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娱乐讯 武侠片可以说是中国电影史上生命力最旺盛的片种,从上世纪20年代至今,仍能占据市场的主流重心,同时在创意上不断跟进时代,几乎每十年就有扭转武侠片既定风貌的划时代之作,在此过程中,无论幕前的明星组合抑或幕后的动作指导,在其造型及风格等方面也在不断转变,而这更是武侠片发展至今的动力。
然而自《卧虎藏龙》之后,华语武侠片却经历了近十年的“空窗期”,若非无更大程度的改良与创作,便是与真正意义上的武侠片格格不入,直至2010年《剑雨》重塑并突破了武侠片的一些掣肘,但遗憾未能较其他所谓“古装大片”更吸引观众,似乎更显独力难支……
《武侠》,却对此有不同的翻新,陈可辛非但直白地扛起了“武侠”旗号,且用“科学武侠+医学武侠+微观武侠”方式解析武侠世界。观众对此虽未必全然接受,却无可否认陈可辛进一步发挥出“承前启后”的作用,将武侠片的意义作出更为颠覆的刻画。
如今《武侠》现身,华语武侠片的银幕历程又踏入新阶段,而对于类型而言,更是迎来了新的“进化”机会。在此,大可先回顾一番武侠片的进化史,在明星、武指与技术等方面告诉你,《武侠》的意义是怎么来的——
【武侠明星篇】
60年代——英姿侠女
若统计武侠片史上最经典的女侠形象,胡金铨起码占一半:从《大醉侠》的郑佩佩(微博)、《龙门客栈》的上官灵凤再到《侠女》与《迎春阁之风波》的徐枫等,或女扮男装或英姿飒爽,尽展“巾帼不让须眉”之魅力;另一方面,胡金铨也创出女侠“反串”的新形象:头戴竹笠、身着罩衣、腰系粗布,在打斗过程中头发随动作变换逐渐散开,顿然变为女儿身,潇洒之甚与男侠相比不遑多让。
60年代——阳刚男侠
相比之下,张彻的阳刚武侠却独尊男性,其作品中的侠客往往是个人英雄、肢体残缺、崇尚友情、压抑爱情、与成千上百的敌人决战、被打得腹破肠流也要坦胸露肌盘肠大战……此外,张彻的男侠也各有风格,如冷傲凶狠的王羽、浪荡不羁的姜大卫、正直侠义的狄龙、鲁直暴躁的陈观泰、幽默随性的傅声、沉默寡言的王钟等,皆扭转了60年代武侠片突出女侠的形势,对武侠片类型影响深远。
70年代——浪漫武侠
张彻与胡金铨式的武侠式微后,楚原的“浪漫武侠”随之登顶:首先,楚原打造以狄龙、尔冬升等为主的银幕大侠并非阳刚血性,而是风流倜傥、浪漫儒雅;其次,楚原因热衷改编古龙小说,其作品里正邪人物的身份往往悬疑曲折、真假莫辨,继而让观众随着剧情发展揭晓谜底,同样是武侠电影史上自成一格的武星风范。
80年代——荧幕转战
70年代后期由于武侠片没落,很难再从新培养银幕大侠,恰好此时武侠电视剧形成风潮,《楚留香》的郑少秋、《陆小凤》的刘松仁(微博)、《天蚕变》的徐少强与《大内群英》的万梓良等遂直接被邀上电影再演侠士,尤其前两者,在80年代初参演的武侠片里数量已占据半壁江山,何况他们的大侠形象早已通过电视深入民心,如今演电影,自然也更能为观众接受。
90年代——双侠并举
1991年,随着《黄飞鸿》复兴武侠片浪潮,李连杰(微博)这位20世纪最后一位银幕大侠遂应运而生:数年间,黄飞鸿、方世玉、令狐冲、张三丰等经典武侠角色纷纷落入他手,而对于其或浩然正气、偶尔害羞,或潇洒风趣、幽默可爱的形象特质,观众也更为青睐,由此也让李连杰进一步成为“大侠专业户”。
另一方面,90年代的女侠则以林青霞独当一面,自1992年的《东方不败》后,她亦正亦邪、阴阳兜乱的“侠女”形象被延伸至多部影片如《神龙教》、《新龙门客栈》、《刀剑笑》等中,惊艳之极!
2011——《武侠》众侠“聚首”
陈可辛在《武侠》里塑造的侠士形象,可以说是将众多经典共冶一炉的产物:功夫之王甄子丹(微博)扮演的唐龙,武功高强、冷峻阴沉,其后自断左臂、持刀拼杀,恰如当年王羽,一股“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的狠劲,可谓张彻武侠的翻版;但唐龙又非一开始就为人所知的身份,而是隐藏在“刘金喜”的伪装下逐步被徐百九揭穿,又是楚原武侠典型的悬疑风格;而七十二地煞教主举止可怖又身怀奇功,更能让人想起东方不败的魔君身份,残酷而变态。
值得一提的是,《武侠》虽然以男性为主,但同样出现有型的女侠——惠英红(微博)饰演组织女杀手“十三娘”,冷面无情的面貌直追《迎春阁之风波》里的徐枫,而她手持双刀与唐龙对决,同样有昔日《龙门客栈》、《侠女》等胡派作品中女侠们的英气、敏捷与潇洒。可见,陈可辛在用一部《武侠》同时向张彻、胡金铨、楚原与徐克作出致敬,颇有“集大成”之胆识!
【武术指导篇】
60至70年代——南北融合各成一派
京剧创新者:韩英杰
5、60年代,身为北派武指代表德韩英杰并未扎根、成名于粤语武侠片,反而逐渐成为胡金铨的“御用”武指,两人从《大醉侠》即展开合作。与其他同行不同的是,韩英杰在风格上更多是向京剧功架取经,同时又摆脱“见招拆招”的生硬与接招不妥的混乱,反以糅合戏曲节奏的章法出之,让动作充满韵律美感,加上以弹床让演员一跃而起的设计,堪称武侠片的一大贡献。
硬桥硬马者:刘家良(微博)
与韩英杰同期闻名的武侠片武指是南派的刘家良。相比之下,他从《边城三侠》开始为张彻武侠片设计的动作讲究招式对拆,却并无戏曲式的“一二三”套路,而是在硬桥硬马之下结合动感与写实,再结合唐佳设计的武器,打造出诸如近身肉搏、盘肠大战、兵器碰撞等刺激的打斗,由此将张彻的暴力美学推至高峰。
80至90年代——飘逸武侠跻身主流
飘逸飞天人:程小东(微博)
程小东为武侠片设计的动作,既超脱《如来神掌》式的神怪剑仙,又突破了功夫款式的硬桥硬马——侠客往往大展轻功、登萍渡水、凌空飞舞、神出鬼没。程小东的风格成型于80年代(《生死决》、《倩女幽魂》),发扬于90年代(《东方不败》、《新龙门客栈》),在很大程度上将胡金铨的风格承袭并加以创新,由此为武侠片带来新的进步。
民间杂耍派:袁和平
袁和平也是武侠片武指的常客,但比起程小东将武侠神奇化,八爷在风格上更有杂耍味,如《黄飞鸿》的竹梯大战与《男儿当自强》的神坛比武,都带有写实的劲度与杂技的灵巧,同样是华语武侠片的创新之举。
2011——《武侠》再展“甄功夫”
90年代至今,随着韩英杰与世长辞,刘家良、唐佳引退江湖,程小东与袁和平难遇佳作,令华语武侠片武打风貌得以翻新的武指大师越来越少,反观状态仍佳的董玮也多少显得力量单薄……但此番《武侠》出现,观众却惊喜地发现了甄子丹在武指领域的全新发挥:突破过往时装动作片的格斗套路,将众多前辈的武打特色融会贯通,继而发展出属于自己的风格。
《武侠》中最显“承袭”的一幕,是为唐龙与十三娘在屋顶上“跑酷”追逐,便有当年袁和平在《卧虎藏龙》中设计的同类场面之神采;唐龙与教主生死搏斗,以独臂刀大战金钟罩,又以刀对拳,同样是刘家良与唐佳在张彻武侠片中设计的多场武戏为灵感,硬桥硬马又变化多端,更何况《武侠》大多数武戏属“地面作战”,亦是进一步发挥了张彻与刘家良的长处;至于十三娘在打斗上富有女性的灵巧飘逸,则有如当年韩英杰,擅长从京剧中抽取精华,将北派的造手与功架演变为侠士的动作姿势,因此男女拼杀并非如男男间强调力度,而是轻盈与强劲各显千秋。
能够将众多风格杂糅并妥善运用,正是《武侠》的动作场面为观众带来的最大惊喜。
(责编: Zane)