两个片子的票价差不多——都是3D,上座率也差不多,那影院肯定更愿意放《功夫熊猫2》。”
而一般情况下,导演总是觉得片长不够:“因为他想表现的东西很多,删哪儿都觉得可惜,但发行方不会这么想。”刘晖说。 文/记者喻德术
(责编: 柳星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