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划/新浪娱乐策划部 撰文/杨小冲
前言:
中国航天员采用何种方式、什么工具进行训练?太空失重状态下怎样喝水进食?古语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航天英雄在一飞冲天之前要经历何种强度的艰苦培训,承受什么磨难?
关于航天员的真实生活,在目前正热映的电影《飞天》中有详尽体现,作为我国首部表现载人航天事业的电影作品,它没有好莱坞式的科幻场面,更没有令人眼花缭乱的星际大战,而是走了一条颇为写实的路线——采用大量的实景拍摄,先后赶赴甘肃、北京、天津、内蒙古、湖北、三亚、莫斯科取景,并走进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北京航天城、俄罗斯加加林航天中心等地进行拍摄,在国内首次真实展现宇航员的训练生活和情感世界。
浩瀚太空是神秘之地,航天员的生活也有诸多的不为人知。尽管不是人人都有机会走进发射中心、进入太空漫步,却可以跟随电影作品逐渐深入具体地了解到这一切,或许,这也正是航天电影这一类型一直以来引人关注的原因所在。
所不同的是,对比天马行空的太空科幻片,以《飞天》为典型的这类影片接地气,同时亦不失想象力——它以实景拍摄为基点,辅以特效技术手段,囊括航天员的亲情爱情抉择以及个人梦想和英雄情怀。常常被人误解为“枯燥说教”代名词的主旋律电影,此番似乎变得愈加生动、富有人情味,而纵观整个航天电影类型的发展长河,这一改变和尝试,也不失为一个崭新的方向。
【壹 补白】科学解读真实再现 《飞天》不是科幻片
“从2003年杨利伟‘飞天’起,我们就希望做一部有关这一题材的故事片。”导演王珈在电影上映前的宣传活动中这样说道。
真实再现中国航天员是怎样炼成的,是这一部《飞天》与同类型航天电影相比的一大特点。片中演员穿戴的宇航衣全部高仿制作造价不菲,并力求还原航天员的真实培训方式,甚至包括载人飞船遨游太空、航天员漫步空间站等宏大场面,以及英雄一飞冲天背后面对家庭亲情的艰难抉择,每一个细节都有着严谨的科学依据和人类情感的真实展现。这一切在以往的航天类型影片中很少见,正是因此,外界将《飞天》定义为中国影视甚至世界影史上的一次补白。
【一。实景拍摄 真实再现】
《飞天》去年9月开机,为了展现出最真实的航天员生活,摄制组分成两个组,先后赶赴甘肃、北京、天津、内蒙古、湖北、三亚、莫斯科取景,并走进了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北京航天城、俄罗斯加加林航天中心等地进行实景拍摄。其中,酒泉卫星发射基地是第一次把发射架打开,供电影拍摄使用。
影片中大量的航天道具也都造价不菲,几乎“以假乱真”。主演们所穿的宇航服全是高仿,每套的造价都高达几十万元。影片主人公张天聪的扮演者刘之冰透露,自己身上那套装备不完全是假的,“我脚上那双靴子,有幸跟七位成功执行飞天任务的航天员一样,是真的,标价9800元一双”。
在最重要的航天飞行器“飞天”过程的表现上,影片也严格遵循真实再现、科学解读的原则,为了更加逼真地展示航天员训练和太空飞行等场景,剧组还专门向聂海胜、费俊龙、刘伯明等航天英雄和首批航天员中默默奉献的无名英雄们请教片中的细节。
《飞天》拍摄制作时,大规模运用低空航拍手法,成功地完成了国内电影首次拍摄模拟失重的场景, 620个特技镜头,再次创造了中国电影特技镜头之最,刷新了2009年《惊天动地》创下的521个特技镜头的国产片纪录,视觉效果逼真。
影片结尾,突破性地展示了未来中国空间站内外景。由于没有现成的实物可参照,制作人员以珠海航空展上公布的中国太空站模型为蓝本,参考了外国太空站模型、图片设计了片中的中国空间站的造型和内部结构。可以“以假乱真”的返回舱、太空舱、伊尔76机舱等道具模型,以及影像和音效的结合,营造出飘渺宇宙、浩瀚银河的瑰丽景象。
【二。浪漫色彩 情感细腻】
真实并不意味着刻板无味。《飞天》把一个国家的航天梦浓缩到一个男人、一个家庭身上,通过一家三代人对航天梦的执著,为观众展示了一段真实的激情燃烧的岁月。
影片中的男一号张天聪与以往的英雄形象不同,他带着一份沉甸甸的航天梦,却屡战屡败,中间经历了家人一次又一次的失望和战友的中途离去,最后终能圆梦飞天。一波三折的悲剧式过程的展现,使得影片有了展示细腻情感的巨大空间。
铁骨铮铮的男人戏之中,影片加入了张天聪妻子、女儿的戏份,真实表现了航天员少为人知的的真实情感世界。张天聪的女儿放弃保送北京大学的机会,考入飞行学院,决心与父亲一样,成为一名航天员。而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张天聪在遭遇又一次失败后刚走进家门,妻子给了他一个深情的拥抱,这种“即使你在外面输掉了所有,回到家你就是我的全部”的情感表达方式,是国产军事题材影片中少有的,仅仅一个拥抱,让影片顿时充满浪漫情怀,令人印象深刻。
《飞天》的浪漫情怀不仅表现在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上,当载人飞船徐徐穿过大气层进入茫茫太空,银幕上展现的飘渺宇宙、浩瀚银河的瑰丽景象,让人犹如置身其中。影片结尾,故事放到了2020年,通过特效镜头展示的未来中国太空空间站,同样有着真实却又奇妙的想象,给这部电影蒙上了绚丽的浪漫色彩。
【三。英雄情怀 有血有肉】
许多看过《飞天》的观众和影评人,用“非常规英雄”这个词来描述影片主角张天聪。以往的影视作品中,但凡塑造英雄人物,总是习惯“高、大、全”,但张天聪却是个有血有肉,经历诸多失败的普通人,在最后登上太空完成任务之后,他也一度对人讲:我不是英雄,我只是个怀抱着航天梦想的普通人。
作为中国第一代航天员,张天聪专业技术优秀,却因为种种原因屡屡在宇航员选拨中失利。面对昔日战友的转岗离去和自身年龄偏大等种种压力,他选择留任新航天员教官,坚持着自己的航天梦想。
命运一次次锤炼着张天聪。在一次新的选拔来临前,由于探望刚刚执行完抗洪抢险任务的女儿,他患上了病毒性感冒,无奈再次错失机会。但张天聪并没有因此失意沉溺,他说:“搞两弹一星的时候,我们出动了几百万人。搞航天,我们也出动了几十万人,和他们比我算什么呢?”影片最后,太空碎片击中了空间站太阳能电池板,电力系统受损。千钧一发之际,张天聪终于一飞冲天,凭借出色的技术很快修复了破损的电池板,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可以说,张天聪的飞天梦不可谓不曲折,而正是对这个“失败者”形象的塑造,让影片凸显了导演所追求的现实主义色彩,也让影片散发出浓浓的却有血有肉的英雄情怀。张天聪所代表和象征的是一种不折不饶、坚持到底的价值观:所谓的英雄,不一定是你获得了多少鲜花掌声,而是在奋斗路上那份倾尽全力、无怨无悔的付出。
同样,这也是中国航天事业众多幕后英雄孜孜追求、默默付出的真实写照。和杨利伟这样的英雄相比,张天聪式的付出很容易让人忽略,也最容易令人感动。可以想象,在航天胜利的背后,有多少人在幕后默默奉献,没有鲜花掌声却又无怨无悔,这其中浓缩着的正是他们对祖国航天事业的大爱情怀。
【贰 盘点】航天实践电影:银幕上的飞天梦
《飞天》的热映,重新引起人们对航天实践类型电影的关注。不是所有人都有机会登上飞船飞向太空,但相信所有人都对此充满了无限的遐想和憧憬,好在电影工作者们用一部部关于宇航事业的写实作品,给我们上演一幕幕真实的“撼天记”,填补了人类对于太空的好奇,为我们记录下人类漫步太空的伟大壮举。
1.《阿波罗13号》
影片由朗-霍华德执导、汤姆-汉克斯主演,是一部以阿波罗计划中的第三次载人登月任务阿波罗13号真实事件为题材拍摄的纪实性影片,讲述了宇宙飞船在接近月球时,其中一个氧气罐爆炸,造成电路失灵,三名宇航员为了生存进行一场殊死搏斗,最终在地面人员的帮助下成功返回地球。
该片以纪实的手法重现了这场人类登月史上的灾难。飘荡在茫茫太空中的三位宇航员,忍受着与月球擦肩而过、梦想无法实现的痛楚,还要努力从毁灭的边缘死里逃生。没有任何科幻电影光怪陆离的外形,真实的太空逃难情节惊心动魄。让观众心跳加快的同时,感受到影片中“我要回家”和“等你回家”这种信念的伟大。
2.《太空英雄》
影片根据美国历史上首批进入太空的宇航员的真实故事改编,详细描绘了美国太空计划的诞生过程及第一批航天员诞生的历史故事。剧情讲述了二战后,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在完全没有发射载人火箭经验的情况下,从空军中挑选出约翰-格伦等7位优秀飞行员作为首批宇航员,开始载人火箭升空的“水星计划”。
电影尽管以美国与苏联的军备竞赛为背景,但风格轻松幽默,用纪实的方式给观众上了一堂精彩的航天课。不仅让普通百姓了解了美国太空事业的起步历程,同时更关注宇航员风光背后的艰辛与危险。
3. 《太空牛仔》
2000年的《太空牛仔》描写了一群老头子的航天梦想,四位主演年龄加到一起接近250岁,成为该片的一大亮点。剧中的柯文曾是第一代宇航员的预备队员,新千年伊始,一颗于50年代末由前苏联发射的卫星“圣像”偏离轨道,如果不能及时纠正,就会变成一场灾难。于是,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找来垂垂老矣的柯文,重新组织当年的队友一起解救卫星。
这部影片的拍摄获得了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全力协助,多个场景在约翰逊航天中心和肯尼迪发射中心内完成。既是导演又是演员的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在此片中用自己独特的视角拍摄和演绎了老年人的精神世界与皱纹之下的不朽青春活力。
4.《为了全人类》
该片由《阿波罗13号》的编剧艾尔-雷奈特导演,这部纪录长片完整而真实地再现了三名宇航员奔赴月球的伟大之旅,堪称是美国登月的全纪录。
在该片上映之前,大众从未见过美国国家航空和航天管理局的登月图片和任务纪录。艾尔-雷奈特将“阿波罗”登月计划用极具视觉冲击的抽象艺术表达形式展现在影片中。该片的人性之处就体现在它的标题:为了全人类。片中涉及大量科技信息,但并未卖弄高科技语汇,片中还加入了一些相关的录音内容,让该片成为美国登月历史的教科书。
5.《华丽的荒土》
《华丽的荒土》由汤姆-汉克斯的Playtone电影公司和IMAX在2005年联合制作。影片充满了精确的历史考证,首先,电影貌似矛盾的标题恰是月球表层景象的真实写照;此外,影片聘请了阿波罗15号的指挥官戴维-斯克特作为顾问,从如何驾驶登月舱到如何在重力只有地球六分之一的月球表面行走,到如何和其他宇航员在不到两个电话亭大小的登月舱内调换位置等细节的表现,使得该片可以称得上是一部登月指南。
【叁 方向】现代视角VS未来想象 航天电影再“飞天”?
自从1961年4月12日,苏联宇航员加加林乘坐东方一号宇宙飞船从拜克努尔发射场起航,完成人类首次载人宇宙飞行,航天题材成为世界电影史上的热门题材。
然而,电影作为一门艺术的自身特点,以及人类对浩瀚太空的种种好奇之心和未知的恐惧,使得航天类影片更多的是科幻色彩浓厚的肆意想象,人类与外星生物的虚幻战争,似乎是这类影片最爱的桥段。比如《星际迷航》中,男主角一家五口飞临银河系一个不知名的星球,与邪恶生物展开战斗;《太空黑猩猩》讲述了美国国家航空和航天管理局把几只大猩猩送到一个遥远的星系,将当地居民从邪恶统治者手中解救出来的故事;《火星任务》把虚构的火星人设置成了人类的祖先;整整六部的《星球大战》则为观众描绘了一个充斥各种高科技飞行器、先进武器的瑰丽宇宙。
与这些科幻片相比,航天实践片的故事讲述更多的是人类对宇宙真实的探索实践,依托严谨的科学依据,展示真实的航天场景和航天技术。然而,如果仅仅依靠这些,显然成了纪录片,想象依然是这类影片讲述故事的主要手段之一。在采用现代视角、真实场景反映人类飞天梦的同时,它们也会立足于未来,将人们对宇宙未知世界的美好想象融入其中。
在《飞天》的结尾处,故事推进到了2020年,中国在太空建立空间站,带有强烈的未来色彩。其中,航天器遭遇太空碎片袭击、宇航员飞入太空完成维修任务的情节设置,即是人们对于未来航天事业发展的前瞻式想象。和科幻片不同的是,影片在拍摄和展现的过程中,征求了许多航天专家的建议,细节的表现完全按照航天事业发展的预计前景进行,更加地科学真实。
航天实践片为观众提供了航天题材影片的另一种观赏类型。如果说早年间,人们还满足于驾驶着太空船在银河系里和外星人打架,那么随着科幻电影类型的快速演变,这种简单纯粹的想象,已经难以满足观众日益丰富的观影需求。
就像霍金热衷于“地球之外是否存在外星生物”这一命题的思考一样,人们对宇宙的真实面目和人类科技的发展水平日益关注。近年来,好莱坞科幻大片纷纷走“伪纪录片”路线,如《第九区》、《洛杉矶之战》等摇摇晃晃的镜头,刻意表现着故事的真实感,正是对观众这一需求的回应。
《飞天》之类的航天实践片,立足现代科技的发展前沿,在科学和想象之间进行博弈、取舍,用现代视角和未来想象的结合,为观众揭开航天事业的神秘面纱,手法科学写实,甚至有些普及航天知识的意味。同时,辅以电影人天马行空的前瞻式想象,观众既能看得过瘾、又能客观了解航天知识和航天技术的发展轨迹,只是不知道,这会不会开辟航天电影发展的一个新方向?(杨勃志)
(责编: 温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